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03篇“ HMLH1“的相关文章
- hMLH1和miR-148a表达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组织中人类错配修复基因1(hMLH1)蛋白和miR-148a表达及其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关系。方法收集黄冈市中心医院病理科保存的sCRC组织标本90例及其对应癌旁正常组织。收集患者临床病历资料,采用多重荧光PCR法检测组织DNA微卫星不稳定性,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组织hMLH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组织miR-148a表达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R-148a和hMLH1 mRNA靶向关系。结果90例sCRC组织中,检出MSI 29例(32.22%),hMLH1蛋白表达缺失24例(26.67%)。经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148a mimics可抑制含有hMLH1 mRNA 3′UTR-WT序列的报告基因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而且hMLH1蛋白表达缺失组织中miR-148a相对表达量高于未缺失组织(P<0.05);此外MSI组织中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和miR-148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微卫星稳定性(MSS)组织。右半结肠和直肠部位、pN_(0/1)期、pM _(0)分期hMLH1蛋白表达缺失率和MSI比例高于左半结肠、pN_(2)期、pM_(0)期(P<0.05);另外肿瘤直径>5.0 cm、右半结肠和直肠、pT_( 3/4)期、pN_(2)期、pM_(1)分组织miR-148a相对表达量低于肿瘤直径≤5.0 cm、左半结肠、pT_(1/2)期、pN_(0/1)期、pM_(0)期组织(P<0.05)。结论约30%的sCRC患者存在hMLH1蛋白表达缺失和MSI状态;sCRC肿瘤组织miR-148a相对表达量降低,导致对hMLH1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是影响sCRC肿瘤细胞MSI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 岑红兵赵建红汪洪倪慧峰
- 关键词:HMLH1蛋白错配修复蛋白微卫星不稳定性
- 卵巢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突变型p53、hMLH1、hMSH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24年
- 目的:研究突变型p53基因(Mt-p53)和DNA错配修复基因1(hMLH1)、错配修复基因2(hMSH2)在卵巢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95例卵巢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病理结果分为卵巢良性肿瘤组32例、交界性肿瘤组21例、恶性肿瘤组42例。分析对比不同病理类型、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卵巢肿瘤组织中Mt-p53、hMLH1、hMSH2表达情况;统计2年内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MLH1、hMSH2表缺失对恶性卵巢肿瘤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恶性肿瘤组织中的Mt-p53阳性率(88.1%)高于交界性肿瘤组织(23.8%)、良性肿瘤组织(9.4%),hMSH1(66.7%)、hMSH2(61.9%)阳性率均低于交界性肿瘤组织(90.5%、90.5%)及良性肿瘤组织(100.0%、100.0%);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组织hMLH1及hMSH2阳性率均低于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高分化恶性卵巢肿瘤组织hMLH1及hMSH2阳性率高于低分化组织,Mt-p53阳性率低于低分化组织;随访2年恶性肿瘤患者总生存率为54.8%,生存组Mt-p53阳性率(78.3%)低于死亡组(100%),hMLH1(87.0%)及hMSH2阳性率(82.6%)均高于死亡组(42.1%、36.8%)(均P<0.05)。19例死亡患者均存在p53基因突变,且其中11例存在hMLH1基因缺失、12例存在hMSH2缺失;ROC曲线分析,hMLH1及hMSH2基因缺失均对恶性卵巢肿瘤的预后有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729(P<0.05)。结论:Mt-p53高表达、hMLH1及hMSH2基因缺失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hMLH1及hMSH2基因缺失还可作为临床恶性肿瘤预后的预测指标。
- 罗寿召何英
- 关键词:卵巢良恶性肿瘤突变型P53基因DNA错配修复基因生存预后
- hMLH1及FHIT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中hMLH1与FHIT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qRT-PCR法检测癌和癌旁组织中hMLH1和FHIT基因的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χ^(2)检验分析hMLH1和FHIT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hMLH1蛋白与FHIT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并用Kaplan-Meier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分析影响食管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qRT-PCR结果显示,在食管鳞癌组织中hMLH1、FHIT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LH1、FHIT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1)。hMLH1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P=0.007)、浸润深度(P=0.010)、病理分期(P=0.00)有关,而FHIT表达水平仅与浸润深度有关(P=0.013)。食管鳞癌组织中hMLH1和FHIT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39,P=0.008)。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食管鳞癌中hMLH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率相关(P=0.017)。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分化程度(P=0.00)和临床分期(P=0.001)是食管鳞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hMLH1表达下降,这与食管癌患者预后不良有关,hMLH1与FHIT表达在食管癌恶性进展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 阿丽米热·库尔班卡吾力·居买丹尼尔·多里坤王黎买地尼也提·尼亚孜
-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
- 针灸对CTX骨髓抑制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细胞中hMLH1和hMSH2基因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观察针灸对环磷酰胺(CTX)骨髓抑制模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细胞中hMLH1和hMSH2基因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昆明种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悬灸组,每组10只。其中模型组、针刺组、悬灸组小鼠按体质量每日腹腔注射100μg/g CTX,正常组每日腹腔注射等容积9 g/L NaCl溶液,连续3 d建立骨髓抑制模型。两个治疗组选取大椎、膈俞、肾俞、足三里,分别进行针刺、艾灸操作,正常组和模型组每天陪同抓取、固定,不治疗。各组均1 d 1次,连续5 d。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小鼠骨髓细胞中hMLH1和hMSH2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与模型组对比,针刺组、悬灸组小鼠骨髓细胞中hMLH1和hMSH2含量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减轻CTX化疗所致骨髓造血细胞损伤,改善骨髓抑制,调节小鼠骨髓细胞中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的含量、提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关伟强于冬冬王文哲王建明
- 关键词:骨髓抑制针灸HMLH1HMSH2
- 鼻咽癌hMLH1基因甲基化及其与临床和病理特征的关系
- 2021年
- 目的通过检测hMLH1基因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呈现的状态,研究hMLH1基因同鼻咽癌临床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旨在找出可能作为鼻咽癌早期分子生物学诊断的标志物。方法(1)qRT-PCR检测hMLH1基因表达水平;(2)采用NCBI检测hMLH1基因组的序列,METH-PRIMER软件分析hMLH1启动子区有无经典的CpG岛。同时在线设计MSP及BSP特异性引物;(3)使用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BSP)检测鼻咽癌和正常鼻咽上皮细胞株中hMLH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每株细胞3个克隆,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20例正常鼻咽上皮组织和2012年5月-2016年5月初次确诊60例鼻咽癌组织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1)提示hMLH1在鼻咽癌细胞株和鼻咽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正常鼻咽上皮细胞株和正常鼻咽上皮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去甲基化药物5-Aza-dC处理后再次检测hMLH1的表达量,发现其在鼻咽癌细胞株中的表达量相对正常鼻咽上皮细胞株无明显降低。(2)在正常鼻咽上皮细胞株及20例正常鼻咽上皮组织中均未检测到hMLH1基因甲基化;而在5个鼻咽癌细胞株中hMLH1甲基化频率为80.0%(4/5),60例鼻咽癌组织中hMLH1甲基化频率为43.3%(26/60),两者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LH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具有肿瘤特异性,而hMLH1基因甲基化同鼻咽癌患者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可作为鼻咽癌早期预测因子,有望成为鼻咽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将来还可能作为去甲基化基因治疗的靶点。
- 肖士东刘艳锋周详姜顺明
- 关键词:鼻咽癌HMLH1甲基化5-AZA-DC
- 5-氮杂-2:脱氧胞苷调控ERCC1和hMLH1表达逆转结肠癌细胞奥沙利铂耐药的机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通过构建结肠癌耐奥沙利铂细胞株(HCT116/L-OHP),探讨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逆转奥沙利铂耐药的可能机制及其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人类错配修复基因1(hMLH1)的关系。方法采用奥沙利铂浓度梯度递增法,建立耐奥沙利铂的细胞株HCT116/L-OHP,CCK法筛选出奥沙利铂、5-Aza-CdR对各组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使用5-Aza-CdR处理细胞前后ERCC1、hMLH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了稳定耐奥沙利铂细胞株HCT116/L-OHP,选取5μmol/L 5-Aza-CdR和100 mg/L奥沙利铂行体外敏感性实验,随着时间延长,各组对HCT116/L-OHP细胞株增殖抑制率呈上升趋势,5-Aza-CdR联合奥沙利铂组增殖抑制率较高,药物和时间的作用效应存在交互作用,F分组=89.743,P<0.001;F时间=28.249,P<0.001;F分组×时间=42,785,P<0.001。经5-Aza-CdR联合奥沙利铂处理HCT116/L-OHP 24 h后细胞凋亡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相对于奥沙利铂单药组的细胞凋亡率由(17.94±1.58)%上升至(34.88±2.15)%,两药存在协同性的交互作用,F=48.232,P<0.001。RT-PCR结果显示,HCT116对照组、HCT116/L-OHP组和5-Aza-CdR处理组ERCC1基因水平分别为1.54±0.08、1.85±0.07和1.72±0.06,F=254.126,P<0.001;hMLH1水平分别为1.14±0.07、0.81±0.05和1.02±0.06,F=156.827,P<0.001。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HCT116对照组、HCT116/L-OHP组和5-Aza-CdR处理组ERCC1水平分别为0.29±0.03、0.80±0.05和0.54±0.02,F=251.274,P<0.001;hMLH1水平分别为0.56±0.08、0.46±0.05和0.76±0.09,F=153.683,P<0.001。结论 5-Aza-CdR可明显抑制奥沙利铂作用下人结肠癌耐药细胞株HCT116/L-OHP的增殖作用,诱导凋亡,其作用可能与影响ERCC1和hMLH1表达有关。
- 张修振闫燕杨勇进陈成武亓玉琴刘吉勇
- hMLH1、hMSH2基因甲基化关联的微卫星状态预测未分化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
- 2021年
- 早期胃癌的治疗的标准术式仍是经腹胃切除术标准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术。虽然肿瘤得到了根治,但手术创伤大,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对于早期胃癌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在确保根治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缩小手术范围。近年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技术日趋成熟,成为治疗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新的选择。因此,依据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有效分子标志物预测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从而筛选出无淋巴结转移的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给予 ESD 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既往研究发现,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以 hMSH2 和 hMLH1 功能为主,由于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引起错配修复功能的缺陷,与胃癌中晚期中淋巴结转移相关。本研究通过检测 hMSH2 和 hMLH1 甲基化状态对于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 滑天张小冲胡小倩李华
- 关键词:未分化癌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
- ARID1a和错配修复蛋白HMLH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20年
- 目的探讨ARID1a和HMLH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94例,收集癌灶组织与癌旁组织(包括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采用免疫组化学法测定不同病灶组织中ARID1a与HMLH1蛋白阳性率,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病灶组织中ARID1a、HMLH1蛋白阳性率低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P<0.05);癌旁组织中正常组织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RID1a、HMLH1蛋白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RID1a、HMLH1蛋白表达与分化类型、肿瘤分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及肌层浸润深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ID1a及HMLH1蛋白均可以在子宫内膜癌中缺失表达,检测两个蛋白表达对诊断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 肖红燕虎明明樊学敏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免疫组织化学法
- 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对HT-29结肠癌 细胞hMLH1、hMSH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细胞增殖因子短截型核糖核酸-腺瘤性结肠息肉病(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共表达稳转株对HT-29结肠癌细胞裸鼠皮下转移瘤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F级裸鼠随机分为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组(双基因组)、Survivin shRNA组、APC组、空白对照组(空白组)和空载组,分别于裸鼠左前腋下注入0.2 ml已经构建成功的细胞悬液: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稳转株、Survivin shRNA单基因稳转株、APC单基因稳转株、HT-29结肠癌细胞和空载稳转株,等待成瘤,观察裸鼠一般情况及移植瘤生长情况,4周后处死裸鼠,测量瘤体体积和质量,检测移植瘤生长抑制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及免疫组化检测HT-29结肠癌细胞裸鼠皮下转移瘤组织细胞中hMLH1、hMSH2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和空载组比较,双基因组、APC组、Survivin shRNA组裸鼠移植瘤的平均体积和平均重量明显减少(P<0.05)。Real-time PCR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和空载组比较,Survivin shRNA组、APC组、双基因组中hMLH1和hMSH2的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且双基因组较Survivin shRNA组、APC组升高更明显(P<0.05),空白组与空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 shRNA-APC双基因可以通过沉默Survivin上调hMLH1、hMSH2的表达,进而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
- 袁喜先王凤荣陈月孙元佳吴雯婷张玉健
- 关键词:结肠癌HT-29DNA错配修复HMLH1HMSH2
- 白血病患者ID4、hMLH1、CDX2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及mRNA表达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白血病患者DNA结合抑制因子4(ID4)、人类Mut L同源物1(hMLH1)、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及mRNA表达。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确诊的白血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按照白血病类型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8例,并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ID4、hMLH1、CDX2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AML、CML、ALL患者ID4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73.68%、75.00%、85.7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33%(χ^2=52.683,P<0.001),AML、CML、ALL患者hMLH1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57.89%、58.33%、60.7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772,P<0.001);AML、CML、ALL患者CDX2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均为100.00%,与健康对照组的96.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CML、ALL患者ID4、hMLH1、CDX2基因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9.916、339.255、114.064,P<0.001)。结论白血病患者ID4、hMLH1、CDX2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ID4、hMLH1基因的mRNA表达受到甲基化的影响,CDX2基因的mRNA表达与甲基化无关。
- 韩松侯志新刘承祥张雷郑伟
相关作者
- 吕申

- 作品数:259被引量:975H指数:14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HMSH2 胃癌 免疫组织化学 PCNA HMLH1
- 刘敏

- 作品数:122被引量:41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HMSH2 HMLH1 胃癌 免疫组织化学 PCNA
- 王朝晖

- 作品数:175被引量:587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HMSH2 免疫组织化学 胃癌 HMLH1 P53
- 许国旺

- 作品数:711被引量:2,478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代谢组学 代谢物 气相色谱 质谱 色谱
- 马坚妹

- 作品数:54被引量:182H指数:8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研究主题:HMSH2 HMLH1 免疫组织化学 动物模型 脱髓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