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印
作品数: 53被引量:75H指数:5
  • 所属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 所在地区:湖北省 武汉市
  • 研究方向:历史地理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相关作者

陈得媛
作品数:14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
研究主题:古籍数字化 古籍 统筹协调 角色转换 角色
邓锐
作品数:3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主题:春秋战国时期 史学遗产 史学创新 史学
陈得媛
作品数:1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明史》 康熙帝 康熙 史学思想 史学史
陈得媛
作品数:3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庆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史学发展 史学 社会 政治 诗歌理论
邓锐
作品数:7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魏明帝 诏书 正统观念 近代化 今文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中的名教观念被引量:2
2004年
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地主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玄学兴起,对这个时期史学有一定影响,但从根本 上影响这个时期历史撰述的还是名教。名教观念与这个时期史学相互作用,以不同的形式,把门阀意识浸入史学 之中,从而使宣扬名教和正厉风俗成为这个时期历史撰述的重要旨趣之一,而且正史中开始以孝立传。
李传印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史学史史学理论
叶适对儒家传统财政思想的批判
1999年
叶适通过对儒家一些经典财政思想的怀疑和批判,阐明了理财与聚敛异,为“理财”正名和为财政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重新定位。大胆怀疑和否定了儒家所标榜的理想中正的什一税,阐明了税率的灵活性、可变性原则。同时,虽然肯定了量入为出是财政平衡的基本原则,但他首次对财政收入来源和结构加以重视和分析,并开始接触到物价变动对财政收支具有重要影响等重大财政理论。
李传印
关键词:叶适财政思想
学术精神的回归与研究范式的转换——《〈新安志〉整理与研究》读后
2008年
李传印陈得媛
关键词:学术精神《新安志》历史文献学传统文化研究宋史研究
门阀士族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的撰修
2014年
魏晋南北朝是门阀地主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时期,重视门第和炫耀家族成为社会风气。门阀士族的政治要求和意识形态在史学上的重要反映就是此期家史撰修呈现兴盛局面。作为家史组成部分的家传虽然都散佚不存,但从文献著录和残存的片语只言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的撰修与门阀士族兴衰相一致,家传的内容和形式较集中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要求和趣味。在一定意义上说,撰修家传是门阀士族维护家族利益的重要工具,也是史学与政治、史学与社会互动的结果。
李传印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
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被引量:13
2004年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而爱国主义的前提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 ,因此 ,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承接面 ,否则民族精神因缺乏民族特质的整合 ,而泛化成人类共有的优点 ,无由彰显“民族”的精神。实际上 ,离开历史教育 ,民族精神就没有根植之处 ;离开历史教育 ,民族精神的培育就会因为缺少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这个基本承接面而难有实效。
李传印
关键词:历史教育民族精神史学理论
从北魏墓志看鲜卑族迁都洛阳后对汉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2024年
北魏迁洛前后,社会形态与主流思想均有较大改变,墓志则直观反映了这一变化。洛阳时期的墓志较平城时期墓志的结构愈加完整,形制更为规范,内容也不断体现出对汉文化的接受与学习,体现出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社会思潮,此外还包含有部分道家、佛教以及玄学思想。在墓志书法风格上,迁洛以后的墓志书法风格趋于中原书风,秀美俊朗,淡化了平城时期书法的边疆苍野气息与浓厚的隶书笔意。
许宇航李传印
关键词:北魏墓志鲜卑族书法
社会转型与史学的社会化被引量:1
2016年
以改革开放为突破口和催化剂,我国社会正经历重大变化和转型,在社会变动过程中,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需要史学提供思考和回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来自史学的声音很微弱,甚至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失声了,史学在社会的变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位置,史学与时代、史学与社会存在明显的疏离,史学发展少了些生机和活力。我们认为史学应该正视和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和转型,因时而变,既不抱残守缺,也不附势媚俗,在保持史学独立学术品格的前提下,通过史学的社会化过程,积极主动地在社会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时代使命,并对社会变化和转型做出具有历史深度的思考和回应。
李传印
关键词:社会转型史学变革史学理论
历史上的尊孟与非孟思潮
2001年
孟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人们“孔孟”并称,用“孔孟之道”指代儒学。这样说虽无不可,但细究之,似欠妥当。因为孟子其人其书在宋代以前基本上处于一种不著不察状态。唐中期孟子的命运开始有了转折,他的政治、社会和学术文化地位不断提升,尊孟热潮悄然而至。到宋代,孟子本人封官爵、入孔庙,厕身“圣贤”之列;《孟子》也由“子”升“经”,不久又超越“五经”而列为“四书”之一,成为人人必读的官定教材。孟子在唐宋时期这一重大变化,周予同先生称为“孟子升格运动”(《群经概论》)。值得注意的是,先秦诸子中只有孟子一枝独秀,升经成圣。但历史的运动是这样复杂多变,孟子在历朝历代仍不时受到人们的怀疑、非议、诋毁甚至排斥,尊孟与非孟几乎成为两股并行的社会思潮。
李传印
关键词:《孟子》四书怀疑先秦诸子思想家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经世特点被引量:1
2008年
在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发展史上,历代史家对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为了推进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求真"与"致用"问题的思考,以期揭示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我们邀请了六位学者就此问题发表见解。许殿才认为,"求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根本要求,而"致用"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动机,二者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汪高鑫认为,汉代史学"求真"与"致用"的思想倾向不尽相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与班固的"宣汉"意识,便是代表了汉代史学思潮的两种取向。李传印认为,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经世致用呈现出了重视人生价值、资政鉴戒和社会教化的特点,然而政治对史学的过分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曲笔泛滥。牛润珍认为,从唐初贞观君臣论政来看,史鉴在"求真"与"致用"之间,求真、史鉴、致用是一个有机的联系。罗炳良认为,宋元义理史学有讲究"求真"的一面,能够适当处理议论褒贬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致用"与"求真"的相互制衡维度。周文玖认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兴起,学者们立场鲜明地举起了经世致用的旗帜,力反明末的空疏学风,在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以上刊出他们的具体论述,期望学界参与讨论。
李传印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时期经世思想先秦两汉历史撰述史学领域
北朝谱学与北朝政治被引量:6
2003年
北朝谱学是北朝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史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北朝谱学的发展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朝政治的特点和变化。反过来 ,谱学也成为建立门阀新秩序和门阀士族维护其各种特权的工具。北朝谱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它与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密切关联。同时 ,与南朝一样 ,北朝谱学在选官、婚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李传印
关键词:北朝谱学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