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89篇“ NO-TILLAGE“的相关文章
小麦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应用与优化分析
2025年
小麦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的应用与优化是提高小麦生产效率、实现小麦高产和稳产的重要途径。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包括小麦选种、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等。在选种过程中,需选择抗逆性强、产量高且适应性好的小麦品种,以确保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的健康生长。种子处理方面,通过合理使用药剂和水分管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能力。田间管理则强调灌溉和施肥的协调,确保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通过优化播种时间、播种量、行距和深度,提高小麦的生长质量和产量。采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精准的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土壤损伤和资源浪费,为实现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顾士亭
关键词:小麦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应用
机械化小麦秸秆还田及免耕播种技术
2025年
为提高小麦生产的可持续性、降低土壤侵蚀并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对机械化小麦秸秆还田及免耕播种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意义。在介绍小麦秸秆处理与免耕播种技术的基础上,探讨了秸秆还田与免耕播种技术的实施策略、技术选择及其对土壤改良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实践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免耕播种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土壤结构、节约水土资源,且对小麦生产的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盛文静
关键词:小麦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
免耕覆盖提升土壤水分利用和马铃薯产量的协同效应
2025年
[目的]针对宁夏南部山区春旱与春寒并重、土壤有效耕层浅等问题,为探究免耕覆盖对提升土壤水分利用和马铃薯产量的协同效应。[方法]于2014—2016年连续3 a在秋作物收获后设置免耕覆盖秸秆(NJ)、免耕覆盖地膜(ND)、免耕不覆盖(NB)3种不同免耕覆盖模式,以翻耕不覆盖为对照(CK),分析休闲期免耕覆盖模式对宁南旱区土壤蓄水保墒效果、降水利用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休闲期土壤蓄水量和蓄水效率均在相对枯水年以ND处理最高,分别较CK提高7.60%和140.35%;平水年和枯水年均以NJ处理最高,分别较CK显著提高11.18%、65.43%、28.42%和122.72%。NJ处理在平水年、枯水年苗期-收获期及相对枯水年蕾期-收获期土壤蓄水量最高,分别平均较CK提高10.51%、12.89%、20.04%;ND处理在相对枯水年苗期土壤蓄水量较CK显著提高11.42%。免耕覆盖秸秆处理对相对枯水年马铃薯现蕾-膨大期100~140 cm土层,平水年40~100 cm土层、枯水年0~40、100~160 cm土层土壤蓄水效果最佳,免耕覆盖地膜处理对平水年和枯水年180~200 cm土层土壤蓄水效果最佳。在相对枯水年生育前期(播种-现蕾期)和枯水年生育中期(现蕾-膨大期)ND处理耗水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22.26%和36.57%;NJ处理在相对枯水年和枯水年生育后期(膨大-收获期)、平水年生育中后期(现蕾-收获期)耗水量分别平均较CK显著提高1.21、7.14倍和13.91%。马铃薯产量在相对枯水年以NJ处理最高,较CK显著提高51.80%;平水年和枯水年ND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6.35%和71.36%。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苗期-现蕾期耗水量对产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块茎形成-收获期耗水量对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起至关重要作用。年降水利用效率、生育期降水利用效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在相对枯水年以NJ处理效果较佳,分别较CK显著提高51.79%、51.80%和50.52%;ND处理在平水年和枯水年平均分别较CK显�
韩固侯贤清段瑞兵马媛刘亚楠李荣
关键词:降水年型免耕覆盖土壤水分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覆膜免耕和灌水量对西北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2025年
探究不同耕作措施及灌水量对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为绿洲灌区玉米覆膜节水管理技术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研究基于2014年在甘肃农业大学武威绿洲农业综合试验站布设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覆膜免耕(NT)和传统覆膜耕作(CT)2种耕作措施;副区设低灌水量(I1,4500 m^(3)hm^(-2))、中灌水量(I2,4950m^(3)hm^(-2))和高灌水量(I3,5400 m^(3)hm^(-2))3种灌水量,于2022年和2023年测定了玉米籽粒产量、叶片光合参数及光合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NT较CT玉米籽粒产量显著增加7.9%;玉米籽粒产量随灌水量降低呈减少趋势,但覆膜免耕中灌水量处理(NTI2)可保持与覆膜免耕高灌水量处理(NTI3)相当的玉米籽粒产量,较传统覆膜耕作中灌水量处理(CTI2)显著增加8.0%。吐丝期至蜡熟期,与CT相比,NT处理中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和净光合速率(P_(n))分别提高6.7%~9.5%、5.8%~7.0%和5.6%~9.9%;与I3相比,I1处理中玉米LAI、SPAD和P_(n)显著降低,但I2与I3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NTI2处理中LAI、SPAD和P_(n)与NTI3差异不显著,但较CTI2分别显著提高9.1%~10.5%、7.5%~9.5%和7.1%~12.4%。吐丝期至灌浆期,NT较CT玉米叶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活性分别显著提高5.4%~8.0%和5.6%~8.8%;不同灌水量之间,I1较I3处理玉米叶片PEPC和Rubisco活性显著降低,但I2和I3间差异不显著;NTI2玉米叶片PEPC活性最高,较CTI2显著提高5.8%~8.8%;NTI2玉米叶片Rubisco活性较CTI2显著提高6.3%~11.6%。结构方程模型(SEM)综合表明,在中灌水量条件下,覆膜免耕较传统覆膜耕作可有效改善玉米生育中后期的光合性能,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及千粒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因此,覆膜免耕结合中灌水量(4950 m^(3)hm^(-2))可推荐为西北绿洲灌区的玉米农田覆膜节水管理技术。
王岩白春生李波范虹何蔚杨莉莉曹悦赵财
关键词:玉米灌水量光合特性
模糊PID玉米免耕机排种施肥控制方法研究
2025年
为了实现免耕机播种量和施肥量的精确控制,基于模糊PID控制,设计了控制系统。首先,建立排种量模型,以排种轴转速为控制量;其次,建立施肥量控制模型,分析排肥轴转速、排肥轴长度和免耕机前进速度对于排肥量误差的影响,选择排肥轴转速为控制量;再次,采用模糊PID控制的方法,对驱动电机进行调速,进而实现对排肥轴和排种轴转速的控制,完成排种量和排肥量的调整;最后,对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电机转速从0调整到50 r/min的响应时间为0.8 s,施肥量变异系数分布区间为[2.6,4.1]。
张红娟窦新宇
关键词:模糊PID控制玉米
秸秆覆盖免耕对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土流失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秸秆覆盖免耕对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该措施下的水土保持效益。通过设立秸秆覆盖免耕和传统耕作田间试验区,探究土壤孔隙结构、土壤含水量、化学性质、产流产沙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免耕处理后,土壤深度(h)为0
张何普杨庆楠徐金忠肖洋刘冬霞
关键词:秸秆覆盖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水土流失
西北旱塬免耕的产量效应受降水特征和施肥显著影响
2024年
【目的】在冬小麦-夏春玉米轮作体系,研究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西北雨养农业区耕作与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西北旱塬作物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5年甘肃陇东旱塬设置的土壤耕作与培肥长期定位试验(3年冬小麦—1年春玉米),主处理为传统耕作和免耕,副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农家肥(M)、氮磷配施(NP)和氮磷配施农家肥(NPM)。结合对冬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分析,探究不同耕作与施肥处理下作物产量在不同降水年型的差异机制。【结果】降水年型、耕作和施肥方式显著影响冬小麦和玉米产量。无论何种降水年型或耕作方式,配施有机肥的NPM处理作物产量(冬小麦3441 kg/hm^(2),春玉米8991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并且NPM处理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在丰水年型更为明显。在丰水年型,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处理的作物产量无明显差异,但在干旱及平水年型下,免耕冬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15.6%和25.7%,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下降了17.9%和4.6%;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处理下的冬小麦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干旱年型分别下降了6.7%和17.0%,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在平水年型下降了24.0%。免耕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传统耕作。【结论】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干旱及平水年型免耕虽然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但降低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这是导致作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根据降水情况选择耕作方式,提高西北黄土旱塬作物产量的稳定性。
张建军党翼党翼王磊赵刚王淑英王磊樊廷录周刚王鹤龄王淑英
关键词:黑垆土传统耕作免耕施肥
长期免耕和秸秆覆盖量对黑土碳氮含量及碳氮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24年
为探究免耕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黑土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寻找既能满足土壤碳氮积累需求,又能使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秸秆覆盖量,本研究依托始建于2007年的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平台,于2020年5月春播前对传统耕作(对照,CT)、免耕+无秸秆覆盖(NT0)、免耕+33%秸秆覆盖(NT_(33))、免耕+67%秸秆覆盖(NT_(67))和免耕+100%秸秆覆盖(NT_(100))处理下土壤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CT相比,NT0的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但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抗分解性,降低了可溶性有机氮(DON)和铵态氮等可利用养分含量。与NT0相比,免耕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0~10 cm土层SOC含量,且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NT_(67)和NT_(100)还显著提高了SOC储量,有机质积累效果好。不同秸秆覆盖量对0~10 cm土层土壤氮的影响不同,NT_(33)显著提高了DON含量及其占TN的比例;NT_(67)显著提高了DON含量;NT_(100)显著提高了TN含量。2)与CT相比,NT0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NT0相比,NT_(33)显著提高了0~10 cm土层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酶(CB)、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多酚氧化酶(PPO)和POD活性,NT_(67)仅提高了CB、NAG和POD活性,但二者均缓解了微生物养分氮限制;NT_(100)则显著提高了10~20 cm土层PPO活性。3)NT_(33)的秸秆碳转化效率显著高于NT_(100),其经济收益也最高。综上,免耕33%秸秆覆盖处理既能促进养分循环,提高秸秆利用效率,提升黑土质量,又能最大限度保证农民收入,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组合。
于洋张常仁杨雅丽徐欣吕付泽郑甜甜解宏图解宏图
关键词:秸秆覆盖量土壤碳氮土壤酶
小麦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应用分析
2024年
小麦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对于提高小麦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小麦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在介绍小麦播种前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水分管理和肥力管理,以提高小麦栽培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土壤质量以及节约生产成本具有显著的作用和效果。
刘英强
关键词:小麦机械化免耕播种田间管理
小麦免耕精量播种技术被引量:1
2024年
在探讨小麦免耕精量播种技术应用价值的前提下,分析了目前小麦种植中常见的免耕播种、精量播种、施肥和药剂除草等新技术。针对目前小麦种植机械在发展水平、设备质量和自动化发展不均衡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韩桂林
关键词:小麦种植免耕精量播种

相关作者

艾复清
作品数:114被引量:634H指数:16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
研究主题:烤烟 烟叶 成熟度 烘烤 烤房
杨波
作品数:158被引量:605H指数:11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栽培技术 选育 机插 徐稻3号
曾志三
作品数:5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三明市烟草公司
研究主题:烤烟 成熟期 叶绿素含量 干旱胁迫 酶活性
霍晓玲
作品数:6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育秧方式 机插 免耕 秧苗素质
张帆
作品数:5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施氮量 稻田免耕 油菜苗期 风味 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