搜索到745篇“ 腱鞘巨细胞瘤“的相关文章
腱鞘巨细胞被引量:2
2017年
患者女,58岁。主诉:左手示指末端皮下结节2年余。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左手示指末端屈侧出现一皮下结节,缓慢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诊治。
巴伟杨怡邢晓婧王祎琳赵文斌李承新
关键词:巨细胞瘤腱鞘
腱鞘巨细胞被引量:1
1996年
腱鞘巨细胞阴亮,左翠娥,张道岩,冷培基腱鞘巨细胞(GaintCellTumorofTendonSheath)又称结节性腱鞘炎,为一种少见的腱鞘或滑膜内衬组织的良性病损。主要发生在手与足部,肿物一般较小,术前确诊困难,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作者单位...
阴亮左翠娥张道岩冷培基
关键词:腱鞘肿瘤巨细胞瘤
腱鞘巨细胞药物治疗进展
2025年
腱鞘巨细胞(TGCT)是一种罕见的局部侵袭性间叶肿,起源于关节、滑囊和腱鞘。TGCT包括结节型和弥漫型,结节型TGCT主要表现为惰性病程,弥漫型TGCT主要表现为局部侵袭性行为。TGCT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慢性疼痛,影响局部功能和生活质量。对于有症状、不可手术切除的患者,药物治疗是重要治疗手段。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抑制剂可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但在中国尚未批准上市。TGCT发生率低,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文章汇总了TGCT的药物治疗进展情况。
王闻博王明昭王伟周颖磊姜珊钱玉泉王洋陈彤陈燕超曹杨牛晓辉刘雨桃
关键词:腱鞘巨细胞瘤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治疗
腱鞘巨细胞的治疗抉择:手术还是观察?
2025年
腱鞘巨细胞(TGCT)是一种罕见的间充质肿,在临床上分为结节型(N-TGCT)和弥漫型(D-TGCT),其中D-TGCT更具侵袭性,手术复发率高,可能导致严重的关节破坏。尽管传统上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对疾病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和新药的开发,TGCT的治疗策略已发生显著变化。药物治疗和主动观察逐渐成为不可切除或高复发风险TGCT的重要治疗手段。影像学检查和患者报告结果(PROs)工具在评估疗效和指导治疗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多学科团队的综合管理和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TGCT的分子机制,加强多学科协作和长期管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
徐海荣徐海荣陈静
关键词:腱鞘巨细胞瘤药物治疗外科治疗
MRI在膝关节痛风结节与腱鞘巨细胞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MRI征象在膝关节痛风结节与腱鞘巨细胞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4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膝关节痛风结节和腱鞘巨细胞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分别为23、22例。分析T 1WI、脂肪抑制T 2WI和质子密度加权成像,记录MRI特征包括病变信号及其均质性、病变边界、病变最大径、病变部位(滑膜腔内外)、病变是否位于韧带/肌腱走行区、是否累及韧带/肌腱实质、邻近骨质侵蚀、骨髓水肿、滑膜增生、关节积液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是否肿胀。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者MRI征象的差异。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鉴别两种疾病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预测因素。结果膝关节痛风结节与腱鞘巨细胞患者间在病变最大径、病变部位(滑膜腔内外)、病变是否位于韧带/肌腱走行区、是否累及韧带/肌腱实质、邻近骨质侵蚀、骨髓水肿及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变部位(滑膜腔内外)和韧带/肌腱实质受累鉴别两种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最高,分别为0.78、0.95和0.78、1.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部位(滑膜腔内外)是区分膝关节痛风结节与腱鞘巨细胞的独立预测因素(OR=31.48,95%CI 1.58~625.69,P=0.024)。结论病变部位(滑膜腔内外)和韧带/肌腱实质受累有助于区分膝关节痛风结节与腱鞘巨细胞,病变部位(滑膜腔内外)是两者独立预测因素。
边海成田娜宋春霖李西瑞杨晓楠柴荣鑫徐文坚崔久法郝大鹏
关键词:痛风腱鞘巨细胞瘤磁共振成像膝关节
手部腱鞘巨细胞的临床分析
2024年
目的 分析手部腱鞘巨细胞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4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手部腱鞘巨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病灶均为单发,位于右手14例(70.00%),位于左手6例(30.00%)。最常见部位为手指,共14例(70.00%),腕部6例(30.00%)。患者体为类圆形或圆形、并存在完整包膜者11例(55.00%),病灶包膜不完整或分叶呈不规则形者9例(45.00%)。4例(20.00%)患者主要肿周围存在卫星结节。术后复发3例(15.00%),均发生在首次术后2 a内,均为原肿无完整包膜且主要肿周围存在卫星结节,其中2例(10.00%)术后部分功能受限、1例(5.00%)术后功能恢复良好;17例(85.00%)无复发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20例患者MSTS评分为22~30(28.90±2.41)分。最后一次随访显示,所有患者均可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独立参加户外活动。结论 影响手部腱鞘巨细胞高复发率的主要因素是肿切除不完全以及肿无完整包膜并且主要肿周围存在卫星结节,通过外科显微技术辅助手术能够最大程度切除体及其受累组织,降低肿术后复发率,且减少术后并发症。
姜勇丁永利
关键词:腱鞘巨细胞瘤手部显微外科
左大腿恶性腱鞘巨细胞一例
2024年
病例资料患者,男,61岁。10 d前发现左大腿近端肿物。体检:左大腿近端前外侧触及肿块,大小约5 cm×5 cm,质韧,活动度差,左下肢感觉和活动无异常。CT:左大腿近端见等、稍低密度分叶状肿块,边界不清,内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区,周围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图1)。MRI:肿块呈分叶状及多结节状改变,边界不清,大小约15.7 cm×7.3 cm×7.2 cm,信号不均,T_(1)WI呈稍高、低混杂信号(图2),T_(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图3),内见斑片状、结节状T_(1)WI、T_(2)WI低信号,周围见条片状T_(2)WI高信号,D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4)。
戴越王绍武
关键词:腱鞘巨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左手部多发巨大腱鞘巨细胞一例
2024年
病例介绍患者,女,44岁,因“发现左示指及左掌侧皮下无痛性肿物5年余”于2021年10月18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手外科。患者自述于5年前发现左示指及左掌侧可触及4处无痛性皮下软组织肿物,呈串珠样分布,随时间逐渐增大。2021年10月15日外院左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示:左手示指肌腱旁可见4处低回声结节,分别位于左示指近、远节、左第二掌指关节和左手掌,大小分别为16.5 mm×6.3 mm(图1a)、13.3 mm×8.5 mm(图1b)、7.0 mm×3.8 mm(图1c)和28.8 mm×11.3 mm(图1d),较大者位于手掌侧,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王晓曼赵颖朱哲郭文来
关键词:腱鞘巨细胞瘤影像学病理复发
腱鞘巨细胞细胞标志物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用于腱鞘巨细胞细胞检测的标志物及其应用,具体的本发明公开了识别腱鞘巨细胞(TGCT)肿细胞的标志物,所述标志物为ROR1基因或蛋白,本发明基于临床问题,采用单细胞转录组测...
宋卫东盛璞义张辛谢宇斌彭穗
腱鞘巨细胞高频超声表现及临床特点
2024年
目的分析腱鞘巨细胞高频超声表现及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宁波市第四医院收治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且术前行高频超声检查的腱鞘巨细胞患者30例为观察组,同期病理检查确诊且术前行高频超声检查的腱鞘纤维患者3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高频超声检查,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超声检查表现。结果腱鞘巨细胞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多由反复刺激致病,以手指麻木和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通过手术切除可以达到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反复刺激致病、手指麻木、关节活动障碍、手术切除占比均高于对照组,过度劳损占比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超声表现为肿呈不规则、血流分级以0级及Ⅱ级为主,占比均高于对照组,而Ⅲ级占比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腱鞘巨细胞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多由反复刺激致病,以手指麻木和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超声表现为肿呈不规则、血流分级以0级、Ⅱ级为主。临床可借助以上特点诊断腱鞘巨细胞,通过手术切除可以达到治愈效果。
徐丽莉张剑峰
关键词:腱鞘巨细胞瘤高频超声超声表现

相关作者

岑石强
作品数:511被引量:644H指数:1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研究 韧带 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导航
易敏
作品数:343被引量:218H指数:7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研究 韧带 肱骨近端骨折 汶川地震 地震
钟刚
作品数:396被引量:366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生物力学研究 韧带 导航
项舟
作品数:650被引量:1,176H指数:19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研究 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韧带 导航
黄富国
作品数:873被引量:2,450H指数:2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主题:生物力学研究 生物力学 骨折 韧带 肘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