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570篇“ 院前“的相关文章
一种折叠院前急救医疗盒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折叠院前急救医疗盒,包括第一盒体,所述第一盒体的一侧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的另一侧通过铰链铰接有第三盒体,所述第一盒体的上端、所述第二盒体朝向所述第一盒体的一侧和...
江晓萍黄水仙陈美龄
院前急诊挂号系统设计与实现
2025年
院前院内一体化平台的建立实现了院前院内信息互联互通互享,提升了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能力。而借助于院前院内一体化平台建立的院前急诊挂号系统,将院内急诊挂号提前到院前急救,消除院前院内重复流程,缩短院前院内交接时间,真正实现“呼救即救治,上车即入院”,从而提高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文章介绍了院前院内一体化中院前急诊挂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包括系统开发的意义与可行性、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系统的业务流程与接口设计以及系统的测试流程和方法。
刁成龙严智勇陈杰倪一
关键词:院前急救
院前心肺复苏成功挽救溺水幼儿1例
2025年
文章介绍1例院前心肺复苏成功挽救溺水幼儿案例,并总结减少溺水导致儿童意外死亡、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手段,即提升家长对儿童溺水风险的认识和预防能力,提高公众心肺复苏普及率,增强数字和科技赋能急救领域,推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人员定期交流和合作培训等。
赖熙陈奕婷朱鹏刘健
关键词:心肺复苏院前急救
“120”院前急救调度系统监测数据分析与管理
2025年
目的深入分析2021—2023年云浮市城区“120”调度监测数据,为院前急救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健全院前急救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将2021—2023年云浮市城区“120”调度系统调度受理及院前急救电子病历回执的数据全部导出、整理和分析。结果2021—2023年,云浮市城区有效接警比例分别为17.78%、17.32%、16.43%,呈下降趋势;“120”有效派车率逐年提升,分别为49.80%、65.89%、68.93%;“120”调度员年平均摘机用时3.11 s、2.56 s、2.02 s,年平均工单受理用时46.35 s、36.91 s、27.17 s,摘机速度和工单受理速度不断提高;“120”网络医院年平均出车反应用时135.72 s、92.79 s、84.62 s,平均急救响应用时27 min 30 s、23 min 50 s、18 min 56 s,出车反应和急救响应速度不断提升。院前急救疾病急症分类前五位依次为创伤类(31.99%)、循环系统(23.98%)、其他急症(21.89%)、呼吸系统(6.52%)、消化系统(4.3%)。结论2021—2023年调度系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调度管理方式干预,市城区院前急救调度质量逐年提升;对院前急救患者病种类别加以区分,从而明确特定病种急救需求,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急救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完善院前急救服务水平。
黄海锋岑玫喜
关键词:院前急救调度系统疾病分类
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胸痛患者急救成功率的影响
2025年
探讨急性胸痛患者在急救中采用院前急救模式的急救成功率。方法 选取本院2023年6月—2024年5月97例急性胸痛病人,根据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对照组49人进行常规急救,观察组48人应用院前急救模式急救,并进行相关救治结果的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急救的满意度有显著的改善,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院前急救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长上都有所缩短,这种差异在统计上是有意义的(P<0.05);两组抢救成功率及1周病死率对比: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1周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胸痛中心模式下,将院前急救胸痛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胸痛患者,可以显著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陈芳洁蔡蒿
关键词:胸痛中心院前急救护理急性胸痛
成人创伤性颅脑损伤院前与急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25年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严重损伤,重型TBI导致的死亡通常发生在受伤后的最初几小时内,院前和急诊急救阶段对TBI的及时、有效处置是改善TBI患者预后的关键。因此,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急诊医学学会和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抽取全国急诊及神经外科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成人创伤性颅脑损伤院前与急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包括TBI院前和急诊诊治2个部分,形成24条推荐意见,以便指导TBI院前和急诊相关的临床工作。
杨阳田小溪史正华王继鹏李立宏刘明华赵晓东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急诊医学学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急诊救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2025年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率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3月,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8.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含490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2 h发生率为61%(95%CI:53%~69%),院前延迟3 h发生率为58%(95%CI:43%~72%),院前延迟6 h发生率为40%(95%CI:30%~50%)。院前延迟影响因素如下。社会人口学因素: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OR=1.50),年龄≥60岁(OR=1.58),男性(OR=0.68),独居(OR=2.40),居住地农村(OR=2.24);疾病相关因素:糖尿病史(OR=1.54),非典型症状(OR=1.42),冠心病史(OR=1.72);其他因素:入院方式为急救医疗服务(OR=0.49),白天发病(OR=0.62),症状未归因于心脏(OR=4.9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率较高,影响因素涵盖社会人口学、疾病相关因素等多个方面,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讨院前延迟与各项影响因素的关系,以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的发生。
钟莉张可贺志宇陈灿王志敏彭艳红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延迟影响因素META分析
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在急救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研究
2025年
探讨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在急救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现场救治和病历回顾的方法观察 2023年 1 月—2024年7月南宁市七星急救站在院前救治的非创伤心搏骤停者116例患者的院前病历资料,根据质量改进情况,分为质量改进前组(对照组)和质量改进后组(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应用传统心肺复苏,观察组应用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记录两组救治措施用时、胸外按压及院前 ROSC 率。结果 观察组救治开始至首次除颤完成用时短于对照组,且高级气道建立用时长于对照组,前10min按压中断总时间低于对照组,前 10 min CCF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采用心肺复苏主动强化策略可以显著提升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在前10分钟内的胸外按压占比,大幅度提升心肺复苏的效果。
许秀艳梁琼丹
关键词:急救患者院前救治
创面拍摄在开放性骨折院前院内衔接中1例应用体会
2025年
该中心在院前急救中针对1例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行创面拍摄,并与院内快速良好衔接,成功救治。救治体会如下:①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病患痛苦;②把握拍摄时机,获取重要信息;③合理人员安排,减少非必要干扰;④充分利用信息手段,做好院前院内衔接;⑤做好告知义务,保护患者隐私。
王钱锋朱斌峰冷毅伦
关键词:开放性骨折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流程改良模式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观察
2025年
研究急性脑梗死(AIS)患者应用院前急救流程改良模式对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 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8月的时间段内,选取本院AIS患者50例,利用随机分配的方式,这些患者被均衡地分为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样本量一致。予对照组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在此基础上,予观察组院前急救流程改良模式。对2组干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 在急救效率方面,各指标组间相比均以观察组更短(P<0.05);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生存患者中,观察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院前急救流程改良模式可提高AIS患者的急救效率,并提升生存率,增强生存患者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杨海燕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院前急救生存率

相关作者

沈洪
作品数:543被引量:3,762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心肺复苏 心血管急救 急救 急诊 纳洛酮
李云波
作品数:33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云南省急救中心
研究主题:院前急救 院前 心肺复苏 院前心肺复苏 成功率
赵秋利
作品数:132被引量:2,047H指数:22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研究主题:护理 院前延迟 信度 自我管理 影响因素
陈辉
作品数:40被引量:429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急救中心
研究主题:院前急救 医疗急救 院前 院外急救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唐春福
作品数:27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
研究主题:院前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院前救治 高能量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