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兴栋
-

-

- 所属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吴智兵

- 作品数:172被引量:892H指数:14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神经病理性疼痛 湿热证 温病学 META分析 升降散
- 钟嘉熙

- 作品数:118被引量:523H指数:14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医药疗法 青蒿鳖甲汤 温病 清养透解法
- 杨德福

- 作品数:29被引量:119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
- 研究主题:岭南 误诊 疗效观察 《温病学》 《温病条辨》
- 于征淼

- 作品数:85被引量:415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癫痫 温病 清瘟败毒饮 动物模型 中医药疗法
- 刘叶

- 作品数:61被引量:286H指数:10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湿热证 系统性红斑狼疮 蒿芩清胆汤 流感病毒 温病湿热证
- 基于数据挖掘的林培政治疗岭南地区头痛用药规律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林培政教授治疗岭南地区原发性头痛的用药规律。收集岭南温病学派代表医家林培政教授治疗原发性头痛近2年内门诊处方,借助SPSS 24.0、IBM SPSS Modeler 18计算机软件对处方进行用药频数分析、聚类分析、高频用药关联规则分析等,并结合林培政教授本人学术观点,分析药物使用频次、配伍规律等。数据挖掘结果表明,205首处方中使用频次在20%以上的中药共40味;聚类分析可将高频使用中药聚为10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法夏-天麻为较常用药对,与柴胡、白芍、白术、合欢皮组成较常用的角药。结合温病学湿热证之理论与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当地人的风俗饮食习惯,林教授对于头痛的辨治,主要治则为调气化痰,疏风活血,滋肾平肝,且重视祛风类药物的使用。
- 王琛陈鹏蔡云吴智兵林培政林兴栋
- 关键词:原发性头痛数据挖掘用药规律
- 从“湿热壅滞”认识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肝功能损害被引量:1
- 2008年
-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是一种泛嗜性病毒,能够对肝、肾、脑、肺、心肌、骨髓等全身所有器官或组织发生侵袭.引起损害和功能障碍。临床流行性出血热因病毒感染量、机体免疫力、发病时间不同等使得其症状错综复杂,轻重不一。因此临证时要谨守病机,辨证精当。我们近期收治流行性出血热伴肝功能受损患者3例。观察发现患者就诊时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主症为发热、头痛、周身酸困、恶心呕吐、腹泻等.而肾功能损害、出血症状不明显。证候变化符合中医湿热类温病特点,辨证归属“湿温”、“暑湿”.就诊时临床证候集中在气分阶段。“湿热壅滞气分”是其关键。
- 刘叶林兴栋钟嘉熙吴智兵杨德福于征淼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湿热壅滞中医药疗法
- 中风吃药,约法三章
- 2013年
- 中风以后,病人该选什么药,这是病人及其家属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而中风是否再发,很大程度与服药习惯有关。
- 林兴栋
- 关键词:中风吃药
- 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81例生存质量评价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观察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生存质量变化情况。方法:将118例阴虚质SLE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治疗3疗程,治疗前后分别用SF-36和中医证候量表同时评价2组生存质量。结果:2组治疗前在各个维度得分基本一致,2组治疗后得分均高于治疗前;SF-36量表评分治疗组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健康变化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用中医证候量表评价治疗后治疗组在饮食、大便、小便、体质、情绪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清养透解法为主综合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SLE患者的生存质量。
- 陈银环钟嘉熙刘叶吴智兵林兴栋程静戚淑娟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清养透解法中医治法
- AIDS(C3)并急性脊髓炎一例报告
- 2005年
- 林兴栋吴宣富吴智兵谭行华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蒿芩清胆汤对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小鼠免疫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1年
- 目的:通过模拟岭南湿热复合因素造模实现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的构建,并观察蒿芩清胆汤对模型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周龄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单纯病毒感染组(B)、湿热证模型组(C)、蒿芩清胆汤组(D)和阳性药物组(E)。A、B两组均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4 d,B组于第11天滴鼻感染病毒1次。C、D、E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4d,同时连续10 d气候箱暴露,6 h/d,第11天滴鼻感染病毒1次,感染病毒后不再置入气候箱。D、E组分别于病毒感染后2 h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4 d。D组每日灌胃蒿芩清胆汤水煎浓缩液0.4 ml;E组按70 mg.kg-1.d-1剂量灌胃给予利巴韦林溶液0.4 ml;其余各组均同时以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干预14 d后,处死小鼠眼球取血,检测各组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①与A组相比,B、C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P<0.05),CD3+CD4+/CD3+CD8+值显著降低(P<0.05);与C组相比,E组CD3+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1),D、E组CD3+CD4+/CD3+CD8+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②与A组相比,B、C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IFN-γ/IL-4值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E组IFN-γ/IL-4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蒿芩清胆汤对流感病毒性肺炎湿热证模型小鼠具有多靶点的免疫炎症调节作用。
- 刘叶吴智兵林兴栋王晓萍钟嘉熙林培政
- 关键词:肺炎湿热证蒿芩清胆汤TH1/TH2细胞因子
- 盆炎康合剂对慢性盆腔炎患者HSP60抗体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观察盆炎康合剂对抗热休克蛋白60抗体阳性的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3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A组(盆炎康合剂治疗)32例,B组(盆炎康合剂+阿奇霉素联合治疗)31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变化;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宫颈黏液CT检测,血清H-HSP60抗体IgG、TNF-ɑ、IFN-r的变化。结果:A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87.50%,B组为83.87%,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B组治疗前后血清H-HSP60抗体IgG、TNF-ɑ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HSP60、TNF-ɑ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降低血清H-HSP60抗体IgG、TNF-ɑ浓度,但组间疗效无差别。A组、B组治疗前后血清IFN-r比较(P>0.05),A组与B组治疗后血清IFN-r比较(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B组宫颈黏液CT阳性转阴率为100%,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用药后均无不良反应,B组用药后1例出现腹胀、恶心不良反应。结论:盆炎康合剂可有效消除或改善抗热休克蛋白60抗体阳性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效降低和清除抗H-HSP60抗体,降低异常升高的TNF-a,,平衡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在消除下生殖道CT感染的病原体方面,盆炎康合剂+阿奇霉素联合治疗较单纯中药治疗更为迅速。对于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FN-r无显著临床意义,是否与免疫致病机制中,单一细胞因子作为细胞因子网络中的一员发挥作用,不是通过某一类因子的绝对数增加或减少,而是Th1/Th2型或Th/Ts型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对浓度的变化,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李莉卢如玲林兴栋
-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TNF-ΑIFN-R盆炎康合剂阿奇霉素
- 组合针刺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头针及醒脑开窍针刺法(组合针刺)结合Bobath疗法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在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Bobath疗法,治疗组应用Bobath疗法及组合针刺,分别观察2组改良Ashworth评分及患侧上肢、下肢FMA评分及总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时改良Ashworth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4周时,FMA评分两组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组评分增加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组合针刺结合Bobath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简便、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 杨德福林兴栋于征淼吴智兵吴宣富林洁芬
-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法缺血性脑卒中
- 浅谈基于名医学术传承工作室建设,促进中医临床经典课程教学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切实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于2010年启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项,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采集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
- 曾征伦吴智兵钟嘉熙林培政林兴栋沈强刘亚敏彭军徐秋英柯立珊刘叶葛文华林长峰
- 关键词:温病学课程建设
- 现代高等中医临床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6
- 2001年
- 林兴栋林培政
- 关键词:中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