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中延
作品数: 39被引量:257H指数:10
  • 所属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所在地区:浙江省 杭州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高金耀
作品数:197被引量:732H指数:1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
研究主题:冲绳海槽 卫星测高 岩石圈 南海北部 有效弹性厚度
吴招才
作品数:64被引量:369H指数:11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磁异常 磁力仪 南海北部 洋中脊 拖缆
张涛
作品数:133被引量:366H指数:1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滑道 科考船 外侧壁 水下机器人 甲板
杨春国
作品数:43被引量:153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海底 磁异常特征 磁异常 冲绳海槽 ARCGIS
王亮
作品数:38被引量:217H指数:1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化学系
研究主题:沸石分子筛 柴达木盆地 单晶 无溶剂 扬子地块
罗斯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及资源量评估被引量:4
2015年
罗斯海位于南极洲太平洋侧,通过对罗斯海气源沉积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温、压条件对罗斯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罗斯海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储藏条件和勘探前景。本文在温、压条件的基础上,利用热流数据定量计算了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厚度,并使用体积分方法初步估算了该区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前景量。计算结果表明,罗斯海区域的天然气资源量为3.6×1011 m3,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王威高金耀沈中延张涛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罗斯海地温梯度
南海海盆莫霍面深度结构及对洋陆过渡带的指示
吴招才高金耀丁巍伟沈中延张涛杨春国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统内部的角度不整合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22
2010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山前的地质、钻井和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并厘定了位于中新统内部上、下油砂山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在对该不整合面的分布、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古构造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柴达木盆地西部靠近阿尔金山南麓这一角度不整合的发育与阿尔金断裂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认为正是在这一时段内阿尔金断裂带开始了区域性的隆升向着快速的走滑运动的转换,从而导致阿尔金山地区区域性古隆起带隆升作用的停止和中新统上油砂山组在柴西地区大范围超覆在早期不同时代的层序之上.
王亮肖安成巩庆霖刘东沈中延周苏平吴磊楼谦谦孙晓文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断裂中新统角度不整合走滑运动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代盆地性质研究——对大柴旦凹陷的解剖被引量:9
2009年
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的中生代地层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利用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和野外地质资料绘制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地层残余分布图和断裂分布图;利用平衡剖面对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恢复,恢复了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原始与剥蚀后形态。通过对中生代各期(主要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残余地层、断裂的分布和地震剖面构造演化的综合分析,认为柴达木盆地北部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三个不同性质的盆地演化阶段:早侏罗世为伸展环境下的(箕状)断陷盆地,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伸展型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末盆地受挤压整体隆升,形成古隆起。
楼谦谦肖安成杨浩黄宏升丁卫星沈中延王亮陈元忠沈亚汪立群周苏平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中生代地震剖面
南冲绳海槽构造沉降的回剥和正演耦合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冲绳海槽是研究边缘海盆地动力学的理想区域。本文在对南冲绳海槽的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应用回剥法和正演法研究了海槽的构造沉降特征。利用回剥方法对南冲绳海槽进行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分析表明:南冲绳海槽具有发育时代晚而演化程度高的特点,0.1Ma以来的构造沉降量占到总构造沉降量的60%以上;南冲绳海槽北端是一个持续拉张沉降的过程,而由于台湾弧-陆碰撞,在接近台湾北部的南冲绳海槽南端则有一个明显差异沉降(相对隆升)的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应用正演法模拟得到的理论构造沉降量与回剥得到的实际沉降量,发现南冲绳海槽处于早期的初始沉降阶段,南北两端均存在异常构造沉降,南端早期的异常沉降是台湾弧-陆碰撞造成的,晚期的异常沉降和北端的异常沉降是动力沉降造成的。构造沉降幅度和出现动力沉降时期的对比表明海槽具有从北至南的演化进程。
郭迎春解习农沈中延庞雄奇
关键词:冲绳海槽构造沉降正演模拟
南海海盆三维重力约束反演莫霍面深度及其特征被引量:20
2017年
利用南海海盆及周边最新的重力,经过海底地形、沉积层的重力效应改正,并采用岩石圈减薄模型的温度场公式,校正了从张裂边缘到扩张海盆的热扰动重力效应.通过研究区的地震剖面和少量声呐数据得到的莫霍面深度点作为约束,采用基于"起伏界面初始模型"的深度修正量反演迭代公式,反演、计算了研究区的莫霍面深度及地壳厚度.结果表明,海盆区莫霍面深度在8~14 km之间,地壳厚度在3~9 km之间;东部海盆和西南海盆残留扩张中心沿NNE向展布向西南延伸至112°E,莫霍面深度超过12 km,地壳厚度在6 km以上,而西北海盆没有明显的增厚扩张中心;在西南海盆北缘的中沙地块南侧,存在一个近EW向地壳减薄带,地壳厚度在9~10 km;莫霍面深度14 km的等深线和地壳厚度9 km的等值线可指示洋陆边界位置.
吴招才高金耀丁巍伟沈中延张涛杨春国
关键词:莫霍面深度
南极及周边海域的冰川地形重力效应和地壳均衡特征
地球重力场在反映构造格局和均衡补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像在南极,陆地为冰川覆盖,海域或为冰架覆盖或受海况影响,难以直接进行完整的构造地貌观测和地质样品采集,使得卫星测高和重力卫星,特别是海洋和航空重力测量获得的重力异常...
高金耀杨春国吴招才沈中延张涛
扬子地块西侧米仓山基底卷入式冲断带的结构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米仓山基底卷入的巨型背斜带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侧,西与龙门山薄皮冲断体系斜列状错位连接,东与大巴山弧形薄皮冲断带相互叠加,北侧为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之间重要的大地构造界线——勉略缝合带。作为与周围大地构造和变形特征完全不同的构造样式,其结构的精细分析非常重要,本文利用现代构造地质学的几何解析技术对于这一特殊的基底背斜进行了研究。通过3条大型综合剖面的建立,本文对该巨型背斜的形成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探索性的解决米仓山背斜所卷入层序、层序的分布和彼此的接触关系问题;解决控制褶皱形成的断层分布、卷入深度、几何特点和彼此的交接关系问题;解决变形分析的构造样式问题和褶皱形成的平衡恢复问题。
吴磊钱俊锋肖安成沈中延王亮魏国齐张林
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区域构造大剖面的构建和结构分析被引量:27
2011年
大巴山冲断带的结构复杂,在平面上城口-房县断裂将其分为北、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北大巴山被认为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之间的拼合带,南大巴山代表了典型的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南大巴山冲断带进行构造解析。研究指出,南大巴山冲断带剖面上具有多层次和多期次滑脱变形的特点:浅层次的滑脱面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灰岩中的石膏层,卷入的层序为其后的中生界;深层次滑脱体系为沿着震旦系页岩和嘉陵江组膏盐层两个滑动面之间活动形成的冲断变形。完成了切过南大巴山不同构造部位的3条多资料约束的综合地质剖面,以此详细解析了冲断带深浅层次的冲断结构及分布规律,在平衡恢复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冲断带的几何结构和运动过程,确定了大巴山和川东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空间对接关系,提出南大巴山冲断带为一多层次、空间上强烈收缩的复杂薄皮冲断体系。
董有浦沈中延肖安成王亮毛黎光魏国齐
关键词:薄皮构造
扬子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裂谷系统的分布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晚二叠世长兴期-早三叠世印度期,在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发育了一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深水盆地区。根据成因分析证实,它们为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裂谷系统或者裂谷盆地群。平面上各裂谷盆地彼此近于平行,与北侧的南秦岭造山带在走向上呈正交和大角度斜交的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荆门-当阳裂谷。其中的开江-梁平裂谷东西两侧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田而引起石油勘探家和地质学家的关注。本文对于这些控制油气资源储备的裂谷体系的分布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后,认为它们形成于南秦岭洋闭合时的碰撞作用,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拼合时同生的巨型"碰撞裂谷系统"。
毛黎光肖安成魏国齐沈中延王亮张林钱俊锋
关键词:扬子地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