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23篇“ 静脉性脑梗死“的相关文章
静脉脑梗死被引量:6
2009年
静脉脑梗死(cerebral venous infarction,CVI)是指静脉因素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出血、软化。形成梗死灶的一类疾病。CVI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既往对该病的诊断非常困难,预后不佳。随着对静脉系统功能认识的逐步提高及先进诊断技术的应用,该病的重要愈来愈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
毕永延冯东福朱志安
关键词:静脉性脑梗死脑血流量诊治
静脉脑梗死误诊为肿瘤一例
2025年
病人,女,48岁。因持续头痛1周,加重并一过晕厥2天于2023年4月13日入院。2天前行头颅CT检测提示:左侧颞叶占位,左侧颞叶出血。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粪便常规、生化、血沉、风湿免疫、感染相关指标未见明显异常。D-二聚体5.13 mg/L,纤维蛋白原4.5 g/L。头颅CT检查:左侧颞枕叶稍低密度影,其内出血,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考虑占位病变。MR颅平扫:左侧颞枕叶异常信号影,考虑占位病变并出血。
刘梓涛陈梦荷彭湃胡超华
关键词:避孕药静脉窦血栓形成脑梗死D-二聚体
静脉脑梗死的多模态MRI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静脉脑梗死(CVI)的多模态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以提高CVI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12例CVI患者的多模态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MRI平扫表现为病变区皮层及皮层下肿胀,T_(1)加权成像(T_(1)WI)呈片状低信号或等信号,T_(2)加权成像(T_(2)WI)呈高信号,病灶部位大多表浅,靠近皮层,位于非动脉供血区域,增强扫描其中2例急期病变表现为条片样或回样强化,4例未强化;5例位于双侧丘、基底节区,病变较对称,增强扫描呈斑片状较显著强化;1例位于干及小半球,增强扫描呈斑片状较显著强化。12例弥散加权成像(DWI)血管源水肿期均表现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随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细胞毒水肿,DWI表现为高信号;4例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显示病变区有出血、静脉扩张、血栓等情况;12例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均显示病变区相应引流静脉内血栓形成。结论多模态MRI扫描可提高CVI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李恒张明牛璇韩月东陈利军蒋士杰
关键词:静脉性脑梗死磁共振静脉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
静脉脑梗死的MRI特点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讨静脉脑梗死的MRI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6例静脉脑梗死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梗死病灶位于大浅表区14例(双侧5例、单侧9例),位于深部11例,位于小半球1例;其中15例为出血脑梗死。18例患者进行了MRV检查,表现为相应引流静脉(窦)狭窄、信号缺失,侧支循环形成和引流静脉异常扩张。11例MRI增强扫描:4例回样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2例膜强化,3例皮层静脉扩张,其中10例静脉窦内发现“空三角征”。结论静脉脑梗死MRI具有特殊的影像学表现,掌握其影像学特点可以减少误诊及漏诊。
徐礼侠刘丽吕秀花焦飞涵高浪浪
关键词:静脉性脑梗死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窦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V)联合检测对静脉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研究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V)联合检测对静脉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卫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静脉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影像诊断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检测,研究组患者接受弥散加权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部组织病症的检出率和对局部病灶的检出准确率。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研究组的病灶检出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局部病灶的检出准确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脑梗死患者运用弥散加权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检测的效果更好,准确率及其位置分析更加准确。
宋瑞芳王毅毛滢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静脉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价值
儿童原发血小板增多症合并血管畸形致静脉脑梗死1例被引量:1
2022年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致静脉卒中在儿童中较为少见。报道1例因原发血小板增多症合并血管畸形而致静脉脑梗死患儿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治能力。
陈贤真马宏伟孙云香徐以增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颅内动静脉畸形颅内血栓形成脑梗死儿童
24例静脉脑梗死MRI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MRI平扫、DWI及增强图像在静脉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静脉窦血栓所致静脉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及MRI表现。结果:24例患者发病时间(11±9)天。7例患者表现为孤立颅高压。12例患者表现为出血梗死。15例病灶梗死位于皮层、皮层下,仅1例累及深部白质。16例患者行DWI检查,梗死区面积明显小于T2 FLAIR序列,14例梗死灶ADC值增高。24例病灶增强扫描11例可见皮层静脉扩张,10例可见侧室旁或小半球放射状分布髓静脉扩张,10例可见膜强化。结论:MRI平扫、DWI及增强扫描在静脉脑梗死中具有一定特征,对于皮层、皮层下多发出血及梗死,双侧基底节区及丘脑梗死,血管源为主的梗死,都应考虑到静脉脑梗死可能。
陆璐王利娜赵雪梅钱银锋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脑梗死磁共振成像
以感觉失语起病的静脉脑梗死1例被引量:1
2020年
静脉脑梗死(cerebralvenous infarction,CVI)是指患者出现静脉血栓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是一类少见的特殊类型血管疾病,发病年龄较轻,女多见[1]。CVI与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关系密切。CVST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静脉回流受阻、脊液吸收障碍,最终导致颅内压增高的特殊类型血管病,在血管病中占0.5%~1.0%[2]。
陈静
关键词:静脉性脑梗死感觉性失语静脉窦血栓形成
早产儿室旁静脉脑梗死:16例临床分析
2020年
目的:通过总结早产儿室旁静脉脑梗死(periventricular venous cerebral infarction,PVI)患儿的临床病例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及早做出诊断。方法:回顾总结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经超声诊断的16例新生儿PVI的病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超声表现、危险因素及结局进行分析。根据超声表现,将患儿损伤程度分为轻度PVI(n=5)和重度PVI(n=11);按患儿发病时间,分为典型PVI(发病时间为生后6~96 h,n=14)和非典型PVI(发病时间为生后<6 h或>96 h,n=2)。统计学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6例PVI患儿胎龄25+2~33+1周,中位胎龄27周;出生体重660~1760 g,中位出生体重1065 g。所有患儿生后1周超声影像均表现为PVI,其中11例在生后1周确诊,5例为漏诊,当时诊断为室周围-室内出血。临床表现为惊厥5例,余患儿表现均无特异,所有患儿均存在Ⅲ级及以上室周围-室内出血。7例患儿累及双侧半球,5例累及左侧,4例累及右侧。15例大范围梗死。6例中线移位。6例生后4~25 d出现梗阻积水,8例生后5~25 d出现实质软化。(2)轻度PVI组患儿的窒息发生率低于重度组(1/5与10/11,P=0.013),窒息是重度PVI的高危因素(OR=40.000,95%CI:1.982~807.100)。(3)典型与非典型PVI组的各临床危险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16例患儿中,9例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失访,5例后期智力运动发育落后,1例生长发育正常。轻度与重度PVI、典型与非典型PVI的预后(死亡及好转出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65和0.700)。结论:早产儿PVI多发生于超低出生体重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时间多在生后1周内。临床可表现为惊厥,但多无特异。生后窒息可能导致重度PVI,PVI近期病死率较高,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较高。
黄春玲刘云峰童笑梅
关键词:脑梗死窒息
镰旁膜瘤术后静脉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防(附8例报道)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镰旁膜瘤术后静脉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例镰旁膜瘤术后静脉脑梗死的临床资料。8例均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单纯内减压术,2例行内减压术+去骨瓣减压术。结果出院时,2例无明显后遗症状;3例存在偏瘫,其中2例伴失语;2例轻偏瘫;1例仍昏迷。结论镰旁膜瘤术中静脉损伤可导致灾难后果,应当尽一切可能保留重要静脉
胡志刚王汉东王笑亮张安李桃郭宇
关键词:镰旁脑膜瘤手术

相关作者

粟枫
作品数:11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上矢状窦 结扎后 回流静脉 家兔 静脉性脑梗死
李永丽
作品数:163被引量:563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 失眠患者 MRI 磁共振
史大鹏
作品数:346被引量:1,457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X线计算机 MRI诊断 体层摄影术
张小军
作品数:144被引量:387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显微外科 手术治疗 静脉窦血栓形成
张明
作品数:601被引量:1,804H指数:16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视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 MRI 计算机体层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