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湿地是重要的甲烷排放源,甲烷氧化菌驱动的甲烷氧化作用在调控甲烷排放及在缓解温室效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探究滇池湖滨带甲烷氧化菌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5个典型的滇池湖滨带芦苇湿地(西华湿地、大清河、捞鱼河、茨巷河和白鱼河入湖口湿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和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典型湖滨带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基因丰度和群落组成,并探讨土壤和上覆水理化性质对其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带芦苇湿地土壤的pmo A功能基因丰度为1.34×10^(7)-5.45×10^(7)copies/g,ANME-2d基因丰度为9.92×10^(4)-8.90×10^(5)copies/g,NC10基因丰度为9.54×10^(5)-6.85×10^(9)copies/g.不同湖滨带芦苇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基因丰度较高且具有显著差异,西华湿地的好氧甲烷氧化细菌pmo A功能基因丰度显著最高(P<0.01),茨巷河入湖口湿地的厌氧甲烷氧化古菌ANME-2d基因丰度显著最高(P<0.01),捞鱼河入湖口湿地的厌氧甲烷氧化细菌NC10基因丰度显著最高(P<0.001).滇池湖滨带芦苇湿地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以typeⅡ型好氧甲烷氧化菌、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ANME-2d古菌和NC10细菌)为主导类群.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影响滇池湖滨带芦苇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关键环境因子有土壤总磷、总氮和上覆水总磷、硝酸盐氮.由此可见,滇池的富营养化状态对湖滨带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丰度和群落分布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图5表2参93)
滨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储碳和固碳能力,正确评估其固碳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是滨海河口湿地科学保护与管理的基础。本研究以盘锦芦苇湿地为对象,采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结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统计分析方法和情景模拟试验,分析了1971—2020年芦苇湿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变化特征、稳定性、未来趋势以及环境影响因子对NEP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71—2020年盘锦芦苇湿地的年均NEP为415.51 g C·m^(-2)·a^(-1),以1.7 g C·m^(-2)·a^(-1)的速率稳定增长,且未来仍呈持续增加趋势。NEP在春、夏、秋和冬季的多年均值分别为33.95、418.05、-18.71和-17.78 g C·m^(-2)·a^(-1),增长速率分别为0.35、1.26、0.14和-0.06 g C·m^(-2)·a^(-1)。未来春季和夏季的NEP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和冬季的NEP呈减少趋势。不同尺度下环境因子对盘锦芦苇湿地NEP的贡献率不同。年尺度下降水的贡献率最高,达37.1%,高于CO_(2)浓度(28.4%)、气温(25.1%)和光合有效辐射(9.4%)。春季和秋季的NEP主要受降水影响,贡献率分别达49.5%和38.8%,夏季的NEP主要受CO_(2)浓度影响(36.9%),冬季的NEP主要受气温影响(-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