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淑玲
-
![](/images/user-pic.gif)
-
![](/images/index-lm-pic2.jpg)
- 所属机构:河北大学文学院
- 所在地区:河北省 保定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韩成武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99被引量:181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杜甫 诗歌 五律 杜甫诗歌 唐诗
- 张岚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23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
- 研究主题:南怀仁 唐诗 古籍保护 西学东渐 图说
- 齐晓茹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3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 研究主题:悲剧人格 审美价值 词汇 翻译 古代汉语
- 赵平分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21被引量:28H指数:2
- 供职机构:保定学院中文系
- 研究主题:文学批评 文化阐释 杜甫 字谜 隐语
- 汪云霞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13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沧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 研究主题:家庭 婚姻 解构 恋爱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 杜诗“诗史”精神的第三重内涵被引量:4
- 2004年
- 学界对杜诗“诗史”精神的认识 ,一般包含两重含义 :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 ,能补史书之阙 ;某些反映个人家庭生活的作品亦能折射时代的心理特征。本文认为 ,它还应该有第三重内涵 :通过反映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风貌 ,再现真实具体的历史 ;杜甫论人也如史迁论人 ,有不附时议、敢于坚持己见的勇气。写人的史家风范 ,使杜诗“诗史”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
- 韩成武吴淑玲
- 关键词:杜甫诗歌
- 唐诗传播与唐诗发展之关系
- 在唐代的传播迅疾、广泛、深入人心且影响深远,在唐诗走向峰巅的发展进程中,唐诗的当时传播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之一。揭其要者,唐诗当时传播的盛况,鼓舞了唐代诗人的创作热情,推动了唐代诗人之间的诗艺研磨,并为唐诗的代有新人储备了后...
- 吴淑玲
- 关键词:唐诗唐诗发展
- 文献传递
- “史记文献学”的学科规范化及研究目标
- 2016年
- 依照著名文献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文献学包容的范围主要有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功能、文献的类型、文献的分布、文献的流播、文献的鉴别、文献的收藏、文献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等,当以此规范"史记文献学"的学科范畴,并在此范畴下规范其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范围。
- 吴淑玲
- 关键词:学科
- 《西游记》的自由意识被引量:4
- 2003年
- 《西游记》的作家主体意识是自由精神 ,吴承恩的自由主体意识来源于时代的文化氛围 ,自由精神受到束缚和限制是吴承恩对时代的先知先觉。
- 吴淑玲
- 杜诗景语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杜诗景语是指杜甫诗中出现的写景诗句,存在于景物诗、纪行诗和其他诗篇中。杜甫精于景物描写,表现为三大优长:一是所写景物种类万千,异彩纷呈,其景语可分为八种类型:壮阔之景、细微之景、动荡之景、静谧之景、平和之景、险怪之景、明丽之景、幽暗之景。二是精于体物,通过细心观察、精心思考,揭示出具体景物的特征,做到搜刮精髓,传其神韵,有巧夺天工之妙。三是固守"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自然界中寻找与情怀相吻合的景物,用景物蕴含情感,做到情景相融;同时,还采用情景相悖的方式,用丽景衬愁情,借以强化情感。杜诗景语成为认识杜甫某时心情的绝好媒介。
- 韩成武吴淑玲
- 关键词:景语体物抒情
- 杜诗中鹡鸰意象的文化意蕴被引量:2
- 2005年
- 鸟,在中国文化中最早出现时即作为兄弟的象征。到唐代,由于统治者的刻意提倡,这种象征意义就更加明 确。杜诗中几次用到鹡鸰,也是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但杜甫决非单纯意义上地附庸时代,而是他对兄弟之情的 重视使然。
- 吴淑玲
- 关键词:时代文化意象
- 司马迁民族相处原则评议
- 2002年
- 在民族问题上,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可归结为民族相处的三条原则:民族平等,无优无劣;互相尊重,礼尚往来;和平共处,互不侵扰。它超越了前人狭隘的民族观,对今人仍有启示价值。
- 吴淑玲
- 唐代杜氏家族文化与杜氏文学家的诞生
- 2016年
- 《通志·氏族略》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①,可知唐人十分重视氏族力量.唐人拥有浓郁的氏族情结,从而催动了唐代氏族文化的发展,崔、卢、李、郑、王、韦、杜、柳、范、杨等唐代望族,都特别注重发展氏族文化,编谱牒、树家范、写家传、立家庙、编氏族志、刻墓志铭,将氏族文化推至极盛.
- 吴淑玲
- 关键词:墓志铭唐人
- 唐代驿路诗歌的艺术特质被引量:1
- 2016年
- 唐代诗人在"相逢尽是尘中老"的驿路上创作了大量的驿路诗歌,其数量几乎占《全唐诗》的十分之一,其内容的独特和情感与常态的不同导致了驿路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质:风物描写的写实性;内容与现实的疏离性;情感审美的悲凉性。
- 吴淑玲
- 关键词:唐代诗人艺术特质
- 新旧地图与历史资料再考杜甫出生地
- 2020年
- 学界共识:杜甫生于巩,葬于巩。根据所查资料显示,杜甫出生地巩县,不是今人地理概念里的巩义,而是唐时的巩县。唐时巩县与汜水县、成皋县是两回事。成皋县与汜水时分时合,有时单独立县,有时并入汜水县。《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巩县与成皋"中分洛水"。唐时巩县周边八县皆为"狭县",而唐代六品以下官员永业田分配一般从本县公田中划出,由此可知杜家永业田在巩县,不在汜水县。杜甫心目中的家乡是"夜雪巩梅春"的"洛阳"大方向,是有"松柏邙山路"的巩县,而邙山之尾结束于洛河西侧,不入汜水县。南瑶湾在唐时洛河东侧的汜水县,原本属于郑州,显庆二年隶属河南府。汜水垂拱四年(688)改名广武县,神龙元年(705)复为汜水县,开元二十九年(741),县治自虎牢城移至古东虢国所在地。汜水原不属于洛阳,也没有邙山路,不是杜甫心中的故乡。杜甫回归故里的墓地在邙岭。杜甫祠原本在邙岭,雍正五年(1727)张汉始在南瑶湾建祠,张汉建祠的目的只是纪念杜甫,并未否定杜甫故里在邙岭康店之说。到和珅等编写《大清一统志》,才有"移建少陵故居东站"之说。
- 吴淑玲
- 关键词: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