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亦平
作品数: 124被引量:226H指数:7
  • 所属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韩春萌
作品数:69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昌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法制文学 传记文学 实训教学 关汉卿 文学经典
洪修平
作品数:91被引量:370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儒佛道 三教关系 佛教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
黄建英
作品数:2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南昌市第三中学
研究主题:一体化 比较教学 翻译文学 外国文学教学 中学语文
邓琳
作品数:3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南昌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语言变异 当代大学生 文化秩序 秩序构建 语言状况
熊春华
作品数:4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江西省信息科技学校
研究主题:MINDMANAGER KFC 本土化 构字规律 教学规律
增强法律意识 提高语文素养——江西地区大学生对国家语文法规知晓度的调查报告被引量:1
2012年
江西地区大学生对于国家语文法规的知晓度和认知度是测量他们语言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语言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拟通过对江西地区大学生对我国现已颁布的有关语言文字法律规定知晓水平的调查,初步了解我国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推广普及情况以及实施效应。
孙亦平
关键词:知晓度普通话规范汉字
论唐代道教哲学中“有无之道”的理论价值--以杜光庭思想为例
2017年
唐代道教哲学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这个既具有本源论意义,同时又表达了本体论思想的"道",往往通过有无之辨得以彰显。唐代道教运用有、无概念而对"道"所进行的本体论探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用哲学范畴来再现宇宙万物的方式。在这种再现方式中,所要表达的是对宇宙事物的本然状态和人的本性的认识,由此而标示出道教所认同的人类的生存方式。这种对"有无之道"的探讨,既提升了唐代道教哲学的理论价值,也推进了其后宋金元道教内丹心性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提升生活的精神境界依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亦平
论福永光司的道教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福永光司作为当代日本道教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从欣赏老庄思想到探讨黄老道家和魏晋玄学,然后进入道教研究领域。受京都学派的影响,福永光司从实证主义出发,通过对中日古典文献的爬梳剔抉,以历史叙述和文化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中国道教对日本的神道信仰、天皇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习俗的影响。福永光司从中日文化视野下来研究道教,以朴实学风来追求道教研究的科学性,他的颇有创意的道教观发表后,虽然受到了一些质疑,但对推动20世纪东亚道教研究的展开却起到了引领作用。
孙亦平
关键词:道教研究中日文化
论道教身心观的文化特质及其现代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由道教的形神观与性命观来看,道教身心观既是哲学式的,也是医学式。修道始于净化身心,再通过形神并重或性命双修,使身心达到自然和谐健康的状态。道教不仅将个体的生命融于宇宙自然之中,而且将复归清静自然之道作为修道的终极目标,由此而提升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孙亦平
关键词:道教身心观文化特质
宗教和平学刍议被引量:2
2012年
"和平"既指没有发生战争或暴力行为的社会环境,也指人的适闲安静的情绪状态。几乎每一种宗教教义都表达了对各种破坏性战争与凶残暴力的否定,表达了对富足、公正、安宁、尊严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如何实现和平的途径与方法的探讨。由此,宗教中包含着丰富的和平思想与和平实践。在综合各种宗教和平观的基础上创建宗教和平学,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一种文化资源,应当是今天宗教学研究中一个有待于探讨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孙亦平
关键词:宗教冲突宗教战争宗教对话
理智与癫狂的归宿——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婚恋意识比较
2004年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幸的婚姻给他们的个性心理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他们在以后追求爱情、婚姻的过程中都产生过自卑心理,是精神的力量使他们最终获得了幸福。他们的艺术创作实际上就是他们婚恋心理的外化,而幸福的爱情又是创作灵感的源泉。
孙亦平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婚姻爱情爱情
从幸福观的角度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被引量:9
2012年
庄子所建构的生命哲学反映了他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思考。庄子学说对老子学说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庄子改变了老子对社会政治的一般性关注,而是站在天道的环中,致力于探讨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庄子从注重人的个体生命存在出发,将老子对人的生命关怀发展为对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与身体关系的"生命哲学"之特征,其中洋溢的幸福观今天读来特别令人省思。
孙亦平
关键词:庄子幸福观生命哲学
道教对冲绳文化的多重影响--从《中山世谱》看
2018年
道教虽然在创立后不久就开始随着移民的步伐向东亚各国传播,但道教真正在琉球立足、传播与发展,是在明朝建立之后。当时的琉球以冲绳岛为中心,从北到南分为北山、中山、南山三个诸侯国。明太祖朱元璋派杨载出使琉球,并册封中山王察度,使之成为明朝的藩属国。闽人从福建来到琉球后,居住地被称为唐荣——又称唐营、久米村。为了表达对家乡文化的怀念以及族人共同进行宗教生活的需要,他们在唐荣里修建了天尊堂、天妃庙和关帝庙等,为国祈福,为民驱害,使道教文化以实体性的方式展现出来。18世纪,琉球王国政治家蔡温主持、用汉字编纂的《中山世谱》记载了中国文化包括道教的传播及影响。道教在琉球群岛上始终未能建立独立的教团,也没有专职道士,但"虽无道士,却敬神仙"成为琉球道教的鲜明特色。对幸福平安的追求是中国道教能够跨民族、跨文化、跨地域并对冲绳文化产生多重影响的精神动力和主要原因。
孙亦平
关键词:中国道教
历史与神话双重记载中的张道陵——以江苏沛丰文化为视角被引量:2
2022年
东汉末年,张道陵在巴蜀演道行法,传播五斗米道,一向被认为是中国道教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但有关张道陵的生平事迹,至今仍给人以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相交织的印象。存在于史籍中的“张陵”是位历史人物,存在于道书及民间传说中的“张道陵”则是颇具神异色彩的教团首领。以江苏沛丰文化为视角,从历史与神话双重记载出发,对有关张陵、张道陵、张天师的记载作一考察,可见张道陵与东部地区传播的黄老道及神仙信仰关系密切。张道陵后来创立的天师道应是东部“青徐数州”的黄老思想、仙道文化与巴蜀地区巫鬼道等相结合的产物,就此意义上说,江苏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孙亦平
关键词:神话传说
在罪与责中寻找精神突围——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负罪意识比较被引量:1
2004年
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都有明显而执著的负罪意识,他们都将个人的负罪感、痛苦感融入群体当中,进而承担起对整个民族和全人类的前途的忧患重任。但是,他们负罪意识产生的根源不同,鲁迅是因为他的理想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之间发生了强烈冲突而产生了负罪意识;陀氏则是因为追求自由的天性与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在内心形成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产生严重的负罪意识。他们的释罪方式也不同,鲁迅的释罪方式是否定自我,以求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陀氏释罪的方式是经过苦难的净化,肯定自我。
孙亦平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自我批判文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