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
作品数: 306被引量:2937H指数:31
  • 所属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建筑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朱玮
作品数:99被引量:911H指数:20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消费者行为 离散选择模型 公共自行车 消费者 户外活动
王灿
作品数:36被引量:490H指数:1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消费者行为 绩效评价 下颌牙 上颌牙 手机
胡杨
作品数:26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 风景园林 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温度场
朱查松
作品数:48被引量:550H指数:1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非建设用地 城市网络 都市区域 长三角 中心性
张尚武
作品数:113被引量:1,391H指数:2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主题:乡村 学术笔谈 乡村规划 议题 城市规划
基于叙述性偏好法的城市居住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借鉴已有经验,以上海杨浦区为例探索叙述性偏好法在居住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叙述性偏好法调查与离散选择模型的拟合,得到各要素指标的权重值。结果表明,模型的可解释性较好;权重值比较发现,便利性和安全性要素相比舒适性要素对居住环境质量影响更大;舒适性要素中的环境负荷要素和安全性类要素条件降低时,维持居住环境质量不变需要的其他要素补偿更大。对不同人群的评价结果比较发现,低学历、女性、老年人、低收入等人群对影响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如医院距离、噪音水平等)更加敏感,在基本要素水平降低时维持原居住环境水平需要的补偿更高。
赵倩王德朱玮
关键词:居住环境质量
基于多代理人的零售业空间结构模拟被引量:17
2011年
中心地理论的提出由来已久,但对现实中多种因素复杂作用下的中心地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指导规划实践一直难以开展。传统模拟研究方法采用数学线性规划的思路,通过优化目标函数来实现对中心地体系的还原与考察,但复杂程度有限,难以用于实证研究和实践。多代理人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介绍笔者开发的一个零售业空间结构模拟系统。该系统以多代理人技术为基础,通过模拟商业中心和消费者两类代理人的行为,得出商业中心结构分布。商业中心被分为3个等级,可以根据经营收入调整空间位置和自身服务等级;消费者以一定的频率产生不同等级的购物需求,并以距离为指标选择商业中心作为出行目的地。模拟过程从产生一定数量的一级商业中心开始,经过循环模拟消费者选择行为和商业中心的位置等级调整,最终达到商业中心等级和空间分布的平衡状态。作为对这个模拟系统的检验,分别对5种典型的消费者空间分布场景进行模拟,包括:均匀分布、单中心、卫星城、分散组团、带形组团。结果表明这个系统的模拟性能稳定,生成的商业中心结构合理。
朱玮王德
关键词:商业中心消费者行为中心地理论
基于日常服务设施步行者使用特征的社区可步行性评价研究
步行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出行方式,其在机动化时代的地位逐渐回归并且在社区尺度意义凸显。本文以步行目的地对步行出行可能性的影响为研究问题,在把握市民以步行方式使用日常服务设施的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步行出行需求满足度的社...
Lu Yintao卢银桃Wang De王德Zhu Wei朱玮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基础设施
上海市时间贫困人群的日常活动模式与特征被引量:7
2023年
随着城市生活时间节奏的加快,时间已经成为稀缺资源,越来越多的居民陷入“时间贫困”的困境,这制约了居民日常活动的安排与幸福感的获得,我们应对这一问题予以关注。本文基于2018年上海市居民时间利用调查的数据,参照国外研究方法识别了时间贫困就业人员及其基本类型,并分析了其社会经济属性与活动模式特征。研究以“实际自由时间”中位数的60%(2.72h/d)为时间贫困线,发现上海市有20.10%的就业人员为时间贫困人群。其时间利用的基本特征为睡眠时间不足或闲暇时间少、基本不发生家外闲暇活动,女性、育儿及体力型职业群体等时间贫困占比较高。在类型构成上,可识别出工作挤压型、家庭挤压型与通勤挤压型3种类型,其中,因工作时间过长而时间贫困的工作挤压型为主要类型。时间贫困人群由于强时间约束导致其家外非工作活动参与率低,对家、工作地与通勤沿线设施依赖程度高,但存在类型上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时间贫困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及规划应对方向,以期为“人本导向”的城市空间规划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焦健王德程英
关键词:就业人员
商业空间消费者行为模型研究综述被引量:10
2010年
本文综述商业空间中消费者行为者研究中应用的主要模型方法。从模型发展历史将其分为集合模型和个体模型阶段;从空间尺度视角分别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总结模型的应用。集合模型首先介绍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的重力模型,其中包括基本的模型形式、制约的模型形式,以及竞争目的地模型。集合模型的第二部分介绍描述消费行为动态的马尔科夫链模型,着重于从恒定转移概率到变化转移概率的发展和应用。个体模型首先介绍以随机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离散选择模型,将被广泛应用的多项分对数模型和嵌套分对数模型作为重点。最后介绍作为模拟手段的多代理人技术。综述包括模型的基本原理、相关文献,以及各自特点。总体上认为,模型的选用需要与研究的特性相符合。集合模型的优点是能够把握整体的趋势,缺点是不能满足对异质性高的行为作深入探索;个体模型的优势在于对行为多样性的灵活把握能力,但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逼真地模拟集合现象仍需要深入研究个体间的互动规律。
朱玮王德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
手机信令数据助力上海市社区生活圈规划被引量:35
2019年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背景下,生活空间及生活品质逐步引起学界的关注,上海作为国内生活圈规划的先行城市,在“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提出建设15分钟生活圈的总体目标。但是由于城市空间异质性,在城市不同区位、不同类型的住宅区,其居民生活圈的范围有较大的差异。了解生活圈现状,并与15分钟生活圈的目标进行对比是生活圈规划实施的基本保证。利用手机信令数据,选择253个大规模住宅区作为分析样本,分析生活圈的现状特征。采用活动核心圈指标和15分钟生活圈活动覆盖率指标两种测度方式,描述现状生活圈与规划的15分钟生活圈之间的差距,并进一步对生活圈建设进行评价及分类建设指导,从而助力生活圈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王德傅英姿
关键词:生活圈
聚焦长三角 畅话新发展
2007年
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规划工作,是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上海加快落实"四个率先"、实现"四个中心"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举措。本次规划沙龙邀请了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规划、建筑、区域发展、文化保护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聚焦长三角"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讨:1.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树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按照区域发展目标定位,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协作,推动长三角地区科学、和谐发展。2.围绕如何充分发挥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的服务、辐射、带动功能,结合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编制,深入探讨城市规划推动长三角联动发展的目标原则、实施策略、工作重点、政策保障等,加快长三角规划工作。3.学习借鉴国外城市密集地区的发展经验以及长三角城市规划工作经验,在产业集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地域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推动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规划衔接。
崔功豪王士兰周振华诸大建张绍樑周伟林陶康华王德
关键词: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科学发展观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新技术的发展动态被引量:3
2003年
王德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GIS模型土地利用
沈阳国土空间发展战略的区域竞争与协同分析
王德
GPS与回忆日志在旅游者空间行为上的精度比对——鼓浪屿实证研究被引量:18
2017年
GPS与回忆日志是行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但目前对其精度及差异空间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文章以厦门鼓浪屿为例,以2014—2015年采集的回忆日志和GPS数据为基础,对两种行为调研手段的精度进行比对。精度比对包括个案层面的路径重合率、行为链匹配度、时间花费匹配度和集合层面的距离差异、空间差异,并分析差异空间的特征及原因。鼓浪屿作为一个易于"迷失"的历史文化景区,实证结果发现:(1)回忆日志与GPS的路径重合率在30%~50%之间;(2)通过莱温斯坦比方法计算的行为链精度在40%~50%之间;(3)停留时间的相似精度在20%~50%之间。除个体因素外,记忆遗忘、道路复杂、建筑相似、景点众多、业态趋同等也是在鼓浪屿上形成差异的重要因素。此外,文章研究的普适性发现还有:(1)对于景区微观尺度的步行行为研究,采用50 m网格和5分钟停留判别作为GPS行为链自动化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2)GPS与回忆产生的差异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旅游地的空间特征和景区提升改造;(3)传统问卷调研与现代GPS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是面向个体精细化行为建模等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趋势。
李渊王秋颖王德
关键词:旅游行为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