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新龙
作品数: 26被引量:68H指数:5
  • 所属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
  • 所在地区:甘肃省 兰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

相关作者

杨熊飞
作品数:119被引量:275H指数:9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直肠癌 结直肠癌 直肠肿瘤 腹腔镜 机器人手术
张维胜
作品数:83被引量:279H指数:8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直肠癌 结直肠癌 结直肠肿瘤 直肠肿瘤 腹腔镜
杜斌斌
作品数:77被引量:194H指数:8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直肠癌 直肠肿瘤 腹腔镜 达芬奇机器人 近期疗效
李晶晶
作品数:25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直肠肿瘤 肠道菌群 达芬奇机器人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直肠癌
王涛
作品数:65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直肠癌 结直肠癌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 自然腔道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20年
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在维持机体正常免疫防御等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的生存繁殖依赖于肠道内特殊的微生态环境,同时它们也能完成多种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影响巨大,其中肠道内细菌所占数量最多,其数量超过100万亿,在人体内直接或间地参与免疫调节、物质代谢和消化吸收等过程,在肠黏膜的保护、肠道稳态和机体正常功能的维持以及疾病的抵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定植在肠道中的各菌群之间关系密切,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其种群和数量保持动态平衡。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禁食、机械性肠道准备或使用抗生素等处理均可改变其构成与功能,从而影响肠道菌群间的动态平衡,甚至引起菌群失调。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基因毒性反应、代谢产物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肠道菌群在结直肠肿瘤的无创非侵入性诊断、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也被逐渐证实。此外,通过饮食调节、粪菌疗法等方式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等微生物制品,也为预防和治疗结直肠肿瘤及其相关并发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全面了解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能够为结直肠肿瘤的生物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就肠道菌群与结直肠肿瘤关系作一综述。
王赫史新龙李晶晶朱成章路继永王帅王涛杜斌斌张维胜杨熊飞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有益菌种
达芬奇机器人与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短期应用效果的比较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达芬奇机器人(机器人组135例)和腹腔镜(腹腔镜组120例)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等。结果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腹腔镜组[(127±33)ml比(165±48)ml,f=1.931,P=0.032];机器人组术后排气时间早于腹腔镜组[(79.6±23.4)h比(118.5±27.6)h,f=0.367,P<0.001];机器人组术后首次流质饮食时间早于腹腔镜组[(90.8±16.7)h比(1Z3.1±20.8)h,t=-1.128,P=0.043];机器人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腹腔镜组[(9.1±3.1)d比(10.9±3.9)d,-4.150,P<0.001];机器人组住院总费用多于腹腔镜组[(78879±15454)元比(65966±17078)元,t=3.174,P=0.013]。2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效果、病理学结果及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具有出血量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王赫李晶晶朱成章史新龙杜斌斌王涛张维胜杨熊飞
关键词:直肠肿瘤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
18F—FDGPET/CT检查联合血清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3年
为探讨18F一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检查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69例临床怀疑复发转移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全身18F—FDGPET/CT检查及血清CEA检测,并将18F-FDGPET/CT检查及CEA检测结果与复发转移的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69例患者中,最终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47例。血清CEA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敏感度为85.1%,特异度为59.1%;18F~FDGPET/CT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90.9%;两者联合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敏感度为97.9%,特异度为95.5%。结果表明,18F-FDGPET/CT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血清CEA高,血清CEA对18F—FDGPET/CT诊断具有补充作用,两者联合对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文业杨熊飞张艾莉朱建新张维胜崔兰兰史新龙
关键词:结直肠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复发
肠道菌群失调与罹患结直肠癌风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1年
结直肠癌(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尚不清楚,多项研究结果认为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肠道菌群在生理条件下保持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被破坏时,整个微生态系统将发生重大变化,各种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结肠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此外,饮食作为环境因素对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饮食中的纤维和蛋白含量是主要原因,其影响主要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物介导的。在这篇综述中,笔者将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肠道菌群的代谢作用和饮食干预这三个角度概述肠道菌群失调与罹患结直肠癌风险的研究进展。
朱成章张维胜杜斌斌史新龙王赫刘志鹏李晶晶李晶晶
关键词:饮食结直肠肿瘤益生菌肠道菌群
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20年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手术切除仍是最有效治疗方式。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保障了患者最大利益,与开腹手术相比,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然而,传统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需要在腹壁建立辅助切口来取出标本,这不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对患者术后镇痛和腹壁美容效果带来负面影响。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在传统腹腔镜手术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取出标本这一理念,在优化微创技术的同时避免了腹壁切口。本文现就结直肠肿瘤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王赫刘志鹏燕东史新龙王涛杜斌斌张维胜杨熊飞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辅助切口
机器人与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的近期疗效对照研究
2020年
目的:对比达芬奇机器人与腹腔镜应用于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235例行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机器人组120例,腹腔镜组1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学结果。结果:与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出血量少[(123.7±103.4)ml Vs(167.2±118.5)ml;t=-2.999,P=0.003],通气时间短[(79.2±22.9)h Vs(118.3±28.1)h;t=-11.762,P<0.001],进食流质饮食时间短[(91.0±16.8)h Vs(123.0±21.0)h;t=-12.968,P<0.001],腹腔引流量少[(315.4±282.8)ml Vs(397.0±327.9)ml;t=-2.045,P=0.042],术后住院时间短[(8.1±2.6)d Vs(8.9±2.5)d;t=-2.406,P=0.017]。然而,机器人组住院总费用高于腹腔镜组[(80193.9±14934.2)元Vs(65791.0±17399.0)元;t=6.823,P<0.001]。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学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可作为直肠癌TME手术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
王赫刘志鹏李晶晶朱成章朱小龙史新龙吕耀春吴德望刘文涵徐世赟燕东张洪来李来元段耀星胡东平陈玲娟杜斌斌王涛王小英张维胜杨熊飞
关键词:直肠癌机器人手术腹腔镜手术近期疗效
基于16S rDNA测序分析胆囊结石及胆囊切除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和胆囊切除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间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的结直肠癌患者168例,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29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结直肠癌合并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10例(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结直肠癌组),胆囊切除术后结直肠癌患者10例(胆囊切除+结直肠癌组),胆囊正常结直肠癌患者9例(正常胆囊+结直肠癌组)。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纳入研究患者的新鲜大便样本,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并分析获得样本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分布情况。结果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结直肠癌组的白细胞介素-6较正常胆囊+结直肠癌组和胆囊切除+结直肠癌组升高(P<0.05)。3组患者的大便菌群在门水平上:①3组样本中拟杆菌(Bacteroidetes)门、厚壁菌(Firmicutes)门、变形杆菌(Proteobactenia)门、梭杆菌(Fusobacteria)门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门的相对丰度都较高,几乎占据了肠道细菌总量的95%以上;②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结直肠癌组较正常胆囊+结直肠癌组增高(P<0.05);③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在正常胆囊+结直肠癌组较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结直肠癌组和胆囊切除+结直肠癌组增高(P<0.05);④互养菌(Synergistetes)门的相对丰度在胆囊切除+结直肠癌组较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结直肠癌组和正常胆囊+结直肠癌组增高(P<0.05)。在属水平上:①拟杆菌属和罗斯菌(Roseburia)属的相对丰度在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结直肠癌组较胆囊切除+结直肠癌组和正常胆囊+结直肠癌组均降低(P<0.05);②志贺杆菌(Shigella)属的相对丰度在胆囊切除+结直肠癌组较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结直肠癌组增高(P<0.05);③毛螺旋菌(Lachnospira)属的相对丰度在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结直肠癌组较正常胆囊+结直肠癌组降低(P<0.05);④普氏菌(Prevotella)
李晶晶李晶晶史新龙史新龙杨熊飞
关键词:结直肠癌肠道菌群胆囊结石
益生菌酪酸梭菌胶囊在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益生菌酪酸梭菌胶囊对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相对丰度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采用自身对照,采集干预前血液、粪便、肠镜活检标本。术前3 d给予酪酸梭菌胶囊口服1260 mg/次,2次/d,连用3 d。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当日采集患者病理标本,术后第一天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待患者通气排便后,采集新鲜粪便标本。采集粪便标本提取DNA并进行16S rRNA测序比较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应用免疫组化、ELISA探究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MUC2、NO、SlgA)的变化。结果酪酸梭菌胶囊干预前,45%的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干预后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阴性杆菌比例下降,革兰氏阴性球菌及阳性杆菌比例上升。酪酸梭菌胶囊干预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明显变化。干预后,组织中MUC2和SIg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而NO表达下调。结论术前酪酸梭菌胶囊干预可降低结肠直肠癌患者黏膜通透性,保护和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易位。
史新龙陈小婕李晶晶朱成章王赫张维胜杨熊飞
关键词:直肠癌益生菌酪酸梭菌黏膜屏障微生物多样性
磁共振成像检查直方图对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多期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DCE-MRI)直方图预测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7例,女34例;年龄(62±6)岁。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CE-MRI扫描,提取相关影像学参数。观察指标:(1)治疗与影像学检查及随访结果。(2)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疾病生存的影像学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并排除具有相关性的单因素参数,其余参数再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治疗与影像学检查及随访结果。81例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增强+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完善检查后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均采用FOLFOX方案进行化疗。术后8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2(11~61)个月。81例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8%、96.3%、93.8%。81例患者随访期间,56例无疾病生存,25例疾病进展。(2)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疾病生存的影像学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正性增强积分(PEI)峰度值和偏度值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无疾病生存的独立影像学因素(优势比=1.840,1.243,95%可信区间为1.403~2.412,1.020~1.516,P<0.05)。进一步分析:取PEI峰度值和偏度值的中位数分别为4.864和5.042,PEI峰度值<4.864和PEI峰度值≥4.864患者术后5年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89.7%和10.3%,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65,P<0.05);PEI偏度值<5.042和PEI偏度值≥5.042患者术后5年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63.4%和36.6%,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4,P<0.05)。结论DCE-MRI检查直方图PEI峰度值和�
胡建军史新龙何毅王建明王光辉王保刚
关键词:结肠肿瘤直肠肿瘤磁共振成像直方图
内镜下不同方法切除结直肠息肉的效果评价
2023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切除方法切除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内镜诊疗中心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的1121例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根据内镜下息肉特征采取不同切除方式,并分为冷活检钳钳除组、冷圈套器切除(CSP)组、热圈套器切除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及息肉病理特征,分析内镜治疗结果,比较各组手术指标(息肉最大径、手术时间)、结直肠息肉病理特征(息肉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病理学类型)、治疗效果(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121例患者中,共发现息肉3122枚,男性息肉数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例患者随机选出1枚有术后病理检查的息肉,最终纳入1121枚息肉,中位直径0.85(0.3~3.0)cm;息肉大体形态以非侧向发育型肿瘤(LST)(97.23%)为主,组织学类型以管状腺瘤(71.63%)为主,病理学类型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9.13%)为主,息肉部位以乙状结肠至降结肠(43.62%)最多,横结肠至升结肠(34.43%)次之。11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息肉切除治疗。其中114例行冷活检钳钳除(冷活检钳钳除组),629例行CSP(CSP组),277例行热圈套器切除(热圈套器切除组),86例行EMR(EMR组),15例行ESD(ESD组)。不同切除方式息肉最大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息肉最大径、手术时间>EMR组>热圈套器切除组>CSP组>冷活检钳钳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切除方式息肉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病理学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切除方式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需根据息肉特征合理选用适宜的切除方式,以减少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提高息肉整块、
侯向红陈佳史新龙石铭鸿杨洁姜瑞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完全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