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44篇“ 颈神经根“的相关文章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慢性源性疼痛的效果观察
2025年
探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慢性源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以本院疼痛医学科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慢性源性疼痛患者为例,择取8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验组(40例,经验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与引导组(40例,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比较其临床疗效、疼痛指标、功能指标、生活质量、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1个疗程,引导组治疗优良率92.50%,高于经验组75.00%(P<0.05),前列腺素E2、P物质水平以及疼痛次数、疼痛持续、视觉模拟评分、椎功能障碍指数、部关节活动度、疼痛影响测评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均优于经验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经验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慢性源性疼痛效果显著,且安全水平更高,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李春余龙伍齐香
关键词:超声引导临床疗效
神经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注射胶原酶溶解术治疗神经椎病的临床观察
2025年
目的:探讨神经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注射胶原酶溶解术治疗神经椎病的疗效以及术后转归。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确诊为神经椎病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胶原酶组和脉冲射频组,每组30例。联合组在C形臂透视引导下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射胶原酶并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脉冲射频。脉冲射频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脉冲射频。胶原酶组在C形臂透视引导下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射胶原酶。分别记录术前1 d(T1),术后1 d(T2),术后1周(T3),术后1个月(T4),术后3个月(T5)活动时的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及分别记录患者术前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与胶原酶组和射频组相比,联合组在T3、T4、T5时的疼痛程度VAS评分明显降低,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联合组的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术后3个月时的NDI评分明显降低,说明患者术后椎功能恢复更快,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的患者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PSQI评分也明显降低,说明患者术后睡眠质量更佳,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治疗神经椎病的两种微创术式,将两种术式联合应用的神经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注射胶原酶溶解术,可以更有效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加快患者的恢复,并且有效改善患者的椎功能活动,并使患者达到一个更佳的睡眠质量。
汪旭王炎
关键词:胶原酶溶解术脉冲射频神经根型颈椎病
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慢性源性疼痛的效果评估
2024年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源性疼痛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方式治疗的临床功效。方法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于东营市东营区中心医院就诊患有慢性源性疼痛患者5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25例。常规组采用盲穿下部侧入路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椎功能与疼痛相关指标、疼痛程度汇总数据,分析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不同神经阻滞实施后,观察组椎功能障碍指数、椎活动度与疼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均较常规组更为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疼痛程度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无、轻、中、重度疼痛等级患者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较常规组患者疼痛等级更为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188,P<0.05)。结论慢性源性疼痛患者就诊,应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方式予以患者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及椎功能,有良好治疗效果。
赵学军高丽花
关键词:临床疗效
神经脉冲射频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神经椎病的临床研究
田弯弯
神经和迷走神经神经交通支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2024年
目的观测副神经与迷走神经神经交通支的形态特点及副神经静脉孔处的毗邻。方法解剖剥离头标本,观测静脉孔内的结构毗邻、静脉孔下方处副神经与迷走神经间的交通支及副神经脊髓神经的交通支。结果在静脉孔处,左侧迷走道的面积为(6.99±0.74)mm2,右侧的面积为(5.02±0.37)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孔下方处,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有交通支者29侧(76.3%),交通支有4种分型,左侧交通支的长度为(5.82±1.18)mm,右侧长度为(6.60±1.17)mm,左右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2侧标本上观测到副神经脊髓和C1、C2神经存在交通支者17侧(77.27%,17/22)。结论副神经和迷走神经静脉孔下方存在交通支,这种解剖结构特点,为临床上避免损伤副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副神经神经存在交通支,说明副神经含有感觉纤维,来源于神经,其功能可能与维持头部姿势有关。
李海艳李海艳宋东帅杨志鹏杜心如
关键词:副神经颈静脉孔迷走神经颈神经
双侧第7神经硬脊膜内交叉缝接治疗上肢痉挛性偏瘫1例
2024年
2021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1例中枢神经损伤后左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经椎后路,在硬脊膜内,将右侧第7神经(C 7)前、后与左侧C 7前、后分别交叉缝接。术后随访,评估左上肢功能、痉挛程度及关节活动度。术后右手桡侧3指背侧轻度麻木,术后3个月完全恢复正常。术后2年随访,左上肢功能改善,痉挛缓解,关节活动度增加。
宗海洋王腾李阳曹宁蔡兴博徐永清
关键词:痉挛性偏瘫神经转位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椎病的效果分析
2024年
探究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椎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0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神经椎病患者,数字分配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研究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神经阻滞治疗。对两组神经椎病患者的治疗疗效、血清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和田中靖久椎病症状量化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疼痛相关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田中靖久椎病症状量化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神经椎病患者来说,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神经阻滞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血清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和田中靖久椎病症状量化评分,值得推广应用。
马建伟
关键词: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颈神经根神经根型颈椎病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慢性源性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对椎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究在慢性源性疼痛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方案对于治疗工作的提升效果及优势。方法:研究案例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慢性源性疼痛治疗的患者,将所选择的300例患者以完...
王志宏
观察超声引导下神经脉冲射频配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2024年
目的探讨超声(US)引导下神经脉冲射频(PRF)配合小针刀治疗在神经椎病(CS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90例CSR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US引导下神经PRF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6%,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CASCS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曲度、屈伸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US引导下神经PRF配合小针刀治疗可提高CSR的疗效,降低VAS评分,能减轻椎功能障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朱启玉胡聪聪赵刚熊停吴芳华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小针刀
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治疗混合型椎病的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治疗混合型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4月—2024年5月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混合型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传统阻滞疗法)和观察组(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治疗),各35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疼痛评分、椎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3个月,两组疼痛分级指数、疼痛视觉量表、疼痛程度评分及简版McGill疼痛问卷总分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治疗混合型椎病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椎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较高。
张丽萍
关键词:混合型颈椎病超声引导

相关作者

白露
作品数:18被引量:168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肱骨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近端 NEER 颈神经根
崔立刚
作品数:380被引量:1,439H指数:1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 超声检查 超声引导 超声诊断 超声造影
李志强
作品数:66被引量:172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引导 超声 超声表现 超声诊断 介入治疗
杨凌洪
作品数:28被引量:17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直肠瘘 颈椎间孔 颈神经根 肛管 颈椎病
田敏涛
作品数:35被引量:73H指数:5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
研究主题:皮肤缺损 桥式 皮瓣转移修复 穿支皮瓣 微型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