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
作品数: 50被引量:226H指数:6
  • 所属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益普生腹泻基金

相关作者

王化虹
作品数:169被引量:954H指数:1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幽门螺杆菌 炎性肠疾病 褪黑激素
李俊霞
作品数:45被引量:397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 炎性肠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 溃疡性
刘新光
作品数:155被引量:1,717H指数:1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肠易激综合征 溃疡性结肠炎 幽门螺杆菌 炎症性肠病 应激大鼠
王蔚虹
作品数:96被引量:606H指数:1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 META分析 阿司匹林 克拉霉素
胡伏莲
作品数:362被引量:6,493H指数:4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 消化性溃疡 HP 根除幽门螺杆菌
急性腹泻患者的接诊思路
2010年
急性腹泻有很多是可以自愈的良性过程,但也有一些潜在的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分辨出严重的腹泻患者给予及时的救治,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恰当的处理,这些都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田雨
关键词:急性腹泻患者接诊体格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骶髂关节炎的临床特点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合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与UC相关骶髂关节炎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分析UC合并AS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1995-01/2012-12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UC患者病历,收集UC合并AS患者以及UC相关骶髂关节炎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UC合并AS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药物治疗效果.结果:全部478例UC患者中合并AS有15例,发生率为3.1%,明显低于UC相关骶髂关节炎的发生率6.5%.15例UC合并AS患者有9例AS发病在先,有6例UC发病在先.本组UC合并AS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为6.5∶1,明显高于UC相关骶髂关节炎者的0.8∶1.UC合并AS患者的关节症状发病年龄明显低于UC相关骶髂关节炎者,平均年龄分别为26.9岁和38.8岁.两组患者的肠道情况无差异,而实验室检查中HLA-B27阳性对合并AS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14例UC合并AS患者在确定诊断之后接受了足量的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治疗并且进行随访,平均随访3.5年.其中11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关节疼痛消失,肠道炎症到达临床缓解,且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UC合并AS并非罕见,本组患者的发生率为3.1%.AS的发病可在UC发病之前或之后.对于年轻的男性UC患者中轴关节症状较重者,应考虑到UC合并AS的诊断并及时筛查HLA-B27.足量的SASP既可以使关节症状得以改善,又可以使大部分肠道炎症达到临床缓解,故推荐作为UC合并AS的基础治疗.
田雨李俊霞李懿璇王化虹刘新光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强直性脊柱炎
急性腹泻的处理原则
2010年
纠正脱水,口服补液 急性腹泻最危急的情况就是脱水,所以最初的基础治疗就是补充容量。对于大多数急性腹泻患者,口服补液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机体需要。因为即便是比较严重的小肠源性腹泻患者,其小肠上皮的钠-葡萄糖联合转运吸收机制仍然能够很好的工作。
田雨
关键词:急性腹泻患者口服补液机体需要小肠上皮肠源性
几种常见急性腹泻的诊治
2010年
急性菌痢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杆菌引起的一种很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本病夏秋季多见,但常年散发,当环境卫生较差、食物及以饮用水源被污染时可引起流行。以结肠化脓性溃疡性炎症为主要病变,以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田雨
关键词:急性腹泻感染中毒性休克诊治全身中毒症状中毒性脑病急性菌痢
炎症性肠病营养风险和营养治疗方案选择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 :了解IBD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情况、相关因素以及营养治疗的选择。方法 :以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并随访的IBD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历记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根据病人的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BMI在18.5~23.9之间)、降低组(BMI<18.5)和增高组(BMI≥24)。了解IBD整体和UC、CD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情况,分析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比较营养治疗方案的选用。结果 :388例IBD病人纳入研究,UC 306例,CD 82例,营养风险总发生率为49.5%。尽管UC和CD入院时的BMI分布无差异,但CD的营养风险为64.6%,UC为45.4%,(P=0.002),CD较UC更易发生营养风险。BMI降低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达95.7%。营养风险的发生在年龄、性别、IBD家族史上无差异。UC复发频繁、重度活动、广泛受累者营养风险比例较高。CD穿透型、既往有手术史和重症活动者营养风险比例较高。选择充足热卡营养治疗的病人CD为77.4%,明显高于UC的46.8%,(P<0.001)。本组IBD病人肠内营养治疗遵循,重症UC病人不能一味强调肠内营养途径,CD病人应先处理好禁忌征再开展肠内营养的原则。结论:IBD病人的营养风险高,CD较UC更明显,尤其应重视低BMI值的IBD病人。UC和CD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各有其相关因素。把握好适应征和禁忌征的前提下给予IBD病人肠内营养治疗是安全的。
田雨王化虹李俊霞滕贵根刘新光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营养风险营养治疗体重指数
基于全口径贡献值评价及点值法的公立医院薪酬分配策略被引量:2
2022年
自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以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已多次被调整。医保付费方式的不断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等新形势,促使医院重新思考和探索薪酬分配机制。笔者通过剖析新形势下公立医院薪酬分配要求,结合北京市某三甲综合医院新时期薪酬分配实践,为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薪酬分配机制提供参考。
韩礼健田雨罗一松王鹏远
关键词:点值法绩效考核
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治疗酸相关性疾病引起的烧心、反酸等症状的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2010年
目的观察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治疗酸相关性疾病引起的烧心、反酸等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240例患者按1∶l比例随机进入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有症状时,先口服法莫替丁模拟胶囊1粒,后咀嚼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1片。B组:有症状时,先口服法莫替丁胶囊1粒,后咀嚼复方法莫替丁模拟咀嚼片1片。无症状时,两组均于睡前先服用胶囊,后咀嚼片剂。试验药和对照药一日不超过2片或2粒。疗程7 d。治疗前及治疗每天分别对烧心、反酸、上腹痛等症状进行评分,每剂服药后5、10、15、20、30、40、50、60、120 min时进行观察。结果 227例患者按方案完成研究,A组114例,B组113例。第1天:A组服药10 min和15 min后烧心症状的即刻缓解率分别为31.63%和44.90%,显著高于B组(P分别为0.006 7和0.037 0);A组服药后10~60 min内各时间点反酸、上腹痛症状的即刻缓解率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5);A组服药5 min后总体症状的即刻缓解率为17.70%,至60 min内各时间点总体症状的即刻缓解率均显著高于B组(P分别<0.05)。第2~7天各症状的即刻缓解率与第1天类似。A组所有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在50 min之内,治疗第1天和第2天,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46.57±27.39)min和(40.95±22.02)min,显著快于B组(P分别为0.010 6和0.006 2)。本研究发生不良事件7起,均在B组,A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较法莫替丁胶囊更快速缓解酸相关性疾病引起的烧心、反酸、上腹痛等症状。
茅益民戈之铮韩英郑力张玫汤辛谢鹏雁田雨姜慧卿冯志杰曹爱平曾民德
关键词:复方法莫替丁咀嚼片法莫替丁酸相关性疾病多中心临床试验
血清学检测ASCA和ANCA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1
2018年
近期我国新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发布,其中ASCA、ANCA等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对鉴别诊断的价值没有达成共识,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但在一些特殊病例,因症状和临床过程的不典型性,或不宜进行有创内镜检查,使具有较高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测在鉴别诊断中仍具有临床意义。大部分国外研究支持ASCA、ANCA等血清学检测对预测IBD的发生、判定疾病生物学行为,预判生物制剂的疗效和手术后复发等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探讨不同血清学标志物联合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寻找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血清学标志物是这一领域今后研究的热点。"未达成共识"正是对我国血清学检测对IBD诊治的临床意义做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的期望。
田雨王化虹
关键词:炎性肠疾病酿酒酵母菌抗体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脂肪廓清试验
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所致的高代谢、高动力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使机体处于高分解应激状态。AP患者在初起阶段由于严重的腹痛和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其丧失的体液
田雨刘建湘王蔚虹王化虹谢鹏雁
炎症性肠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背景随着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的上升,炎症性肠病相关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病情况值得关注。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内镜随访的39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发生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为结局事件,以患者的病程为时间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39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13例发生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其中溃疡性结肠炎12例、克罗恩病1例;腺瘤样病变或肿物(ALM)10例、异型增生相关病变或肿物(DALM)3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疾病活动程度和疾病复发情况与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有回归关系(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无炎症性肠病家族史者、中度活动者及疾病偶发患者的累计生存率高于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者、重度活动者及疾病频发/持续活动患者(χ~2值分别为4.631、7.382、13.438,P值分别为0.031、0.007、〈0.001)。10例ALM患者中9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1例多发ALM患者行全结肠切除;3例DALM患者1例行全结肠切除,2例因病情较重或全身情况差未行手术治疗。结论炎症性肠病患者结肠隆起型异型增生的发生率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影响其发生的高危因素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疾病活动程度和疾病复发情况。
田雨李俊霞田原刘冠伊王化虹刘新光
关键词:肠炎克罗恩病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