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兆光
-
![](/images/user-pic.gif)
-
![](/images/index-lm-pic2.jpg)
- 所属机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历史地理
相关作者
- 阎步克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69被引量:471H指数:1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汉代 尊君 宗经 政治制度 官制
- 张瑞龙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17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
- 研究主题:考论 思想史研究 章太炎 经史关系 六经皆史
- 刘双江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183被引量:1,243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微生物 菌株 谷氨酸棒杆菌 降解 睾丸酮丛毛单胞菌
- 沈志华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139被引量:628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
- 研究主题:中苏关系 斯大林 毛泽东 朝鲜战争 冷战起源
- 沈国舫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111被引量:1,043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工程院
- 研究主题:林业 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
- 何为“暗默知”?向根底里反思——读羽田正《全球化与世界史》被引量:4
- 2020年
- 这是对日本学者羽田正教授新著《全球化与世界史》的评论。《全球化与世界史》一书不仅重新检讨日本的现代史学,还反思如今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基本预设,并且特别指出,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的人文社会科学,都会有习而不察的"暗默知",学者应当对这些"暗默知"进行反思,并在这种反思基础上重新出发。同时,此书不仅讨论新世界史的叙述应当如何"唤起人们作为地球居民的意识",而且还以四个世界史横断面重新勾勒1700年以来全球帝国的演变过程,试图现身说法,纵横交错地重构一种新的世界史叙述。作者的这一努力,实际上是试图超越国家、族群和个人局限,既站在本国"主场"又超越本国"视界",重新书写日本视野中的新世界史。
- 葛兆光
- 古坟·传媒·知识——从日本夺良明日香村キトラ古坟的报道说起
- 1999年
- 在一个人们依赖传媒获取知识的时代,学术研究是否能够赢得生活世界中的公众兴趣,人文学科学是否能够还在社会中有一点地位,其实不能不依靠传媒的影响。
- 葛兆光
- 关键词:传媒道说学术评价公众兴趣木简
- 特约评论人语
- 2006年
- 葛兆光
- 关键词:环境问题知识分子生态环境
- 为什么是思想史——“中国哲学”问题再思被引量:10
- 2003年
- 西方学者自黑格尔直至今天的德里达,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思想”。于是“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便成了问题,中国哲学学科便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如何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如何超越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是否可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深究精察,作出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为此,本刊推出本组笔谈,以期对推动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有所裨益。
- 葛兆光
- 关键词:儒家传统文化思想史
- 从“六天”到“三天”——六朝到隋唐道教斋醮仪式的再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葛兆光
- 关键词:道教斋醮仪式神圣性
- 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 2007年
- 最近这些年有人提出来,在中国开始逐渐富强的时候,应该在世界上重新恢复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声音”,所以,好像是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和孔子越来越走红,甚至有人还提出要“尊孔读经”。从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这现象好像有一点点诡异,也不怎么合适。
- 葛兆光
- 关键词:孔子贵族中国文化历史学家政治
- 关于道教研究的历史和方法被引量:19
- 2003年
- 本文是葛兆光先生在清华大学授课讲义的一部分,现征得作者同意,在本刊发表。
- 葛兆光
- 关键词:道教研究研究方法清代
- 叠加与凝固---重思中国文化史的重心与主轴被引量:22
- 2014年
- "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促使我们在探索并重写"中国文化史"时,必须反思其重心和主轴到底是什么这个基本问题。这包括:第一,即使仅仅是汉族的中国文化传统,也是由各种源头不同、性质不同的文化杂糅起来的,不宜采取"一脉单传"的方式来书写中国文化史。第二,由于古代中国的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历了若干次"叠加"与"凝固",中国文化史的主轴正应当在于书写这一凝固与叠加的复杂过程。第三,由于现代中国继承了传统中国,特别是清帝国复杂的族群血缘、领土疆域与文化传统,因此,什么文化才是"中国的"?这一点需要中国文化史格外重视。第四,由于中国经历了晚清民初的历史巨变,文化传统处在"断续"之间,那么,当前中国"认同"的文化基础是什么,即成为绝大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史特别需要关注"民族"、"疆域"、"宗教"以及"认同"等问题,尤其是需要讨论,在历史中,"中国"如何型塑"文化","文化"如何塑造"中国"这样一个重心,并由此设定其叙述的主轴。
- 葛兆光
- 关键词:文化文化史
- 思想史家眼中之艺术史——读2000年以来出版的若干艺术史著作和译著有感被引量:38
- 2006年
- 在同样面对图像时,思想史与艺术史有不同侧重选择和不同研究进路。和艺术史主要关注天才的精彩的艺术品不同,思想史家可能更关注落入俗套的反复出现的图像;与艺术史要从审美的角度分析风格、布局、笔墨、技法不同,思想史家可能会更关注图像背后呈现的观念和知识。但是,由于近年来艺术史在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影响下,渐渐趋近追求“历史证据”的历史学,越来越注意讨论艺术背后的社会、政治、制度、宗教等因素,它和同样与社会生活史日益趋近的思想史越来越角色混融。因此,本文特别指出的问题是,艺术史尤其是中国艺术史,是否要有中国的和艺术的研究立场,以及诸如“风格”、“笔墨”、“气韵”之类的分析方法?同样,这些传统的艺术分析方法又如何可能在艺术史越来越趋向历史学的现代趋势下,使艺术史可以有自己的脉络和边界?
- 葛兆光
- 关键词:艺术史思想史
- “不意于胡京复见汉威仪”——清代道光年间朝鲜使者对北京演戏的观察与想象被引量:8
- 2010年
- 在清代朝鲜赴中国出使的使者留下的燕行文献中,常常可以看到有关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北京戏曲演出的记载。对于他们来说,从京城演剧不仅可以观察清朝"政之得失",也可以想象中华的文化盛衰。在他们笔下关于宫廷、茶园和民间各种演剧的丰富记载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清代尤其是道光年间京城戏曲演出的细节,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在异国使者的想象中,茶园演剧竟然成为在满清王朝保存汉族历史记忆和衣冠文明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追问的是,这些朝鲜使者的观察和想象是否有道理?更需要讨论的历史问题是,第一,应当如何重新估价清帝国的民族与文化政策?第二,如何评价满清王朝在中国走向近代历史中的意义?第三,清代中叶北京市民、知识人、官员聚会与交往的场所,与欧洲近代所谓"公共领域"(Pub licSphere)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 葛兆光
- 关键词:燕行录演剧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