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南先
作品数: 66被引量:337H指数:12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生物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陈贻竹
作品数:88被引量:1,006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光抑制 光合作用 剑叶 叶绿素荧光 水稻
段代祥
作品数:32被引量:196H指数:8
供职机构:滨州学院
研究主题:植物区系 盐生植物 黄河三角洲 植物学 种子植物
尧金燕
作品数:110被引量:254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凤梨释迦 番荔枝 无花果 番木瓜 栽培技术
贾效成
作品数:12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传粉 榕树 协同进化 FICUS 小蜂
梁承邺
作品数:208被引量:1,992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研究主题:水稻 雄性不育 选育 细胞质雄性不育 花药
广东乳源县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研究及保育被引量:2
2005年
乳源县有珍稀濒危植物25科33属34种,其中,蕨类植物2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24种,濒危3种;稀有10种;渐危21种,这些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具有组成多样;亚热带性质明显;起源古老;特有现象突出和用途广泛等特点,分析了这些植物濒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育对策和建议。
段代祥赵南先叶育石叶华谷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
广义飞蛾藤属(旋花科)花粉形态被引量:7
2003年
对广义飞蛾藤属Poranas l.18个分类群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除前人报道过的 7种 1变种外 ,其余均为首次报道。根据花粉粒的大小、形状、外壁纹饰、沟膜特征 ,该属花粉可细分为 4个类型。研究结果不支持Staples (1993)把该属分为 4个独立属的观点 ,而认为在属内划分为 4个亚属较为合理。除毛果飞蛾藤外 ,花粉形态支持Sta ples对其它种、变种的归并。从花粉萌发孔类型上看 ,广义飞蛾藤属在旋花科内应处于较为原始的位置。
张林斌赵南先葛学军
关键词:旋花科花粉形态系统分类学
垂叶榕的雌花子房分层对榕树-传粉小蜂繁殖利益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雌雄同株榕树Ficus具有显著的雌花花柱异长现象并在花序腔内形成子房的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在每个子房层里的每一朵雌花都可能产生一个种子或是一个小蜂后代。研究针对雌雄同株的子房分层现象,对榕亚属的垂叶榕F.benjaminasubgenusUrostigma从雌花期到雄花期进行了跟踪调查。该种榕树雌花期的花序果可接收多于一只传粉小蜂E.koningsbergeri,说明小蜂间存在产卵竞争。雄花期产蜂雌花的子房层分布显示,在雌花期传粉小蜂间有产卵竞争的情况下,它们多将卵产在中间层的子房中。这一现象说明,小蜂间为竞争产卵位置使其有增加在外层子房中产卵的趋势。同时,对雄花期产种子的雌花子房分布调查表明,产种子的雌花花柱显著长于产蜂的雌花,即明显向子房外层分布方向增加。另外,还发现在少数果中只有种子产生。与正常即产种子又产小蜂的花序果相比,在短花柱雌花的子房中产生的种子明显增加,这些种子多集中于中层子房花中。雄花期调查结果还表明,最终种子的产出显著大于传粉小蜂后代的产出,表现出明显的种子产出优势。产蜂与产种子的子房的空间分层分布与榕树雄花期的种子和小蜂产出之间的差异均表明,榕树的雌花子房分层现象是调节榕树与传粉小蜂利益冲突的关键因素。榕树具有明显的种子优势可能也与雌花的子房分层有关。
尧金燕赵南先陈贻竹贾效成邓源于慧
关键词:垂叶榕传粉小蜂
榕属与榕小蜂科的分类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4年
简述了榕树与其传粉者的共生体系,讨论了榕属植物与榕小蜂科的分类历史和现状,指出了二者分 类研究中存在的分歧,并对榕属与榕小蜂科的分类不匹配问题进行了评述。结合我国榕属与榕小蜂科分类的 研究现状,展望今后研究的方向及前景。
贾效成陈贻竹赵南先
关键词:小蜂榕属植物传粉榕树
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协同进化与系统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榕树(Ficus Linn.)-传粉者(属Agaonidae榕小蜂科,简称榕小蜂)共生体系是目前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研究的典型模式之一。在漫长的协同进化史中,二者在形态、生理、遗传、生态、物候及行为特征上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
尧金燕赵南先陈贻竹
关键词:传粉者榕小蜂协同进化系统学
文献传递
榕树-传粉者共生体系的协同进化与系统学研究进展及展望被引量:12
2004年
榕树_传粉者共生体系是目前植物与昆虫协同进化研究中的典型模式之一。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其特殊的一一对应的共生关系。榕树_传粉者的专一性互惠共生关系中蕴含了与系统发育有关的多因子协同进化的机理 ,因此 ,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榕树_传粉者的协同进化历史和理解二者的专一性互惠共生关系。本文简单地介绍了目前榕树及其传粉者共生体系的研究状况之后 ,论述了榕树_传粉者协同进化的系统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同时针对国际上在榕属植物的传统的系统与分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分歧及榕树传粉者亚科分类不匹配等问题 ,回顾了榕属的分类研究进展及其与传粉者的关系。最后 ,结合我国榕树与传粉者共生体系的研究状况对我国榕属的重新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作了展望。
尧金燕赵南先陈贻竹
关键词:协同进化互惠共生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
沟稃草属研究札记被引量:3
1995年
本文对沟稃草属AniselytronMerrill的系统分类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与修订。认为AulacolepisHackel(1907)[NeoaulacolepisS.Rauschert(1982)pronom.nov.Aulacolepis]nonC.v.Etingshausen(1893)、AniselytronMerrill(1910)与AnisachneKeng(1958)是个自然类群,应合并为一属,但不宜归入广义的CalamagrostisAdans.(1763).依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则,应该采用届名AniselytronMerrill,其模式种是AniselytronagrostoidesMerr.;确认本属有7种2变种,并拟定了3个新组合:AniselytronagrostoidesMerr.var.formosana(Ohwi)N.X.Zhao,A.treutleri(O.Kuntze)Sojakvar.japonica(Hack.)N.X.Zhao和A.gracilis(Keng)N.X.Zhao.
赵南先
关键词:禾本科
植物无融合生殖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02年
由于利用无融合生殖途径可以固定杂种优势 ,从而改良现有植物的育种策略 ,因此对无融合生殖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科的新生长点。为了利用植物的无融合生殖 ,首先必须建立、发展和完善一套简单、准确的鉴定体系。目前有关植物无融合生殖的鉴定的方法 ,主要可以分为 5大类型 :(1 )形态学观察法 ;(2 )显微观察法 ;(3)生化鉴定法 ;(4)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5)其它方法。主要对以上 5类方法的各种鉴定方法进行了介绍 ,对几种已被证实有效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并就今后的改进方向进行了探讨。
马三梅王永飞叶秀粦赵南先梁承邺
关键词:植物无融合生殖
榕树与其共生小蜂的利益冲突及资源分配被引量:3
2004年
本试验研究了 5个雌雄同株榕树种与其共生小蜂的利益冲突以及榕树资源在共生体系中的分配情况。研究表明 ,尽管在榕树的花序果中各层子房中都有种子和小蜂产生 ,榕树的种子多产生在靠壁外层子房中 ;而共生小蜂则多产生在中层或内层子房中。研究结果还表明五个榕树种的种子产出显著大于小蜂。由研究结果可知 ,小蜂能够在雌雄同株不同层子房中产卵 ,也能为处于不同子房层的雌花授粉。因此榕树的种子及其共生小蜂均可以在不同子房层产生。但种子与小蜂的产出率却说明榕树的雌花分层现象是调节种子和小蜂产出率的主要因素。
尧金燕赵南先方位宽陈贻竹邓源贾效成于慧
关键词:榕树榕小蜂协同进化资源分配互惠共生
植物无融合生殖的遗传机理和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02年
利用植物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优势 ,已被认为是一条生产杂交种子的高效途径。近年来 ,由于RAPD、RFLP和差异显示等技术的应用 ,已使植物无融合生殖的研究面貌一新。特别是一系列与无融合生殖有关的特异DNA片段的发现 ,为深入了解其遗传机理和分子机理增加了大量新的知识 ,这些知识无疑为定位和克隆植物无融合生殖基因 ,进而利用遗传操作的手段来改变植物的生殖方式积累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马三梅王永飞叶秀粦赵南先梁承邺
关键词:无融合生殖分子机理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