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帆
-

-

- 所属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广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梁秀龄

- 作品数:333被引量:1,425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病 基因突变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基因诊断
- 马中富

- 作品数:250被引量:1,061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脓毒症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细胞凋亡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内皮素
- 丰岩清

- 作品数:56被引量:19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肝豆状核变性 视神经脊髓炎 WILSON病 AQP4 NMO-IGG
- 国宁

- 作品数:60被引量:140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护理 视神经脊髓炎 肝豆状核变性 脑脊液漏 AQP4
- 陈曦

- 作品数:85被引量:364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肝豆状核变性 成人 帕金森病患者 康复
- 脑脊液漏致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脊液漏所致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 1例脑脊液漏致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应用同位素脑池造影和脊髓造影后CT薄层扫描确定脑脊液漏口的位置 ,然后在相应节段进行硬膜外血液修补治疗 ,并进行随诊观察。结果 同位素脑池造影没有发现脑脊液漏的直接征象 ,但放射性核素过早在膀胱内出现 ,并难以升达枕大孔和基底池到达脑部 ,显示有脑脊液漏的间接征象 ;脊髓造影后进行CT薄层扫描显示脑脊液漏发生在T4 段 ,17mL自体血注入病人的硬膜外腔 ,3天后病人症状缓解 ,临床治愈。结论 同位素脑池造影能够提供脊髓脑脊液漏的间接证据 ,脊髓造影后CT薄层扫描能够准确确定脑脊液的漏口位置 ,硬膜外血液修补是治疗该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 丰岩清罗柏宁张成国宁李玲黄帆李洵桦黄如训梁秀龄
- 关键词:自发性低颅压脑脊液漏CT薄层扫描
- Dejerine-Sottas病(1例报道和文献复习)
- 2006年
- 目的探讨Dejerine-Sottas病(Dejerine-Sottas disease,DSD)的临床、病理和电生理特点。方法报道了1例DSD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和电生理表现,并对该病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DSD患者在婴儿期发病,运动发育迟缓。双下肢无力进行性进展,四肢远端对称性肌萎缩,并渐向肢体近端扩展。四肢末端深浅感觉障碍,腱反射普遍减弱或消失。患者有马蹄内翻足、垂腕和爪形指,可扪及粗大的尺神经。双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引不出,感觉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进行腓肠神经活检,组织学检查显示大部分区域髓鞘脱失。电镜示部分髓鞘塌陷卷曲,胶原增生,并有轴索变性,基底膜有轮状增厚,可见洋葱球样结构,部分洋葱球样结构的中心轴索变薄或消失。结论本例DSD的诊断明确。DSD是一种罕见的运动感觉神经病,确定诊断需要详细的临床病史和体检,并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活检。
- 丰岩清刘卫彬陈子怡国宁陈曦文建明黄帆梁秀玲
- 关键词:病理电镜
- 自发性缺血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体积及预后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评价自发性缺血预处理(IP)对大脑中动脉(MCA)脑梗死的体积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60例MCA脑梗死病例按在一周内有无TIA史分为A组(无TIA史)及B组(有TIA史),A组按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脑梗死(PACI)、腔隙性前循环脑梗死(LACI)的脑梗死亚型分为A1组,A2组,A3组;B组按TACI、PACI、LACI脑梗死亚型分为B1组,B2组、B3组,对患者入院第1天及发病后第90天后的神经功能进行NIHSS评分,对发病后第90天脑梗死CT体积按Streiner公式进行计算。分别比较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及A3组与B3组在发病第1天NIHSS评分,发病后第90天NIHSS评分及发病后第90天脑梗死体积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A1与B1组的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2、A3组的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P〈0.05)。结论自发性IP能缩小MCA区PACI型及LACI型脑梗死范围,减少致残率,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预后,但对TACI型脑梗死的体积和预后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无显著差异。
- 黄艺洪黄帆彭忠兴由行
-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
-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被引量:5
- 2000年
- 黄帆梁秀龄林正徐评议马少春程钢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 黄帆杨静仲飞徐雪马中富
-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
-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和纯化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制备并纯化肝豆状核变性(WD)基因表达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WD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打下基础。方法 应用RT-PCR扩增目的基因,GST基因融合载体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Thrombin酶切并收集目的蛋白,免疫家兔,凝胶过滤层析纯化抗体血清中的lgG,ELISA检测抗体滴度和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 本方法生产的抗体滴度达到了1:12500,特异性好。结论 我们应用该方法成功制备了Wilson病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 丰岩清王莹黄帆徐评议梁秀龄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蛋白多克隆抗体纯化
- p53和Bcl-2基因在人和兔心肌细胞中的同源性研究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兔和人的有核细胞中 p5 3和 Bcl 2基因的同源性。方法 :用人的 p5 3和 Bcl 2基因序列来扩增兔心肌细胞的 DNA,纯化其扩增产物 ,然后进行测序 ,再测定人与兔心肌细胞内 p5 3和 Bcl 2基因的同源性。结果 :兔心肌细胞内 p5 3基因第 6外显子的扩增产物长度为 2 0 8个碱基 ,与人类 p5 3基因第 6外显子的碱基序列进行比较 ,在扩增的 177个碱基片段中完全同源 ,其同源性为 10 0 .0 %;而兔心肌细胞内 Bcl 2基因的扩增产物长度为 2 89个碱基 ,与人类 Bcl 2基因 m RNA的碱基序列进行比较 ,在扩增的 199个碱基片段中有 176个碱基相同 ,其同源性为 88.4%。结论 :兔和人的有核细胞中 p5 3和 Bcl 2基因有很好的同源性 ,在研究兔心肌细胞这两种基因的改变时 ,完全可以用人的 p5 3和 Bcl 2基因序列 (引物 )来扩增。
- 马中富黄帆何建桂叶任高罗斌马虹高劲松
- 关键词:P53基因BCL-2基因
- 用荧光PCR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进行早期诊断及携带者检测被引量:18
- 2001年
- 目的 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WD)进行早期诊断和携带者检测。方法 在 6 6例 WD患者、5 5名健康的家系成员和 30例其他疾病患者 (作为非 WD对照组 )中 ,检测了中国人 WD基因的突变热点 Arg778L eu;随机抽取 3例样本 (2例来自 WD患者组 ,1例来自对照组 )进行 DNA测序以验证结果。结果 在 6 6例 WD患者中检出 5例 Arg778L eu突变纯合子和 2 1例突变杂合子 ,总检出率为 39.4% ;在 5 5名 WD家系成员中检出了 12例杂合子 ,并确定其中 11例是 WD致病基因携带者而不是症状前患者 ;DNA测序结果与荧光 PCR结果一致。结论 8号外显子 Arg778L eu突变是中国人 WD的高频突变点 ,荧光 PCR具有简便快速、准确、检出率高等优点目的 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WD)进行早期诊断和携带者检测。方法 在 6 6例 WD患者、5 5名健康的家系成员和 30例其他疾病患者 (作为非 WD对照组 )中 ,检测了中国人 WD基因的突变热点 Arg778L eu;随机抽取 3例样本 (2例来自 WD患者组 ,1例来自对照组 )进行 DNA测序以验证结果。结果 在 6 6例 WD患者中检出 5例 Arg778L eu突变纯合子和 2 1例突变杂合子 ,总检出率为 39.4% ;在 5 5名 WD家系成员中检出?
- 黄帆梁秀龄徐评议林正周向平王莹侯国庆程钢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基因突变基因诊断
- Wilson蛋白离子结合功能的研究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研究Wilson蛋白 (ATP7B酶 )的离子结合功能 ,探讨锌剂治疗Wilson病的机制。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扩增目的基因 ,GST基因融合载体表达并纯化融合蛋白 ,凝血酶酶切并收集目的蛋白 ,应用离子螯合层析和放射性锌印迹技术研究蛋白不同离子的结合能力。结果 ATP7B的离子结合能力为Cu(Ⅰ ) >Zn(Ⅱ ) >Ni(Ⅱ ) >Cu(Ⅱ ) ,并发现锌离子和铜离子对蛋白的结合具有竞争作用。结论 本实验证明了ATP7B以一价铜离子的形式行使其运铜功能 ,ATP7B不仅有结合铜离子的功能 ,而且有结合其他离子的功能 ;铜锌两种金属离子在蛋白结合位点的竞争作用可能是锌剂治疗WD的机制之一。
- 丰岩清梁秀龄王莹国宁陈曦徐琳黄帆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腺苷三磷酸酶HLDVD
-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 目的:本文通过检测10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 内血清胆碱酯酶(CHE)的活性,探讨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清 CHE 活性的测定,分别应用 NIHSS 评分(美国国立卫...
- 黄帆杨静徐雪马中富
-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胆碱酯酶速率法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