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498篇“ 超临界CO“的相关文章
- 超临界CO2纤维素喷雾干燥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生产干燥的、可水分散的、非表面改性的纳米纤维素颗粒或包含所述颗粒的粉末状组合物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i.提供非表面改性的纤维素颗粒在第一水性液体中的第一混悬剂,所述水性液体对于非表面改性的纳米纤维素...
- 雷耶斯·梅嫩德斯冈萨雷斯达妮埃拉·瓦娜·特兰比塔斯塞达·詹泰金伊恩·格雷夫森马特·珍内肯斯萨斯基·穆明
- 超临界CO_(2)喷涂雾化试验研究
- 2024年
- 超临界CO_(2)喷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绿色高效喷涂技术,雾化效果是影响其喷涂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响应曲面法和自主开发的超临界CO_(2)喷涂装置,以索特尔液滴粒径D32作为雾化效果的表征参数,研究了CO_(2)温度、CO_(2)压力、CO_(2)质量分数和喷嘴尺寸对雾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O_(2)压力、CO_(2)质量分数和喷嘴尺寸对雾化效果影响显著,CO_(2)压力和CO_(2)质量分数两因素之间交互作用显著;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喷嘴尺寸、CO_(2)压力、CO_(2)质量分数和CO_(2)温度;喷嘴尺寸与索特尔液滴粒径D32呈正相关,CO_(2)压力、CO_(2)温度和CO_(2)质量分数与索特尔液滴粒径D32呈负相关。在超临界CO_(2)喷涂雾化参数分别为CO_(2)压力10 MPa,CO_(2)温度53℃,CO_(2)质量分数50%和喷嘴尺寸0.33 mm时,得到最优雾化液滴索特尔液滴粒径D32为69.6μm。该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_(2)喷涂工业化设计及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 宋世铭柒远贞尤树森易俊苗璐于耀汤家乐胡德栋
- 关键词:喷涂雾化粒径响应曲面法
- 超临界CO_(2)增黏机理研究进展
- 2024年
- 阐述了超临界CO_(2)增黏机理研究进展,归纳了超临界CO_(2)增黏的四种机理,包括超临界CO_(2)增黏的基础理论是相似相溶机理;熵增焓减是超临界CO_(2)增黏的重要机制,通过改变超临界CO_(2)的物理状态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增加其黏性;“π-π堆叠”机制和Lewis酸碱理论可以指导合成新型聚合物增黏剂的研发,进一步提高超临界CO_(2)的增黏效果。超临界CO_(2)增黏技术在CO_(2)压裂和CO_(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领域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理论研究相对薄弱,限制了该技术的工业化进程,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
- 康宵瑜薛媛康阳王维波郭茂雷
-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
- 超临界CO_(2)萃取亚麻籽油工艺研究
- 2024年
- 探索超临界萃取技术在亚麻籽油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以亚麻籽为原料,以亚麻籽油为目标产物,首先对亚麻籽进行脱皮得到脱皮率≥99%的亚麻籽仁,然后通过使用超临界萃取技术,采用单因素法考察了超临界萃取时间、温度、压力和CO_(2)流量对亚麻籽油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超临界萃取时间为2 h、温度为40℃、压力为3 MPa、CO_(2)流量为25 kg/h时,亚麻籽油的提取率为64.53%,α-亚麻酸质量分数为57.72%。另外,使用已脱皮的亚麻籽仁可大幅缩短萃取时间。
- 郝文来
- 关键词:亚麻籽亚麻籽油Α-亚麻酸
- 超临界CO_(2)管输首站增压方式优选
- 2024年
- 超临界CO_(2)管输增压方式的优选对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经济性评价具有重要影响。以将常温、常压下输量为500万t/a的CO_(2)在首站增压至14 MPa为例,应用Aspen HYSYS软件建立了2种n+1多级增压工艺流程进行过程模拟,对比了不同增压方式以及不同增压级数下的总费用现值。结果表明,取首站运行时间为30 a,基准折现率为8%,在n取值4、5、6的增压级数下,压缩机+泵组合增压工艺流程相较于压缩机多级增压工艺流程能分别降低新建首站总费用现值5.51%、5.85%和6.03%。研究结果可为超临界CO_(2)管输首站增压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 马启钊张瑛李淼李林于徽陈廷鑫史瑶马宇航
- 关键词:超临界增压
- 超临界CO_(2)对煤体细观结构影响研究
- 2024年
- 通过实验室自制的超临界CO_(2)浸泡装置,对无烟煤进行了不同时间的浸泡处理,并利用CT扫描设备对浸泡前后的煤样试件进行扫描,获得了浸泡前后试件内部的孔裂隙变化情况,并分析研究了处理前后煤样试件内部孔裂隙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CO_(2)对煤体结构的影响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两种途径,其物理变化为CO_(2)吸附过程将导致孔裂隙结构的扩展,而化学作用包括萃取作用和溶解作用,前者通过萃取有机物使煤体形成孔洞,后者通过溶解硬质矿物形成晶间裂隙。(2)经超临界CO_(2)处理后的煤样试件内部形成了相对连续的孔裂隙结构,增加了煤样试件的渗透特性,为煤层气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路;(3)超临界CO_(2)对试件内部孔裂隙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前6天,孔隙度由原始的1.321%增加到3.796%,煤样试件内部孔裂隙数量由4416条增加到8992条。之后煤样试件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孔裂隙的发育逐渐趋于平稳。
- 陈砚章
- 关键词:孔隙结构孔隙率
- 一种超临界CO<Sub>2</Sub>萃取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萃取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临界CO<Sub>2</Sub>萃取装置,该萃取装置包括箱体以及在所述箱体上设置的进气管,所述箱体上可拆卸式设置有密封盖,所述箱体内转动式设置有旋转板,所述箱体内设置有电机,...
- 刘铖 王磊
- 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泄漏监测系统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为了减少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泄漏产生的危害,有必要研究监测泄漏的方法。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由于CO_(2)具有较高焦耳—汤姆逊系数,泄漏中温度大幅下降会使管道韧性下降,极可能造成管道脆性断裂扩展,导致管道断裂和介质泄漏扩散。对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泄漏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管道泄漏监测和站内泄漏监测的方法、相关仪表选型、报警点的设置及处理方案。研究成果可为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泄漏监测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 祝令卿范欣姚清勇吴凯骐张茂林
- 关键词:报警
- 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流动保障分析要点探讨被引量:1
- 2024年
- 近年来,随着碳捕集与封存的需求不断提高,CO_(2)管道成为关键支撑,大规模发展趋势明显。CO_(2)管道可采用气相、超临界相或密相输送的方式。相比气相输送,长距离CO_(2)管道采用超临界输送模式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与常规油品输送相比,超临界CO_(2)在输送过程中存在水击超压、热膨胀超压、降压相变、相变低温等问题,受超临界CO_(2)物性特点、输送工艺等影响,超临界CO_(2)流动保障值得系统性探讨。基于超临界CO_(2)输送工艺与运行特点,识别了超临界CO_(2)管道输送流动保障分析要点,探讨了超临界CO_(2)与常规油品的水击超压、热膨胀超压问题,具体开展了超临界CO_(2)计划性放空管体相态与温度分布研究。研究表明:超临界CO_(2)管道水击超压影响相对较小,但存在水击点下游降压相变风险;超临界CO_(2)管道停输后存在热膨胀超压风险;受地形影响,超临界CO_(2)管道计划性放空时存在不均匀相变与不均匀温度分布等问题;超临界CO_(2)管道计划性放空宜同步开展数值模拟分析,泄放过程温度监测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研究成果可为超临界CO_(2)管道设计与运行提供相关借鉴。
- 陈俊文关沛丰汤晓勇史博会昝林峰张则鹏宫敬郭艳林彭伟
- 超临界CO_(2)海底管道材料设计研究
- 2024年
- 随着CO_(2)海底封存技术的势在必行,海底超临界CO_(2)输送管道应用应运而生。为指导海底超临界CO_(2)管道的设计,通过分析超临界CO_(2)腐蚀性确定海底管道的腐蚀裕量,通过分析海底管道的特殊安装方式及服役特点结合超临界CO_(2)的泄压特性,得出钢管的强度、硬度、塑性变形、韧性等力学性能设计指标。同时建立了超临界CO_(2)海底管道断裂控制计算方法,并指出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的研究重点。
- 李晔朱加祥付现桥陈紫苑李子茂刘振雷
- 关键词:韧性断裂海底管道力学性能
相关作者
- 于殿宇

- 作品数:642被引量:1,115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大豆油 SUB 脱胶 固定化 氢化
- 林春绵

- 作品数:199被引量:1,125H指数:20
-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超临界CO 超临界水 超临界 废水处理 超临界CO2
- 郑来久

- 作品数:279被引量:422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大连工业大学
- 研究主题:超临界二氧化碳 染色 SUB 染料 无水染色
- 孙可明

- 作品数:137被引量:778H指数:16
- 供职机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研究主题:超临界CO 超临界CO2 数值模拟 渗透率 流固耦合
- 李根生

- 作品数:759被引量:3,765H指数:3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射流 径向水平井 压裂 水力喷射 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