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0篇“ 骨膜瓣移位术“的相关文章
国内带血管蒂骨、骨膜移位近况被引量:10
2013年
四肢骨缺损、骨不连和骨缺血性坏死等病损的治疗历来是骨科医生十分关注的课题。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显微外科技的应用已使这一难题的解决初现曙光。在早期阶段,因仅有少量供区可供选择,所采用的多为吻合血管的骨或骨膜游离移植,而游离组织移植则存在着手创伤大、费时长和难度较高等不足之处。此后,由于显微外科的进展,遂涌现出许多骨移植供区,使带血管蒂的骨、骨膜局部移位植骨的应用日益增多,逐渐超过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原先应用主干血管为蒂的骨、骨膜也多由非主干血管蒂所替代,后者为供肢保留着原有的主要血供,此种选择是非常合理的。在这个领域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1999年,笔者曾为之作一概述。本世纪以来,随着解剖观测与临床应用的深入,国人开拓并筛选出更多具备操作简易、安全,疗效可靠和易于推广的优良供区,遍及四肢骨骼的大多数部位,而对同一组织还可采用不同的血管蒂,让我们有充裕余地为患者选择最佳手方案。
陈振光
关键词:骨膜瓣移位术带血管蒂游离组织瓣移植显微外科技术骨缺血性坏死
骨膜移位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疗效总结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骨膜移位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疗效。方法该实验以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80例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理疗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骨膜移位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所缓解,其中,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该次实验结果表明,骨膜移位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何明生
关键词:骨膜瓣移位术骨不连骨延迟愈合
骨膜移位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疗效分析
2012年
目的对采用骨膜移位对患有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观察。方法抽取74例患有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7例。分别采用理疗方式和骨膜移位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在治疗后的1个月和3个月的骨愈合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对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结论采用骨膜移位对患有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陈立兵
关键词:骨膜瓣移位术骨不连骨延迟愈合
骨膜移位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评价骨膜移位对骨折后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89例骨折后骨不愈合的患者采用骨膜移位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8~24个月(平均18个月)。13例(86.7%)患者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最短2个月,平均3.5个月。有2例骨折不愈合再另行手,无感染发生。结论:对于骨折后骨不愈合的患者,骨膜移位是一种损伤性小、风险性小、效果明显的治疗方法。
李晓乾
关键词:骨折骨不连骨膜瓣移位术
骨膜移位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8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骨膜移位对骨折后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对2001-01~2006-06收治的89例骨折后骨不愈合的患者采用骨膜移位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8~24个月(平均18个月)。13例(86.7%)患者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最短2个月,平均3.5个月。有2例骨折不愈合再另行手。无感染发生。结论:对于骨折后骨不愈合的患者,骨膜移位是一种损伤性小、风险性小、效果明显的治疗方法。
闫天胜孔新兴
关键词:骨折骨不连骨膜瓣移位术
以外踝前血管为蒂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移位的应用解剖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为外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移位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外踝前动脉的起源、走行、骨膜支及与腓动脉穿支降支的吻合关系. 结果外踝前动脉有1~2支,起点在外踝尖上(1.1±0.4)cm,起始外径(1.6±0.4)cm,沿途发1~3支,外径为(0.4~0.8)mm的骨膜支分布胫骨远端外侧.腓动脉穿支起点在外踝尖上(5.6±0.5 cm),降支循外踝的前外侧下行,沿途向两侧发出2~6支外径为0.5~1.0 mm的骨膜支滋养胫骨远端前外侧和外踝.两者吻合部位在外踝尖上(1.7±0.6)cm,距外踝前动脉起点外侧(2.5±0.6)cm.吻合后动脉经趾短伸肌后部,沿腓骨短肌腱的前缘前行,终支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吻合. 结论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可移位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张发惠陈振光郑和平谢昀
关键词:外踝胫骨骨膜瓣移位术
带血供股骨干前外侧面骨膜移位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探讨带血供股骨干前外侧面骨膜移位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解剖观测3 8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 ,明确股骨干前外侧面骨膜的血供来源、分布和吻合。在此研究基础上 ,设计带血供股骨干前外侧面骨膜移位 ,修复 2 2例股骨干骨不连和骨缺损。 结果 临床应用 2 2例 ,获 1~ 5年随访 ,均取得良好效果。骨膜面积为 8cm× 4cm至 10cm× 5cm。 结论 该骨膜具有手操作简便、安全和易于推广等优点 ,并在同一手入路完成病损区处理和骨膜切取 ,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陈振光余国荣郑和平谭金海喻爱喜
关键词:股骨干骨膜瓣移位术
以内踝前血管为蒂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移位的应用解剖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为内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内侧骨膜移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乳胶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内踝前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邻近吻合及胫骨远端内侧面的骨膜血管.结果:内踝前动脉起于胫前动脉或足背动脉,紧邻胫骨前肌腱内侧行向前内,在楔骨内缘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或跗内侧动脉后行支形成吻合.动脉沿途发出3~6支外径为0.3~1.0 mm的内踝骨膜支,分布内踝区骨膜,并与其它来源的胫骨远端内侧面骨膜动脉相吻合.结论:以内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内侧骨膜,顺行移位可修复胫骨远端骨不连,顺行或逆行移位可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张发惠陈振光郑和平谢昀陶圣祥
关键词:距骨内踝前动脉胫骨远端
胫后血管间隙支胫骨内侧骨膜移位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应用带血供 (胫后血管肌间隙支 )胫骨内侧骨膜移位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及骨不连。方法  2 3例胫骨中下段骨折及骨不连患者均采用切取该骨膜移位于骨折处。结果  2 3例患者经切开复位固定、该骨膜移位治疗 ,后骨折部血供良好 ,骨折一期愈合 ,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现象。患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由于该骨膜较厚 ,血运丰富 ,供体量大 ,能够较好的促进骨的愈合。特别对于骨延迟愈合、骨不连发生率较高的胫骨中下 1/ 3骨折 。
稂明业戴闽李金赋裴来寿宗世璋韩智敏涂凯
关键词:胫骨骨折骨移植
尺侧返血管背侧支尺骨上段骨膜移位的应用解剖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为治疗肱骨干骨不连提供一种新的骨膜供区。方法 :在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尺侧返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与尺侧下副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 :尺侧返动脉始于尺动脉上段 ,距肱骨内上髁 (5 .3± 1.0 )cm ,外径 (1.9± 0 .3 )mm ,分出掌侧支和背侧支。背侧支位于尺神经深面 ,沿尺神经沟上行 ,沿途分出 4~ 8支外径在 0 .3~ 1.0mm的骨膜支 ,分布尺骨上段内侧骨面。结论 :以尺侧返血管背侧支为蒂的骨膜逆行移位可修复肱骨中、下段骨不连。
陈振光张发惠谭金海郑和平陶圣祥邓凯
关键词:背侧支骨膜瓣解剖学

相关作者

陈振光
作品数:333被引量:1,288H指数:20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研究主题:骨瓣 骨移植 解剖学 骨膜瓣 带血管蒂
张发惠
作品数:342被引量:1,779H指数:22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解剖学 解剖学基础 营养血管 远端蒂复合瓣 移位术
郑和平
作品数:320被引量:1,506H指数:18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
研究主题: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穿支 解剖学 解剖学基础
谭金海
作品数:161被引量:629H指数:1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研究主题:骨膜瓣 显微外科修复 骨不连 骨瓣 移位术
刘经南
作品数:44被引量:319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解剖学 移位术 骨膜 解剖学基础 骨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