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
所属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所在地区: 河南省 郑州市 研究方向: 医药卫生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周宏研 作品数:149 被引量:639 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高血压 高血压病患者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卡托普利 一氧化氮 杨天伦 作品数:365 被引量:1,466 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高血压 冠心病 心血管疾病 内皮细胞 高血压患者 吴峻 作品数:63 被引量:245 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高脂血症 高血压 一氧化氮 辛伐他汀 肾小球硬化 谢秀梅 作品数:153 被引量:901 H指数:14 供职机构:怀集县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内皮祖细胞 冠心病 高血压 氯沙坦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马琦琳 作品数:75 被引量:431 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通心络 ANG 内皮细胞 细胞活力 血管内皮
通脉汤对动物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的氧化应激状态以及通脉汤对活性氧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以高胆固醇饲料喂养;通脉汤低剂量治疗组以高胆固醇饲料,同时予低剂量通脉汤灌胃;通脉汤高剂量治疗组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同时予高剂量通脉汤灌胃,共喂养16周后,分别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及血脂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清SOD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血清MDA,CHO及L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通脉汤低剂量治疗组血清SOD,MDA与模型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CHO及LDL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通脉汤高剂量治疗组血清SOD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MDA,CHO及LDL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时血清MDA与CHO,LDL成显著正相关(分别r=0.397,0.443,P<0.05);SOD与CHO及LDL成显著负相关(分别r=-0.407,-0.429,P<0.01)。结论:通脉汤能降低血清CHO,LDL,升高SOD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抗氧化的作用。 张娟 孙明 周宏研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活性氧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生长素水平降低 被引量:3 2007年 背景生长素(Ghrelin)是一种主要由胃黏膜分泌的,作用于内源性生长激素促分泌剂受体,通过加快胃排空调节食欲,抑制体质量。目的检测代谢综合征病人血浆生长素水平,分析其与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测定正常对照30例及代谢综合征病人54例清晨空腹血浆生长素水平。结果代谢综合征病人生长素[(69.7±43.6)ng/L]低于正常对照组[(96.8±28.8)ng/L](P<0.01),生长素水平与胰岛素水平呈负相关(r=-0.554,P<0.01),亦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r=-0.77,P<0.01和r=-0.849,P<0.01),其中超重组病人生长素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体质量指数正常的代谢综合征病人血浆生长素水平也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血脂亚组病人生长素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脂正常亚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生长素的因素有年龄、收缩压和三酰甘油,以三酰甘油影响最大。结论代谢综合征病人清晨空腹血浆生长素水平明显降低,且与胰岛素水平、高血压、年龄和高血脂相关,与三酰甘油的关系最为明显。 邓彬 孙明 谢秀梅关键词:生长素 胰岛素 代谢综合征 高血脂 高血压 载脂蛋白H的新进展及与心脑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10 2004年 胡志雄 刘湘林 周杨 孙明关键词:载脂蛋白H 心脑血管 缩窄性心包炎并病窦综合征1例 2005年 安学敏 马琦琳 荆施展 吴声滨 杨天伦 孙明关键词:病窦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2002年 孙明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AMI 心脏骤停 血管再通 休克 康复治疗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内皮细胞活力及组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活力及组织因子(TF)的影响和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 IGF-1预处理 HUVEC 细胞株 HUVEC-12细胞30 min 后加入AngⅡ10^(-6)mol/L 孵育24 h,观察细胞活力及 AngⅡ1型受体(AT1-R)mRNA 变化的量效关系。选择一个作用最明显的 IGF-1浓度预处理 HUVEC-12细胞30 min 后加入AngⅡ10^(-6)mol/L 孵育12~48 h,观察细胞活力变化的时效关系。同时测定孵育24 h 的 HUVEC 裂解液 TF 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一氧化氮(NO)浓度,并于 NOS 抑制剂(L-NAME)预处理细胞30 min 后,再加入 IGF-1和 Ang Ⅱ,观察孵育24 h 细胞活力、TF、AT1-R mRNA、NOS 及 NO 水平变化。结果①Ang Ⅱ能降低 HUVEC-12细胞活力,上调 AT1-RmRNA 表达及增加 TF 含量,抑制 NOS 活性、减少 NO 生成;②IGF-1能显著抑制 Ang Ⅱ诱导的细胞活力降低和 AT1-R mRNA 表达增加,以0.5μg/ml 浓度作用最明显,此浓度处理细胞12~48 h 内细胞活力恢复具有时间依赖性;③IGF-1能抑制 Ang Ⅱ诱导的 TF 增加及改善 Ang Ⅱ诱导的 NOS 活性降低,增加NO 生成;④L-NAME 可明显拮抗 IGF-1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结论 IGF-1可明显提高 Ang Ⅱ诱导的内皮细胞活力及抗血栓能力,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 NOS-NO 通路从而抑制 AT1-R 实现的。 马琦琳 杨天伦 孙明 李元建 汤参娥 彭振宇 贺石林 陈方平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内皮细胞 细胞活力 湖南苗族人群载脂蛋白AⅤ基因多态性与血脂的关系 2007年 目的研究中国湖南苗族人群载脂蛋白AⅤ基因S19W和SNP4多态性与血脂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南湘西无血缘关系的苗族健康人241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S19W和SNP4单核苷酸多态。分析基因型与血脂的关系。结果S19W位点都为56C/C型。SNP4位点具有-12238T/C和T/T和C/C三种基因型,等位基因T、C频率分别为0.45和0.55。苗族-12238T/C型的人群血浆甘油三酯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人群(T/C型、T/T型和C/C型分别为2.15±1.52、1.63±0.89和1.41±0.84mmol/L,P<0.05),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人群(T/C型、T/T型和C/C型分别为2.93±0.84、2.44±0.70和2.37±0.85mmol/L,P<0.05)。结论载脂蛋白AⅤ基因S19W位点在湖南苗族健康人群中为非多态性位点。载脂蛋白AⅤ基因SNP4位点在湖南苗族健康人群中为多态性位点,T/C型血浆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其他基因型。 钱招昕 李洁 孙明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 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 代谢综合征、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0 2010年 朱俐俐 郭立新 孙明关键词:代谢综合征X 脂联素 动脉硬化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组织因子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关系及不同剂量福辛普利干预的疗效 2009年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的关系,并探讨不同剂量福辛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健康者作正常对照组,3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心力衰竭组,并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福辛普利组(10mg每天1次)和中剂量福辛普利组(10mg每天2次),分别在入院时和治疗后10周时检测TF和AngⅡ水平变化;以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LVESV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LVESVI,TF及An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1),LVEF值明显降低(P<0.01)。心力衰竭患者TF与AngⅡ呈正相关(r=0.2491,P<0.01)。常规、中剂量福辛普利组治疗后LVESVI,TF及AngⅡ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或P<0.01),LVEF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且中剂量组治疗后上述改变更显著(P<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TF与AngⅡ呈正相关关系;福辛普利具有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对抗血栓前状态的作用,且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更显著。 马琦琳 杨丽洁 杨天崙 孙明 吴声滨 宁阳根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福辛普利 缬沙坦和尼群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对比研究缬沙坦和尼群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 (EH )患者血压及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 1,sVCAM 1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对照方法设计 ,将 6 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 ,分别予缬沙坦 (80mg/d)和尼群地平 (10~ 30mg/d)治疗 6周 ,治疗前后抽血 ,用酶联免疫方法 (ELISA)测定外周血清中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 1,sVCAM 1水平。另选择 2 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 ,高血压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 1,sVCAM 1水平升高 ,分别为 [(318 2± 2 7 5 ) μg/Lvs (2 71 5± 2 6 8) μg/L ,P <0 0 5 ]和 [(5 90 6± 4 0 1) μg/Lvs (4 17 9± 38 7) μg/L ,P <0 0 1]。治疗后两组的血压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两组间无差异。缬沙坦组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 1,sVCAM 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分别为[(32 0 5± 2 3 6 ) μg/Lvs (2 80 2± 2 5 4 ) μg/L ,P <0 0 5 ]和[(5 86 2± 4 2 5 ) μg/Lvs (4 5 1 2± 38 9) μg/L ,P <0 0 1]。而尼群地平组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 1,sVCAM 1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与尼群地平比较 ,缬沙坦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 ,还能抑制血管壁的炎症反应 ,有利于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李继文 卢岳 孙明 周宏研关键词: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粘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