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99篇“ 自伤“的相关文章
青少年抑郁症自伤行为回顾性分析
2025年
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自伤行为的发生率、特点及其与对照组的差异,以期为青少年抑郁症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4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根据抑郁症诊断标准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20)为不存在自伤行为,观察组(n=20)存在自伤行为。比较2组BIS-11评分、CTQ评分、ASLEC评分、SSS评分以及SCSQ评分。结果 观察组注意冲动、运动冲动、无计划冲动评分及Barratt冲动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等儿童期虐待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性虐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受惩罚、丧失、其他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2项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支持利用度及SS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消极应对、积极应对2项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自伤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且与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结果 强调了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存在家庭功能障碍、学业压力大、社交障碍的青少年,应加强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以降低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聂文洁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症自伤行为回顾性分析
儿童非自杀性自伤研究热点及可视化分析
2025年
目的分析当前已发表的儿童非自杀性自伤相关研究,探究该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在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儿童非自杀性自伤中文文献,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检索相应英文文献,时间选择从建库至2023年6月16日收录的文献。排除重复、不相关及非原创文献,应用可视化工具VOSviewer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并绘制基于时序的知识图谱,角度包括国家、机构、作者和关键词。结果共有200篇中文文献和471篇英文文献被纳入分析,分布于103个国内期刊和119个国外期刊,其中大部分文章均刊载在高质量期刊中。国内外儿童非自杀性自伤文献的年发表量整体呈上涨趋势,共有47个国家、723个机构和2060位研究者参与研究;我国相关研究产出也明显加快,共有194个机构、759位研究者参与。国际上相关领域合作较多,但是其中我国参与仍较少。中文文献关键词共258个,研究热点为抑郁、学生、风险因素等;英文文献涉及827个作者关键词,研究热点为自杀、抑郁、性别等,且中、英文献新兴研究热点也有差异。结论近年来儿童非自杀性自伤领域受到我国研究者们日益增长的关注,但国内研究者及机构间仍较缺乏合作。
姜震李舒婷刘大卫虞新伊杨泽曦高琦
关键词:儿童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学
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风险的潜在剖面分析
2025年
目的了解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风险分类,为制定中学生NSSI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3所中学的374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中学生基本信息,采用自尊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分别评估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心理韧性、责难情况和负性生活事件影响,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调查中学生近1年NSSI行为。建立潜在剖面分析(LPA)模型对NSSI风险进行分类,采用一致性检验、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分类稳定性和准确性。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372份,问卷有效率为90.16%。调查男生1908人,占56.58%;女生1464人,占43.42%。初中生1730人,占51.30%;高中生1642人,占48.70%。近1年有NSSI行为1160人,占34.40%。NSSI风险经LPA分为低(63.20%)、高风险(36.80%),或低(46.17%)、中(42.41%)、高风险(11.42%)2种分类方式;Kappa值分别为0.952和0.989(均P<0.05),灵敏度分别为59.66%和76.72%,特异度分别为75.18%和58.18%。结论经LPA模型分析发现中学生NSSI有低、高风险或低、中、高风险2种分类方式,可尝试用于中学生NSSI高危人群筛查。
段文静谢煜相羊姝崔依婷彭爱黄鹏
关键词:中学生
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式自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式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法及封闭式结构问卷纳入抑郁障碍患者,根据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Questionnaire-9,PHQ-9)、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the 17-Item HamiltonRatingScaleforDepression,HAMD-17)、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the 14-Item HamiltonRatingScaleforAnxiety,HAMA-14)测评分为无NSSI组和NSSI组,每组60例,比较各组一般人口学资料、抑郁和焦虑症状[HAMA评分、HAMD评分]、有无自杀意念、父母及同伴依恋问卷(父子信任、母子信任、父子沟通、母子沟通、父子疏离、母子疏离)、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CloseRelationshipsInventory,ECR),分析导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因素。结果:2组在HAMA评分(t=20.256)、HAMD评分(t=16.854)、有自杀意念(χ2=14.903)、父母及同伴依恋(t=4.075、6.542、4.520、6.941、7.565、8.593)、ECR依恋分布(χ2=5.546)上相比存在明显差异(OR=4.875、3.440、2.508、3.997、2.374、1.360、3.445,P=0.001、0.028、0.035、0.025、0.031、0.038、0.029);经相关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AMA评分、HAMD评分、有自杀意念、亲子依恋、成年依恋是导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抑郁障碍患者发生NSSI的情况较为严重,抑郁和焦虑症状、有自杀意念、亲子依恋、成年依恋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刘珺熊杰
关键词:抑郁障碍亲子依恋
青少年抑郁患者自伤或自杀的心理特征和疼痛耐受
2025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出现自伤或自杀的影响因素以及疼痛耐受度。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在云南省精神病医院和昆明市精神病院被确诊为抑郁障碍的96名青少年进行研究,30 d内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的为案例组(n=61),30 d以上或无自伤或自杀行为的为对照组(n=35)。采用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米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MSI-BPD)、房树人绘画测验(HTP)和哥伦比亚自杀严重程度评定量表(C-SSRS)评估调查。其中有72例用艾德堡HP-50测痛仪器完成了对皮肤压痛阈值的测试2 d内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组n=12,2 d以上有自伤或自杀行为组n=60)。结果(1)两组性别、年龄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以内组女性比例更高,年龄更小;(2)30 d以内组的PHQ-9得分为(19.59±5.99)分、PHQ-9第9题(“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种方式伤害自己的念头”)得分为(2.41±0.97)分、MSI-BPD得分为(7.43±1.61)分;30 d以上组的PHQ-9得分为(10.89±7.99)分、PHQ-9第9题得分为(1.00±1.11)分、MSI-BPD得分为(5.40±3.13)分,两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30 d以内组的房树人47项绘画特征中的5项绘画特征(重心偏移、头发不凌乱或无头发、无山、无太阳和无花草)出现的比例更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96例患者两组绘画特征在以30 d内有无自伤自杀行为为因变量的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中,无花草、PHQ-9第9题得分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30 d内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OR_(无花草)=7.934、OR_(PHQ-9第9题得分)=3.554);(5)对72例疼痛测试组中,2 d内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患者皮肤压痛阈值(8.83±4.27)N明显高于时间超过2 d的患者(6.48±3.00)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1,P<0.05),且PHQ-9第9题得分更高[(2.50±0.67)分VS(1.87±0.9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1,P<0.05)。结论HTP绘画中无花草绘�
许琳苑赵华君李超苏燕保石花吴蕾李青蔚张炳奎
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自伤自杀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2025年
目的探讨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发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的137例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ANSAQ)、巴瑞特冲动性人格量表(BI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评估患者的非自杀自伤性行为、冲动性人格特征、家庭功能存在的问题、父母教养方式的质量。根据患者过去1年是否有自伤自杀行为,将患者分为无自伤自杀组(n=46)和自伤自杀组(n=91)。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导致自伤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自伤自杀组≤16岁患者占比高于无自伤自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7,P=0.046);与无自杀自伤组相比,自伤自杀组患者BIS运动冲动性[(29.44±7.23)分比(24.96±7.06)分]、s-EMBU拒绝维度母亲和父亲[(11.52±5.08)分比(9.53±3.36)分,(11.08±4.51)分比(9.50±3.81)分]得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6、2.380、1.989;P<0.05);与无自伤自杀组相比,自伤自杀组BIS认知冲动性和无计划冲动性[分别为(29.84±7.84)分比(34.02±8.08)分,(27.64±8.94)分比(31.93±8.54)分]、FAD总的功能因子[(28.59±3.14)分比(29.96±3.15)分]、s-EMBU情感关怀维度父亲和母亲[分别为(17.03±5.80)分比(19.18±5.07)分,(18.33±5.52)分比(20.33±4.73)分]得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2、-2.682、-2.385、-2.082、-2.083;均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史阳性(OR=3.061,95%CI=1.086~8.632)、BIS运动冲动性因子评分高(OR=1.090,95%CI=1.028~1.156),FAD总的功能因子(OR=0.861,95%CI=0.749~0.990)和s-EMBU情感关怀-父亲评分低(OR=0.914,95%CI=0.846~0.987)是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发生自伤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家族史阳性、性格冲动、父亲对孩子的情感接纳与支持差、家庭功能差的青少年心�
孟庆鹏周丹娜杨丽娟尹力王丹
关键词:青少年心境障碍自伤自杀家庭因素
班主任应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多维干预策略
2025年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常见、高发且高度复杂的行为,这种自伤被部分青少年作为处理情绪、进行社会性求助的途径。班主任因为工作性质,平日里与学生接触多,和学生关系较亲密,是学校心理健康防护系统中的骨干力量,科学认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有效识别学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表现,了解校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处理程序和应对策略,对早期发现和预防校园危机事件有重要意义。
戴佳玲
关键词:班主任
不同因素对青少年抑郁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调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NSSI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方法】选取95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根据DSM-5关于NSSI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伴有NSSI行为组(NSSI组)和不伴有NSSI行为组(nNSSI组)。采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ANSA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亲密关系体验-关系结构量表(ECR-RS)、儿童期创伤问卷简表(CTQ-SF)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NSSI组与nNSSI组两组的组间差异,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95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有59例存在NSSI,检出率为62.11%。NSSI组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SQ消极应对、对父亲的依恋焦虑、对母亲的依恋焦虑及依恋回避、CTQ-SF总分、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方面的评分均高于nNSSI组(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消极应对、与母亲的依恋回避以及情感虐待可能会提高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风险(P值均<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NSSI发生率较高,焦虑、消极应对、对母亲的依恋回避、情感虐待是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临床中除了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外,还需注意关注患者的应对方式、亲子关系及童年创伤经历,以减少NSSI行为的发生。
苗懿李隽逸黄佩姗王克张雪琳董强利
关键词:亲子关系
童年创伤与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关联的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童年创伤对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影响。方法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Psyc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的数据,纳入研究童年创伤与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相关的横断面、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效应指标分别为抑郁症患者童年创伤及校园霸凌与NSSI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有无NSSI抑郁症患者童年创伤分量表分数的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采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1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9篇文献,共计5095例抑郁症患者,结果显示童年创伤与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联(OR=2.91,95%CI=2.01~4.21)。不同形式的家庭内童年创伤均与抑郁症患者的NSSI行为有关:躯体虐待(MD=0.77,95%CI=0.47~1.06),情感虐待(MD=2.99,95%CI=2.10~3.88),躯体忽视(MD=1.17,95%CI=0.47~1.87),情感忽视(MD=2.59,95%CI=1.82~3.36),性虐待(MD=0.35,95%CI=0.19~0.51)。家庭外因素中的校园霸凌也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OR=2.16,95%CI=1.46~3.18)。结论童年创伤是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不同类型的家庭内童年创伤,包括各种形式的虐待和忽视以及家庭外的校园霸凌均与抑郁症患者NSSI行为有关。
龚文玥邹浩文陈志璐阎锐刘海燕姚志剑
关键词:抑郁症META分析
接纳承诺疗法护理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干预效果
2025年
目的研究接纳承诺疗法(ACT)护理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青少年NSSI行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ACT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D)、接纳与承诺问卷第2版(AAQ-2)、渥太华自伤量表(OSI)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CD-RISD、AAQ-2、O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AAQ-2及OSI评分低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上述各评分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CD-RISD评分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ACT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接纳与承诺程度、提高心理弹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黄丽平何朝珠简小霞曾玉胡茂荣罗涛李梦倩
关键词:青少年

相关作者

黄鹏
作品数:147被引量:715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自杀 自伤 中学生 META分析 欺凌
万宇辉
作品数:226被引量:1,794H指数:2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研究主题:精神卫生 青少年 童年期 中学生 自伤行为
陶芳标
作品数:1,023被引量:7,662H指数:36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研究主题:儿童 青少年 精神卫生 队列研究 抑郁
王玉龙
作品数:74被引量:592H指数:16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青少年 自伤 中介 挫折情境 心理弹性
唐寒梅
作品数:32被引量:338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自杀 自伤 META分析 自我伤害行为 精神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