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439篇“ 角膜缘“的相关文章
翼状胬肉应用手术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5年
探讨对翼状胬肉,采用手术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50例翼状胬肉患者分两组,对照组:予以手术切除治疗,观察组:予以手术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比较效果。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翼状胬肉治疗中,采用手术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有助于患者泪膜功能、视力以及散光情况改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冶娟
关键词:翼状胬肉手术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泪膜功能视力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5年
通过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比较并分析该疗法的优势。方法 选取60例翼状胬肉患者,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泪膜功能和视力。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拆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愈合时间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的BUT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一月实验组UCVA和CA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于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加快角膜愈合,改善患者的泪膜功能和视觉质量。
多吉次仁
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泪膜功能视力临床治疗效果
同种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临床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KLAL)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行KLAL的18例患者(18只眼)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病因、术前检查结果、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18例患者中男15例,女3例;最常见的病因为热烧伤(8例,44.4%),其次为化学性损伤(5例,27.8%)、蚕蚀性角膜溃疡(2例,11.1%)、翼状胬肉多次手术(1例,5.6%)、结膜上皮内鳞状细胞癌(1例,5.6%)、眼球钝挫伤(1例,5.6%);从原发病确诊到出现角膜结膜化的时间平均为(83±108)d(9例,排除了另9例角膜结膜化时间不确定的患者),从原发病确诊到行KLAL的时间平均为(608±817)d。术后随访16~558 d,平均(132±157)d,在随访过程中8例患者出现了手术范围内的角膜结膜化,平均发生时间为(115±70)d;未观察到角膜缘植片的急性排斥反应。最后一次复查时,18例患者中17例手术成功,其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评分平均改善(4.0±2.6)分,余1例患者LSCD评分保持稳定;14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VCA)有所改善,余4例患者的BVCA保持不变;所有患者的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浑浊程度均较术前有所好转。随访过程中未观察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KLAL是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后患者的LSCD评分、视力、角膜新生血管、角膜浑浊程度均较手术前好转。
朱照远李乃洋李乃洋谢华桃
关键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最佳矫正视力移植物排斥
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探究翼状胬肉切除术(pterygium excision,PE)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autologous limb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LSCT)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虞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5例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将58例行PE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另67例行PE联合LSCT治疗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视力水平、角膜参数[角膜散光度数、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泪液分泌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试验]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角膜创面愈合时间、充血水肿消退时间、拆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7 d、1个月、3个月,观察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角膜散光度数、FL评分低于对照组,BUT、Schirmer试验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联合LSCT治疗翼状胬肉效果确切,可加快术后恢复进程,改善角膜形态及泪液分泌功能,提高视力水平,且能确保手术安全性。
杨道锋王应飞李杰
关键词: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羊膜移植术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2025年
研究在翼状胬肉治疗中应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价值。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单双号法将其分为分析组与一般组,每组各40例。分析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一般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视觉功能、泪膜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视力、散光度、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分析组视力、散光度、角膜水平曲度、角膜垂直曲度均优于一般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眼表疾病评分、泪膜破裂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分析组眼表疾病评分低于一般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一般组(P<0.05)。分析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一般组(P<0.05)。研究发现,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应用于翼状胬肉治疗中效果显著,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杨通永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视力并发症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全眼散光的影响因素
2025年
目的:探索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全眼散光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01/10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的42例42眼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通过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S-OCT)测量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术中测量翼状胬肉侵入角膜长度、角膜缘宽度、计算侵入角膜的面积,并收集术前及术后1 wk,1 mo眼前节三维成像角膜散光值、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垂直不对称指数(I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全眼散光数据。将术后1 mo全眼散光≤0.50 D和>0.50 D患者分别纳入A、B两组,对比两组术前的数据差异,分析两组术前指标与术后1 mo全眼散光的相关性,利用决策树算法分析术后1 mo全眼散光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患者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小于B组[80.00(40.00,180.00)μm vs 175.00(123.00,190.00)μm,P=0.002];术前BCVA(LogMAR)、全眼散光、角膜散光、ISV、IVA及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与术后1 mo全眼散光呈正比(r_(s)=0.317,P=0.041;r_(s)=0.545,P<0.001;r_(s)=0.448,P=0.003;r_(s)=0.389,P=0.011;r_(s)=0.382,P=0.013;r_(s)=0.391,P=0.010);决策树算法筛选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及术前全眼散光两因素,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95μm者较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95μm者术后1 mo全眼散光>0.50 D的风险大,其中合并术前全眼散光>2.63 D者,术后残留全眼散光>0.50 D的概率为88.9%,预测模型AUC为0.804。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全眼散光主要受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及术前全眼散光影响,当患者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最大深度>95μm,且术前全眼散光>2.63 D时,应建议其尽快接受手术治疗,以期获得良好的临床收益。
何艳茹李琬悦刘佳王颖维张自峰
关键词:翼状胬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散光影响因素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其对微生物组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角膜缘干细胞移植(LSCT)在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角膜微生物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对照试验,共纳入100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分为LSCT治疗组和标准抗真菌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主要疗效评估指标包括角膜溃疡的愈合情况、视力恢复、角膜炎症反应的改善以及角膜微生物组的变化。患者在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4周和第8周接受详细的眼科检查,并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LSCT组在各时间点均表现出显著优于对照组的疗效。治疗第1周,LSCT组的角膜溃疡面积显著减少(4.50±1.16 mm^(2)vs 5.78±1.30 mm^(2),t=-5.268,P<0.01),至第8周几乎完全愈合(0.18±0.29 mm^(2)vs 1.52±0.88 mm^(2),t=-9.414,P<0.01)。视力恢复方面,LSCT组UCVA在第8周改善至0.31±0.17 LogMAR,对照组为0.62±0.28 LogMAR(t=-6.934,P<0.01);BCVA在LSCT组为0.21±0.12 LogMAR,对照组为0.41±0.18 LogMAR(t=-6.233,P<0.01)。角膜炎症反应的改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LSCT组的前房炎症细胞计数在第8周降至0.32±0.29个/高倍视野,对照组为1.00±0.46个/高倍视野(t=-8.186,P<0.01)。微生物组分析显示,LSCT组的Shannon指数在第8周显著增加(5.37±0.51 vs 4.23±0.60,t=10.059,P<0.01),并且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相对丰度与角膜溃疡愈合和视力恢复呈显著正相关(Spearman r分别为0.432和0.356,P<0.05)。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在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能够加速角膜溃疡的愈合、改善视力恢复,并有效减轻角膜炎症反应。此外,LSCT还通过调节角膜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和关键物种的相对丰度,进一步促进角膜愈合。
王兵耿若君付珂邹培曾明范
关键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真菌性角膜溃疡视力恢复角膜炎症
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继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例
2025年
82岁男性,因“双眼异物感伴黏性分泌物1个月余”于2023年7月27日首诊。外院诊断为“角膜炎,白内障”,给予阿昔洛韦联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1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我院专科检查示双眼角膜上皮弥漫性糜烂伴卷丝,4个月后左眼逐渐出现上皮灰白色涡状病变。外院实验室检查提示IFANA抗核抗体1:80阳性,抗双链DNA抗体28 IU/mL。结合眼科临床表现,诊断为双眼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左眼角膜缘干细胞功能障碍(LSCD)。治疗方案:滴用0.1%氟米龙滴眼液(后期改为氯替泼诺)、0.05%他克莫司滴眼液、小牛血清眼膏及无防腐剂人工泪液。随访1年余,患者在维持他克莫司治疗、逐步减停糖皮质激素后,病情总体稳定,但左眼角膜上皮情况较右眼更差。2024年8月20日,患者行右眼白内障手术,术后12 d左眼突发细菌性角膜溃疡(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经及时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讨论体会:重度干眼合并LSCD的患者,眼表炎症和感染风险较高,治疗应注重眼表炎症的控制和感染的预防,巩膜镜(SLs)可作为重度干眼和角膜上皮病变的有效治疗手段。
乐琦骅卢楚薇洪佳旭
关键词:重度干眼细菌性角膜炎铜绿假单胞菌
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价值
2025年
探讨翼状胬肉手术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翼状胬肉的治疗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20名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从2019年1月开始到2023年1月结束,按照手术方式的差别对他们进行分组:1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除翼状胬肉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术。评估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对翼状胬肉进行切除手术治疗,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泪液分泌能力,调整和纠正患者的视觉及散光状况,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病情复发,能够收获理想的疗效,有推广意义。
张立新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翼状胬肉
观察环形无线头连续缝合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的临床效果
2025年
分析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应取环形无线头连续缝合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 抽取2023.01-2023.12于本院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患者60例。双色球法分设组别,参比组(间断缝合,n=30),分析组(环形无线头连续缝合,n=30)。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术后2d时分析组角膜愈合情况较参比组佳(P<0.05);术后2d及术后1周时分析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低于参比组(P<0.05)。两组术后2d泪膜破裂时间差异不大(P>0.05),术后1个月时分析组泪膜破裂时间显著长于参比组(P<0.05)。结论 采用无线头缝合技术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的应用,一方面显著减轻了术后早期的异物感,另一方面促进了角膜创面的快速恢复,减少了术后刺激,从而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
梁美妙
关键词:翼状胬肉疼痛感受

相关作者

谢立信
作品数:727被引量:4,076H指数:32
供职机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研究主题:真菌性角膜炎 角膜移植 角膜 白内障 角膜炎
徐锦堂
作品数:300被引量:1,648H指数:20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角膜 角膜移植 角膜内皮细胞 角膜碱烧伤 碱烧伤
周庆军
作品数:196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研究主题:角膜内皮细胞 角膜 角膜缘干细胞 角膜内皮 角膜上皮
史伟云
作品数:525被引量:2,209H指数:27
供职机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
研究主题:角膜 角膜移植 免疫排斥反应 真菌性角膜炎 穿透性角膜
陈剑
作品数:190被引量:964H指数:1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人羊膜上皮细胞 角膜 翼状胬肉 羊膜移植 碱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