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南
作品数: 127被引量:547H指数:12
  • 所属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所在地区:河北省 保定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

相关作者

曹克强
作品数:533被引量:2,881H指数:28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研究主题:苹果 苹果树腐烂病 飞机 生物防治 苹果树腐烂病菌
王树桐
作品数:196被引量:1,031H指数:18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研究主题:苹果 生物防治 苹果树腐烂病 苹果树腐烂病菌 植物提取物
胡同乐
作品数:159被引量:1,047H指数:19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苹果 苹果树腐烂病 生物防治 杀菌剂 苹果轮纹病
赵绪生
作品数:145被引量:49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主题: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 党的建设 自我革命 群众工作
杨军玉
作品数:87被引量:374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研究主题:苹果 病虫害 植物病理学 苹果病毒 马铃薯晚疫病
苹果锈果类病毒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被引量:9
2015年
为了开发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快速、准确的RT—PCR检测方法,以感染苹果锈果类病毒的田间苹果枝条为试材,对苹果锈果类病毒RT—PCR反应体系和程序进行选择和优化,利用优化的检测体系对保定市曲阳县苹果园苗木及3—5年生母本树苹果锈果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检测,验证该体系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自行设计引物ASSVdQCxin3特异性最好,优化体系灵敏度达到能够检测3.75ng新鲜样本中的病毒,可准确、灵敏检测苹果锈果类病毒田间样本;曲阳县苹果园48株苗木中携带苹果锈果类病毒13株,带毒率为27.1%;18株母本树中携带苹果锈果类病毒5株,带毒率为27.8%。
杨金凤吕运霞唐兴敏王亚南曹克强
关键词:苹果苹果锈果病苹果锈果类病毒RT-PCR
硕士研究生分子植物病理学教学现状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案,以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为案例,分析了其教学现状,并从教学梯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分子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张娜杨文香王亚南闫红飞李在峰刘大群
关键词:教学现状教学改革教学水平
利用CODEHOP设计简并引物克隆镰刀菌果胶酶基因片段
2012年
利用CODEHOP(Consensus-degenerate hybrid oligonucleotide primers)设计真菌果胶酶基因片段的简并引物,并对设计的多对引物进行筛选,比较了普通PCR和Touchdown-PCR(TD-PCR)程序的扩增效果,并对产物进行了测序、比对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CODEHOP设计简并引物可信性强,阳性率高,能够从供试菌株中获得与目的片段大小相近的产物。利用TD-PCR程序扩增比普通PCR扩增效果好。扩增产物序列BLASTX比对和分析结果表明,产物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镰刀菌属来源的果胶酶氨基酸片段相似性均超过90%,说明所扩增的序列即为镰刀菌果胶酶基因片段。
邹庆甲王树桐王娟王亚南胡同乐曹克强
关键词:镰刀菌降落PCR
苹果花脸病田间病情发展及ASSVd在组培条件下的传播被引量:6
2020年
为了明确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的苹果花脸病在田间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ASSVd在组培条件下的传播方式,2012—2015年对河北省顺平南神南村3个果园进行持续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果园A、B、C的显症率分别从3.00%、19.35%和10.00%上升至10.00%、34.41%和22.00%,带毒率分别从11.00%、20.43%和14.00%上升至23.00%、37.63%和30.00%,带毒率和显症率都逐年增加,而且带毒率大于显症率,即有些带毒果树不显症。发病果树田间分布有明显的发病中心。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显症果树ASSVd vsiRNA reads数是带毒未显症reads数的4.08倍,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显症树ASSVd病毒积累量显著高于带毒未显症树。以携带ASSVd的组培苗和无毒组培苗为试材,利用RT-PCR检测明确了ASSVd可通过伤口沾染带毒汁液、组培剪污染、含毒培养基、根系接触进行传播,其中根系接触传染率较高。
郗娜娜赵坷杨金凤孟祥龙胡同乐王树桐王亚南曹克强
关键词:苹果苹果锈果类病毒高通量测序RT-PCR病情发展
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与苹果褪绿叶斑病毒MP互作的寄主因子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找到与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互作的寄主因子,首先构建了ACLSV MP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然后通过顺序转化的方法自前期已构建好的苏俄苹果(Malus sylvestris cv.R12740-7A)cDNA文库中筛选互作基因;在GenBank中对互作寄主基因进行BLAST分析,根据基因注释推测其在病毒与寄主互作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构建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MP无自激活性、无毒性。筛选到69个与ACLSV MP互作的苏俄苹果寄主因子,包括水解酶活性、病程相关蛋白、氧化还原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催化活性、连接酶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DNA结合功能和未知蛋白,共10类不同功能的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断蛋白磷酸酶、病程相关蛋白及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可能在互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为深入了解ACLSV致病特征及病原与寄主互作机制奠定基础。
何乙坤钟敏张瑜王亚南曹克强
关键词:苹果褪绿叶斑病毒酵母双杂交
苹果树皮内生链格孢Al67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生防潜力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为明确苹果树皮内生链格孢菌株Al67的种类及对苹果树腐烂病的生防作用,将Al67进行单孢分离并以分生孢子形态及产孢表型特征为主要分类依据进行种级鉴定;并通过玻片对峙培养试验测定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ceratosperma)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方式;利用离体枝条和田间试验测定其培养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效果。经形态学鉴定,Al67为落葵链格孢(Alternaria basellae),Al67对苹果树腐烂病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47.88%;显微观察显示,Al67可导致苹果树腐烂病菌丝畸形及原生质外溢;田间试验结果显示,Al67的无菌培养滤液对苹果树腐烂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分别为80.60%和70.47%,对已有病斑的铲除效果达41.67%。苹果内生链格孢Al67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培养滤液处理对苹果树腐烂病具有良好的田间防效,表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赵倩胡同乐王树桐王亚南刘钰娇曹克强
关键词:苹果树腐烂病菌拮抗作用
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发病规律及药剂防控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近几年,河北省苹果产区苹果果实黑点病大面积发生。该病害在河北省的流行规律以及时空分布尚不清楚,给病害防控带来挑战。2018年对河北省不同市区的4个果园分别进行黑点病调查,并对其在苹果树上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时间进行动态监测,开展田间药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苹果果实黑点病在7月中下旬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果树中层内膛病果率较高,上层外膛病果率较低;套袋苹果的萼洼处发病率较高,以黑点型症状为主;不套袋苹果的果面发病率较高,以晕斑型症状为主;‘斗南’、‘富士’品种的发病率较高,‘中秋王’、‘乔纳金’品种的发病率较低。田间药剂防效试验表明,50%异菌脲1500倍液防效最好,防治效果均达54%以上。其次为10%多抗霉素1000倍液,而80%代森锰锌600倍液、10%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防效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苹果果实黑点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杨蕊张祺石朝阳王树桐王亚南曹克强孟祥龙胡同乐
关键词:苹果黑点病海拔高度田间防效
黄瓜绿斑驳病毒人工诱变方法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以黄瓜绿斑驳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野生株系为试材,采用高温处理、亚硝酸处理及复合处理对其进行人工诱变,比较3种诱变方法致弱效果。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具有削弱病毒群体在苋色藜上枯斑扩展的能力,野生株系接种苋色藜后,直径小于1mm枯斑比率为1.99%,亚硝酸处理、高温处理、复合处理小枯斑比率分别为11.41%、12.87%、14.20%,复合处理致弱效果最好。该结果有助于快速有效的筛选CGMMV弱毒株,也将为弱毒疫苗的开发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钟敏赵绪生何乙坤王亚南曹克强
关键词:人工诱变弱毒株
复合微生物菌肥对苹果再植病害调控及对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为研究复合微生物菌肥对再植苹果幼树的影响,从再植土壤酶活性、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方面分析,探究复合微生物菌肥的作用机理。本研究设置了KMM和对照CK两个处理,再植苹果树于春秋两次分别施用复合微生物菌肥(KMM)和有机肥(CK)。通过土壤常规农业化学分析法和Illumm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研究了两个处理再植苹果树的生长、根围土壤酶活性以及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复合微生物菌肥显著提高了再植苹果幼树株高、干径、叶绿素、分枝个数和分枝长度;提高再植土壤酶活性(中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降低再植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改变真菌群落结构。相对丰度高于1%的优势真菌属中有21个菌属与再植果树的5项生长参数具有相关性,并且在不同分类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差异,缝壳菌属(Lophiostoma)、织球壳菌属(Plectosphaerella)、赤壳菌属(Nectria)和维希尼克氏属(Vishniacozyma)显著增加,丝孢菌属(Anguillospora)和假丝酵母菌属(Pseudeurotium)显著降低。通过对测序片段功能水平的分析,在二级功能水平上显著降低了真菌群落氨基酸、核苷和核苷酸的生物合成、电子转移、发酵、呼吸、CTP生物合成嘧啶脱氧核糖核酸功能序列的丰度值,共6种功能类群均与土壤酶活性呈负相关。施用复合微生物菌肥,改变了真菌群落结构,减弱真菌群落相关代谢的功能,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再植苹果幼树的生长。
孙杨王璐赵璐孟祥龙王亚南胡同乐曹克强王树桐
关键词:复合微生物菌肥生物防治酶活性
大麦黄矮病毒-GAV在燕麦植株体内运动规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利用RT-PCR方法研究了大麦黄矮病毒-GAV在燕麦植株内的移动规律。先将介体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在BYDV-GAV新鲜病叶上饲毒,再将获毒蚜虫放置到二叶期的健康燕麦植株接种48h,随后分期提取接种植株的第1~6片叶和根组织的总RNA,利用特异引物扩增BYDV-GAV的外壳蛋白(CP)基因以检测病毒在燕麦植株内的复制和移动。结果表明,在接种5d后,接种叶片(第2片叶)呈现阳性,接种7d后,植株新生的第4片叶被侵染,接种9d后,部分的第3片叶呈现阳性,至接种16d,几乎所有的叶片均呈现阳性。仅在接种的第5、7和9d收集的根组织呈现阳性,而所有的第1片叶均为阴性,可能是由于这些组织内病毒含量太低所致。本研究初步揭示了BYDV-GAV长距离运动的规律并且发现该病毒在燕麦根部从接种到系统发病都没有进行大量增殖,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病毒运动机制选取适当的植物材料提供了基本信息。
王亚南周锟王锡锋周广和
关键词:燕麦RT-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