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洪云
-

-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
相关作者
- 陈运贤

- 作品数:186被引量:982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白血病 心肌梗死 骨髓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靶向治疗
- 张力

- 作品数:636被引量:4,707H指数:30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非小细胞肺癌 肺肿瘤 肺癌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检查点
- 钟雪云

- 作品数:193被引量:1,092H指数:16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
- 研究主题:胶质瘤 PTEN 细胞分化 神经胶质瘤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欧瑞明

- 作品数:51被引量:298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干细胞移植治疗 骨髓干细胞 血小板生成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张阳

- 作品数:276被引量:1,304H指数:1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非小细胞肺癌 顺铂 索拉非尼 化疗 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性治疗大鼠心肌梗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2
- 2001年
- 目的 :探讨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干预性治疗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作用。方法 :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心肌梗塞干预性治疗组和心肌梗塞对照组。干预性治疗组予G -CSF 10 μg·kg-1·d-1皮下注射 5d ,并于第 3d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 (ISO) 5mg/kg腹腔注射复制大鼠心肌梗塞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5d ,也于第 3d用ISO复制心肌梗塞模型。两组均于注射ISO后 2周、4周将动物处死 ,取出心脏 ,病理检查大鼠心肌梗塞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注射ISO后 2周、4周 ,干预性治疗组心室肌疤痕组织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可见到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结论 :G -CSF能促进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生 ,明显减少心肌梗塞后疤痕组织范围 ,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干预性治疗。
- 陈运贤欧瑞明钟雪云钟立业赵洪云管慧红彭龙云张希
-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心肌梗塞动物实验干预性治疗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被引量:2
- 2002年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组由一个或多个因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其病死率很高。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新治疗手段的开展,其预后得到很大改善。本文就其新近进展作一综述。
- 赵洪云陈运贤
- 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
-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初步报告被引量:7
- 2010年
- 背景与目的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imited-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LSCLC)的放化疗综合治疗中,放疗靶区等方面尚存争议。本研究旨在前瞻性比较LSCLC经诱导化疗后按不同靶区范围进行放疗的局部控制率和毒副反应的差异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LSCLC患者,经EP方案诱导化疗2周期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按照化疗后和化疗前原发灶范围勾画放疗靶区(gross tumor volume-tumor,GTV-T),区域淋巴结靶区(gross tumor volume-nodal,CTV-N)两组均包括达到诊断标准的淋巴结所在的结区。放疗45Gy/30次/19天,开始于化疗后1周-2周,放疗中按期进行第3周期化疗。放疗后再行3周期化疗。完全缓解者行预防性全脑照射(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入组37例、40例患者。局部复发率分别为32.4%、28.2%(P=0.80),其中单独照射野外复发率分别为3.0%、2.6%(P=0.91),且均位于原发病灶同侧锁骨上区。纵隔型N3是照射野外复发危险因素(P=0.02,OR=14.13,95%CI:1.47-136.13);放疗期间发生I度、II度体重减轻分别为29.4%、5.9%和56.4%、7.7%(P=0.04);0度-I度和II度-III度后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分别为97.1%、2.9%和84.6%、15.4%(P=0.07)。研究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1个月和26.9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9%、44.4%、37.3%及75.8%、56.3%、41.7%(P=0.79)。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仅照射化疗后原发灶范围及阳性淋巴结区未降低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而放疗毒性降低。但目前样本量尚未达到设计要求,最终结论需继续扩大样本数后得出。
- 胡晓包勇张力陈媛媛李凯新王卫华刘源何瀚孙宗文庄婷婷王彦陈静梁颖张阳赵洪云王凤华陈明
- 关键词:肺肿瘤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
- 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生成素Ⅱ对人血小板活化的影响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 :检测血小板生成素 (TPO)及TPOⅡ在体外对人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取正常健康成人富血小板血浆 ,分别与血小板生成素 (rhTPO)、TPOⅡ及磷酸盐溶液孵化 ,通过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血小板表面CD6 2P及CD41分子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6 2P/CD41比率 ,观察各组血小板活化率。结果 :rhTPO、TPOⅡ组血小板活化率与PBS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血小板生成素不会导致血小板异常活化 。
- 刘天浩陈运贤钟雪云钟立业林旭滨姚麟赵洪云欧瑞明苏薇薇徐培林
- 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活化流式细胞术TPO血小板减少
- 艾维替尼在一组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体内单多次给药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评价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多次口服马来酸艾维替尼胶囊,体内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7例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次口服350 mg马来酸艾维替尼胶囊;清洗期后其中3例受试者患者继续350 mg QD连续给药28 d,4例继续175 mg BID连续给药28 d。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方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艾维替尼5个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并用WinNonlin 6. 4软件计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5个代谢产物中,半胱氨酸结合产物MII-2血浆暴露量最高,占原药的血浆暴露量的3. 32%~5. 57%。N-去甲基产物M1占原药的血浆暴露量的2. 14%~4. 24%,单氧化产物M2占原药的血浆暴露量的0. 56%~1. 00%,酰胺水解产物M4和乙酰半胱氨酸结合产物MII-1暴露量较低,其中MII-1绝大多数样本在血浆中浓度低于定量下限0. 1 ng/m L。结论:监测的5个代谢产物血浆暴露量均未超过原药血浆暴露量的10%。
- 王璐郑昕王维聪赵洪云马宇翔张力胡蓓江骥
- 关键词:代谢产物药代动力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电凝类仪器电凝烧灼动物的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在电凝后的两周内可以观察到心肌组织从核固缩、破碎和核溶解等典型的凝固性坏死到肉芽组织长入梗死灶内,直至最后疤痕形成的全动态...
- 陈运贤赵洪云钟雪云管慧红陆英欧瑞明
- 文献传递
- 自体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5
- 2003年
- 目的 :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入心肌梗死部位原位移植以修复梗死心肌组织 ,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 5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干细胞原位移植组 (n =12 )和对照组 (n =13)。干细胞原位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 -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进行心肌梗死原位移植 ;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第 ( 1、2 8d)描记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采用Wagner的QRS波群记分法评价心功能 ,于入院 ( 7、2 8d)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G -CSF治疗 4周 ,干细胞原位移植组QRS记分值明显降低 ,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心肌梗死面积由 36 0 %± 8 3%下降至 18 0 %± 5 8%,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用G -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来修复坏死心肌组织的“干细胞原位移植”疗法 ,能减小心肌梗死的范围 ,改善心功能。
- 陈运贤欧瑞明钟雪云徐新赵洪云管慧红陆英韩忠朝
- 关键词:自体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心肌再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吉非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生存的预测因素被引量:11
- 2007年
- 背景与目的 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已被证实为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有效药物,其治疗亚洲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与联合化疗的疗效相当。国外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种族、性别、吸烟史及组织病理类型被认为是吉非替尼疗效及生存的相关因素。但在亚洲人群中,吉非替尼疗效及生存的预测因素尚未清楚。本研究回顾分析了中国153例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的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情况,旨在分析疗效与生存的预测因素。方法 对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参加吉非替尼在中国的注册临床研究的153例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疗效及生存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疗效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生存分析运用Logrank检验及Kaplan-Meier、Cox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53例可评价的患者中,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及从初诊到吉非替尼治疗的时间间隔≥6个月者,与客观有效率明显相关(P〈0.05)。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0.5~16.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0.3个月(95%CI,8.1~12.6个月),1年生存率为44.1%。COX回归分析显示,PS评分0-1、末次化疗达疾病控制以及吉非替尼治疗达疾病控制是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吉非替尼对既往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中国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年龄≤65岁及从初诊到吉非替尼治疗的时间间隔为≥6个月是吉非替尼疗效的预测因素。PS评分0-1、末次化疗达疾病控制及吉非替尼治疗达疾病控制是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林丽珊张力赵洪云林立平吴烜张阳管忠震
- 吉非替尼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在中国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1
- 2005年
- 背景与目的:吉非替尼是一种有效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选择性抑制剂,国外已批准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on鄄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本项研究系吉非替尼治疗中国NSCLC的注册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吉非替尼对既往化学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中国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9例经病理学确诊的NSCLC患者进入本研究。吉非替尼剂量为每次250mg,每天一次口服,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结果:全组客观有效率为27.0%,疾病控制率为54.1%,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97天,中位生存期10个月,1年生存率44%。最常见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为皮疹(44.0%)、皮肤瘙痒(15.7%)和腹泻(10.1%),大部分为Ⅰ~Ⅱ级,不需处理。结论:吉非替尼对既往化疗失败的中国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管忠震张力李龙芸蒋国梁刘叙仪储大同赵洪云李玮
- 吉非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疾病稳定时程与生存关系的分析——吉非替尼中国注册临床研究的回顾分析
- 2008年
- 目的:吉非替尼是一种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靶向药物。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患者以疾病稳定(SD)作为他们的最佳疗效,而非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而根据RECIST标准,疾病稳定的患者是一组异质性很大的患者(包括了肿瘤长时间稳定和肿瘤短时间稳定后又增大两大组)。为此,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吉非替尼中国注册临床研究中的肺癌患者的数据,根据他们维持疾病稳定状态时程的长短,将它们进一步分组,以揭示疾病稳定时程长短与生存的关系。
- 吴敬勋赵洪云张力
-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疾病RECIST标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