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俊
所属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所在地区: 山东省 青岛市 研究方向: 天文地球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石学法 作品数:429 被引量:2,429 H指数:2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表层沉积物 沉积物 富钴结壳 南黄海 热液区 李兵 作品数:19 被引量:21 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大西洋中脊 热液区 南大西洋 多金属硫化物 洋中脊 杨耀民 作品数:32 被引量:38 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研究主题:热液区 大西洋中脊 多金属硫化物 热液硫化物 南大西洋 朱志伟 作品数:40 被引量:119 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大西洋中脊 热液硫化物 南大西洋 表层沉积物 中脊 杜德文 作品数:80 被引量:403 H指数:11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研究主题:冲绳海槽 沉积物 变差函数 GIS 多金属结核
西沙石岛风成碳酸盐沉积的早期成岩作用 被引量:9 2013年 西沙石岛风成碳酸盐沉积形成于晚更新世,正处于早期成岩阶段。通过薄片、扫描电镜、稳定碳、氧同位素、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对石岛风成碳酸盐岩的早期大气淡水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石岛风成碳酸盐沉积的早期成岩固结主要在大气淡水作用下完成,其中蒸发成岩作用在初始固结中可能起着主要作用;在大气淡水作用影响下,部分碎屑颗粒发生溶蚀和新生变形,新生的微亮晶低镁方解石(5~15μm)镶边胶结在颗粒及孔隙周围,并成为主要的胶结物;而作为大气渗流带和潜流带典型产物的亮晶胶结物则很少占据主导地位。海水成岩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早期成岩作用的改造,会造成锶、镁含量的增高,但影响范围仅止于浅表层,而且对δ13C和δ18O值的影响微弱。生物化学作用可能参与了古土壤中灰质壳与根管石的形成,但在风成碳酸盐沉积的整体成岩上不具意义。大气淡水成岩作用会造成石岛风成碳酸盐岩δ13C和δ18O值的降低,并使碎屑发生新生变形而导致锶、镁的淋溶。成壤风化作用会导致Al、Fe、Mn、Y、Cr元素在古土壤中明显富集,其中Al、Fe、Mn的富集与成壤风化作用有关,而Y、Cr元素则可能源于长期暴露引起的风尘或火山灰的相对富集。 赵强 许红 吴时国 刘保华 华清峰 叶俊 李超 宋红瑛关键词:早期成岩作用 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49°E热液区矿物组合及成矿阶段划分 <正>西南印度洋脊49°E热液区是我国"大洋一号"于2007年发现的活动热液区,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超慢速扩张脊发现并获取硫化物样品的热液区。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ICP-AES对块状硫化物样品进行了矿物学研究... 叶俊 石学法 杨耀民 刘季花文献传递 SMAR 15°S热液区硫同位素特征研究 叶俊 石学法 杨耀民 李兵 邵明娟 高晶晶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6 2016年 岛弧-弧后盆地是海底热液硫化物发育的重要环境。本文总结了近几十年对西太平洋地区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调查及研究的成果,阐述了岛弧-弧后盆地热液活动的分布规律、构造环境、热液喷口水深和流体温度变化关系、相分离过程以及热液硫化物的金属元素组成特征,分析了成矿元素富集规律和控矿因素。研究认为,随着岛弧-弧后盆地热液喷口所处水深的增加,其最高喷口流体温度也相应增加,这与相分离过程有关;岛弧-弧后盆地热液硫化物与洋中脊硫化物不同,以Fe-Zn-Pb型硫化物为主,显著富集Zn、Pb、Au、Ag等金属元素;热液成矿作用主要受到岛弧及弧后扩张处的岩浆作用、相分离、基岩、弧后扩张速率、沉积物盖层等5类因素的制约。 石学法 李兵 鄢全树 叶俊关键词:西太平洋 热液活动 硫化物 控矿因素 大西洋中脊13°~14°S热液沉积区地形统计分类及勘探靶区初选 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ArcGIS平台提取水深、坡度、粗糙度等地形特征,采用全覆盖多波来声纳测深数据,将南大西洋中脊研究区划分为4 267个统计单元,提取单元内地形特征的统计参数:均值、方差、最大值、最小值;经过统计筛选,最终选取水深均值、方差、最大值、最小值,坡度均值、方差、最大值、最小值共8个变量参与地形分类;利用K-均值方法进行非监督分类,将4 267个统计单元划分为5类地形,其中1 300个统计单元为裂谷,671个为裂谷壁,150个为内角高地斜坡,1 052个为高粗糙度的高地,1 093个为低粗糙度的次高地。将地形类型与地质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关联,计算各类地形100网格见矿率系数,得到"内角高地斜坡"为热液硫化物发育的大概率地形类型,建议作为后继调查的重点勘探靶区。 梁娟娟 杨耀民 朱志伟 杜德文 王春娟 叶俊 闫仕娟 杨刚关键词:大西洋中脊 热液硫化物 勘探靶区 西南印度洋脊49.6°E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11年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是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作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介质的性质与条件是探讨矿床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的关键所在。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过程中,同位素的分馏机制与示踪特性可有效指示成矿元素的物质来源与迁移演化过程及成矿环境的物理化学变化。 叶俊 石学法 杨耀民关键词:多金属硫化物 硫同位素组成 硫化物矿石 热液区 成矿物质来源 南大西洋中脊热液活动及形成机制 本文介绍了南大西洋中脊热液区的空间分布和形成机制。SMAR热液活动产出区域构造环境主要有三类:裂谷内的NVZ,包括岩浆强烈的穹窿状高地和新火山脊;NTO及附近离轴脊段;有OCC活动的洋中脊与转换断层内角构造。从现有研究结... 石学法 李兵 叶俊 李传顺关键词:海洋地质 热液活动 岩浆作用 文献传递 南大西洋中脊26°S 热液区烟囱体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5 2014年 南大西洋中脊26°S热液区是我国科学家在南大西洋中脊发现的热液区,这是目前为止在大西洋中脊发现的位置最南的热液区。本文应用成因矿物学方法,对取自热液区的烟囱体碎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囱体由外向内发育3种类型硫化物:富Fe型、Fe-Cu型以及富Cu型硫化物。富Fe型硫化物的矿物组合为黄铁矿-白铁矿;Fe-Cu型硫化物的矿物组合为黄铁矿-黄铜矿;富Cu型硫化物的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参照Graham的太平洋海隆烟囱理想生长模式,推测26°S热液区烟囱发育较为成熟。 邵明娟 杨耀民 苏新 叶俊 石学法关键词:多金属硫化物 矿物学 南大西洋14°S热液区残余氧化物超显微组构及REE特征 被引量:2 2016年 南大西洋14°S热液区是由中国科研人员于2009年在大西洋中脊首次发现的。为进一步了解研究本区硫化物后期蚀变过程,我们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以及质谱仪(ICP-MS)等方法,对14°S热液区原生热液产物蚀变风化所形成的残余氧化物进行了超显微组构及稀土元素(REE)研究。结果显示,残余氧化物主要由无定形硅组成,结晶矿物种类少,结晶程度较差。热液成因的无定形硅在海水蚀变过程中,表现出溶解再沉淀的特征,易形成硅质盖层,有助于深部硫化物矿床的保存。原生热液产物遭受海水蚀变是一个富集REE的过程,表明表生环境下热液产物中稀土可较好地保存。 李兵 石学法 叶俊 方习生 张迎秋 高晶晶大洋新鲜玄武岩中次生组分去除实验研究 2013年 由于长期暴露于海底,大洋玄武岩多与海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反应,使得海底玄武岩中普遍沉淀了碳酸盐矿物、磷酸盐矿物、粘土矿物、铁锰氧化物等多种次生组分(Staudigel et al.,1983;Furnes et al.,1999;Bu et al.,2008)。次生组分的沉淀,改变了海底玄武岩的原生矿物组合、元素含量及同位素比值特征。 卜文瑞 李力 叶俊 朱爱美关键词:磷酸盐矿物 碳酸盐矿物 同位素比值 铁锰氧化物 蚀变 大洋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