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45篇“ 芦苇湿地“的相关文章
滨海芦苇湿地碳储量及刈割活动对其影响
辽河口自然保护区盐沼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作为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物种,芦苇不仅固碳能力强,而且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提供生态服务具有关键作用。辽河口自然保护区定期进行的...
刘贵祥
关键词:刈割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
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夏季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024年
为了解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夏季水质时空变化,于2022年6—9月,在芦苇湿地时空分布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采集典型湖滨带芦苇湿地表层水体样品,测定pH、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叶绿素a(Chl-a)等水质理化指标,并对湿地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和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7片芦苇湿地中pH、溶解氧(DO)、电导率(EC)、水温(WT)月间变化差异均极显著(p<0.01),COD Mn月间差异显著(p<0.05),但TN、TP、NH+4-N和Chl-a月间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所有水质理化指标在竺山湾、月亮湾、梅梁湾和贡湖湾芦苇湿地间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湿地夏季水体基本呈中度或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时间上8月水质最差,地理位置上月亮湾最差。太湖北部湖滨带芦苇湿地水体属于磷限制型,限制磷元素的输入可有效控制湖滨带苇区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吕家铭杨桂军邵克强高光高光
关键词:太湖芦苇湿地水质评价
2011–2018年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2024年
湿地生态系统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长期、连续的碳水通量涡度监测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由于相关监测数据数量的欠缺,关注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亟需高质量的监测数据集提供支持。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简称黄河三角洲站)自2010年起基于涡度协方差技术开始对芦苇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连续监测,迄今已积累了多年的碳水通量观测数据。本数据集基于黄河三角洲站已进行的监测工作,汇总整理了2011–2018年间的站点碳水通量涡度观测数据,并形成了半小时尺度、日尺度、月尺度和年际尺度4种时间分辨率下的数据产品。本数据集对准确评估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及其各时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魏思羽李培广李培广宋维民王晓杰赵明亮王晓杰韩广轩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碳通量水通量
黄河口咸淡水交互作用对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的影响
2024年
河口湿地具有显著的咸淡水交互特征和长期持续的固碳能力。本研究以黄河口咸淡水交互区芦苇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在弱强度交互区、中等强度交互区、较高强度交互区和高强度交互区布设60个研究点位,分析咸淡水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口咸淡水交互区芦苇湿地面积占比为17.8%,主要分布在弱强度交互区和中等强度交互区。咸淡水交互区芦苇湿地0~6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在1.09~3.65 g·kg^(-1),有机碳密度在1.85~5.84 kg·m^(-2),有机碳总储量为(17.32±3.64)×10^(4)t,有机碳含量与密度均随着咸淡水交互作用的增强而降低。咸淡水交互区分区间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随着咸淡水交互强度的增大,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减低。有机碳密度与土壤有机碳、总氮、铵态氮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盐离子、土壤容重、pH及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0~3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占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的50.9%~64.2%,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占0~400 cm土层有机碳总储量的19.1%~37.7%。研究结果可为准确评估河口湿地碳储量、提升碳汇功能及湿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于淼郭雪莲栗云召张昆杜朝红
关键词:黄河口芦苇湿地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异
滇池湖滨带芦苇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丰度和群落结构分布特征
2024年
湖滨带湿地是重要的甲烷排放源,甲烷氧化菌驱动的甲烷氧化作用在调控甲烷排放及在缓解温室效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探究滇池湖滨带甲烷氧化菌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5个典型的滇池湖滨带芦苇湿地(西华湿地、大清河、捞鱼河、茨巷河和白鱼河入湖口湿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和16S 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典型湖滨带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基因丰度和群落组成,并探讨土壤和上覆水理化性质对其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带芦苇湿地土壤的pmo A功能基因丰度为1.34×10^(7)-5.45×10^(7)copies/g,ANME-2d基因丰度为9.92×10^(4)-8.90×10^(5)copies/g,NC10基因丰度为9.54×10^(5)-6.85×10^(9)copies/g.不同湖滨带芦苇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基因丰度较高且具有显著差异,西华湿地的好氧甲烷氧化细菌pmo A功能基因丰度显著最高(P<0.01),茨巷河入湖口湿地的厌氧甲烷氧化古菌ANME-2d基因丰度显著最高(P<0.01),捞鱼河入湖口湿地的厌氧甲烷氧化细菌NC10基因丰度显著最高(P<0.001).滇池湖滨带芦苇湿地土壤中的甲烷氧化菌以typeⅡ型好氧甲烷氧化菌、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ANME-2d古菌和NC10细菌)为主导类群.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影响滇池湖滨带芦苇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关键环境因子有土壤总磷、总氮和上覆水总磷、硝酸盐氮.由此可见,滇池的富营养化状态对湖滨带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丰度和群落分布特征具有重要影响.(图5表2参93)
袁凌晨蓝鲜梨刘承羽金俊陈悦陈槐胡斌李玮
关键词:甲烷氧化菌富营养化滇池
氮磷输入对白洋淀芦苇湿地水体浮游生物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
浮游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循环参与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碳,进而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而浮游动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分之一,通过摄食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进而固定碳...
韩煦
关键词:湿地养分输入环境因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
2018-2020年盘锦芦苇湿地碳水通量数据集
2023年
湿地拥有巨大的碳汇能力、活跃的水汽交换和热量调节能力,是稳定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生态系统。辽河三角洲湿地是亚洲最大的暖温带滨海湿地,但湿地长期碳水通量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影响该地区CO_(2)通量和区域碳汇模拟精度,迫切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数据监测及整理。本数据集为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2018–2020年通量观测数据,数据采集地位于中国气象局东北地区生态与农业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盘锦芦苇湿地研究站。基于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形成了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集,数据集包括半小时、日、月和年4种尺度的数据文件。本数据集对准确评价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在区域和全球碳水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贾庆宇温日红温日红周广胜周莉
关键词:涡度相关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气象观测
环渤海芦苇湿地土壤磷的吸附与解吸机制
磷是造成近海海洋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滨海湿地地处陆海交汇处的关键带,表现出很强的去除污染物的能力,是流域磷循环的源、汇和转化器。环渤海地区发育了大面积芦苇湿地,对于流域内磷的循环和平衡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环渤海主要的芦...
岳梦宇
关键词:芦苇湿地土壤磷吸附解吸
1971—2020年盘锦芦苇湿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3
2023年
滨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储碳和固碳能力,正确评估其固碳变化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是滨海河口湿地科学保护与管理的基础。本研究以盘锦芦苇湿地为对象,采用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结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统计分析方法和情景模拟试验,分析了1971—2020年芦苇湿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变化特征、稳定性、未来趋势以及环境影响因子对NEP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971—2020年盘锦芦苇湿地的年均NEP为415.51 g C·m^(-2)·a^(-1),以1.7 g C·m^(-2)·a^(-1)的速率稳定增长,且未来仍呈持续增加趋势。NEP在春、夏、秋和冬季的多年均值分别为33.95、418.05、-18.71和-17.78 g C·m^(-2)·a^(-1),增长速率分别为0.35、1.26、0.14和-0.06 g C·m^(-2)·a^(-1)。未来春季和夏季的NEP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和冬季的NEP呈减少趋势。不同尺度下环境因子对盘锦芦苇湿地NEP的贡献率不同。年尺度下降水的贡献率最高,达37.1%,高于CO_(2)浓度(28.4%)、气温(25.1%)和光合有效辐射(9.4%)。春季和秋季的NEP主要受降水影响,贡献率分别达49.5%和38.8%,夏季的NEP主要受CO_(2)浓度影响(36.9%),冬季的NEP主要受气温影响(-86.7%)。
李成龙周广胜周梦子周莉刘杰
关键词:芦苇湿地
外源氮输入对闽江河口芦苇湿地土壤磷形态赋存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河口湿地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是外源氮的一个重要“汇”,其对于生源元素循环过程可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当前闽江河口区氮负荷增强背景下,探讨外源氮输入对湿地土壤磷形态赋存及其关键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输入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输入水平(N_(Nt),对照处理;N_(Lt),低氮处理;N_(Mt),中氮处理;N_(Ht),高氮处理)对湿地土壤磷形态赋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氮输入不但增加了湿地土壤的TP含量,而且改变了其土层分布特征。除N_(Mt)与N_(Nt)处理下的TP含量相当外,N_(Lt)和N_(Ht)处理下的全磷(TP)含量相比N_(Nt)处理分别增加了3.5%和4.4%。氮输入整体上增加了湿地土壤的活性磷和闭蓄态磷含量,但降低了中等活性磷含量。相比N_(Nt)处理,N_(Mt)和N_(Ht)处理下的活性磷含量分别增加了6.5%和12.6%,而N_(Lt)、N_(Mt)和N_(Ht)处理下的闭蓄态磷含量分别增加了3.3%、3.9%和7.0%。中等活性磷在N_(Mt)处理下的降幅尤为明显,其值相比N_(Nt)处理降低了6.7%。不同氮处理下湿地土壤以闭蓄态磷占比最高(51.8%—54.1%),中等活性磷次之(38.1%—41.2%),活性磷最低(7.0%—7.9%)。不同氮处理下的各形态磷占比以HCl⁃Pi、Residual⁃P、NaOH⁃Po和NaOH⁃Pi较高,Sonic⁃Po和NaHCO3⁃Pi次之,而NaHCO3⁃Po、Resin⁃P和Sonic⁃Pi较低。研究发现,氮输入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及酸碱状况来进一步影响土壤中各形态磷的赋存。其中,N_(Mt)和N_(Ht)处理下活性磷含量的增加主要与Resin⁃P和NaHCO3⁃Po有关,N_(Lt)、N_(Mt)和N_(Ht)处理下闭蓄态磷含量的增加主要与Residual⁃P有关,而N_(Mt)处理下中等活性磷的显著降低主要与NaOH⁃Pi和Sonic⁃Po有关。
宋振阳孙志高师自香贺攀霏胡星云夏星辰李亚瑾武慧慧
关键词:氮输入磷形态湿地土壤芦苇湿地

相关作者

白洁
作品数:152被引量:851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氨氧化细菌 芦苇湿地 耐盐 耐冷 沉积物
王维奇
作品数:222被引量:1,839H指数:25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稻田 炉渣 湿地 稻田土壤 闽江河口湿地
贾庆宇
作品数:100被引量:944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研究主题:芦苇湿地 盘锦湿地 辽河三角洲 芦苇 根系
赵阳国
作品数:154被引量:729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研究主题:微生物群落 氨氧化细菌 耐盐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单链构象多态性
田伟君
作品数:75被引量:423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芦苇湿地 煤渣 河口湿地 石油降解 微污染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