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阶
所属机构: 中国气象局 所在地区: 北京市 研究方向: 天文地球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廖移山 作品数:69 被引量:556 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研究主题:暴雨 暴雨过程 暴雨天气过程 汛期 数值模拟 李俊 作品数:86 被引量:780 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研究主题:暴雨 降水预报 AREM模式 汛期 WRF模式 彭涛 作品数:146 被引量:778 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研究主题:洪水预报 暴雨洪涝 新安江模型 降水 抽水蓄能 陈波 作品数:49 被引量:438 H指数:13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可降水量 地基GPS GPS 暴雨 大气可降水量 崔春光 作品数:141 被引量:1,609 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研究主题: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降水 日变化 地形
地基微波辐射计与GPS无线电探空和GPS/MET的观测对比分析 被引量:53 2010年 利用同址GPS无线电探空和GPS气象学(GPS/MET)的观测数据,对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与GPS无线电探空结果对比,微波辐射计的温度和水汽密度廓线具有很好的正相关,而微波辐射计相对湿度廓线的正相关系数受到天气的明显影响。微波辐射计和GPS无线电探空的观测结果之间具有系统偏差,该偏差在无降水时较小,而在有降水时较大。这个系统偏差可能与两种探测设备采样方法的差异、微波辐射计反演算法以及降水影响等有关。尤其是降水时,天线罩上形成的液态水将会导致亮温测值的偏高,进而会给反演结果带来较大的系统偏差。降水的影响同样会体现在微波辐射计反演大气整层可降水量上。与GPS无线电探空结果相比,在无降水时,微波辐射计的可降水量偏小,两者的系统偏差在4 mm以内,而在有降水时,微波辐射计的可降水量明显偏大,两者的系统偏差也较大。与GPS/MET的结果相比,微波辐射计的可降水量总体上偏大,在无降水时,微波辐射计的可降水量与GPS/MET的结果具有很好的正相关,两者的系统偏差小于2 mm,而在有降水时,随着雨强的增加,微波辐射计与GPS/MET可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会减小,同时两者的系统偏差会增大。 徐桂荣 孙振添 李武阶 齐麟 冯光柳关键词:微波辐射计 GPS气象学 可降水量 地基GPS大气水汽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 万蓉 陈波 李武阶 李红莉 周若 史瑞琴 王志斌 周志敏 崔春光 冯光柳 王斌 叶世榕 王叶红 项经魁 徐桂荣 张双成 《地基GPS大气水汽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整合了最近5年围绕该项主题所完成的项目成果,任务主要来源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科研业务项目、以及湖北省气象局科技发展基金等项目。项目总经费557万元。...关键词: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 “配料法”在武汉市汛期暴雨预报中的初步应用 <正> “配料法”是基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物理机制的具有逻辑性的方法,它适用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在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形成物理机理认识的基础上,集中抓强对流天气形成的关键物理因子(配料)及其建立过程。产生暴雨的主要配料在... 李武阶 李俊 廖移山关键词:汛期 配料法 暴雨预报 文献传递 我国面雨量研究及业务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2014年 面雨量是防汛部门在洪水预报与水库调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是洪水预报中最重要的预报对象。介绍了国内外水文气象学者在面雨量的插值与估算方法和面雨量预报方法方面的研究及业务实践进展,为各地结合自身流域特点,开展面雨量预报业务及研究提供参考。 高琦 徐明 李武阶 彭涛关键词:面雨量 梅雨期武汉两类暴雨“配料”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7 2008年 选取1998—2005年6—7月武汉市的17次暴雨过程,根据暴雨发生的机理,将武汉暴雨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由对流有效位能释放产生的浮力抬升引发的暴雨以及由大尺度动力强迫抬升引发的暴雨。分析表明:梅雨期武汉市65%的暴雨过程是由浮力抬升引起的;对流有效位能、K指数、可降水量、中高层平均相对湿度等物理量对武汉市梅雨期暴雨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通过两类暴雨发生前配料特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两类暴雨的温湿度条件、大气层结状况以及不稳定能量积聚等方面存在的异同点。 李武阶 李俊 石燕 冯光柳关键词:暴雨 配料 水汽 对流有效位能 2007年7月18日济南大暴雨的β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52 2010年 利用1°×1°的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小时的观测资料和红外云图,对2007年7月18日的济南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α中尺度分析,揭示了地面β中尺度气旋新生发展的一种物理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尺度的积云并合过程对此次强降水形成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已经发展成热的MαCS的左后侧出现的下沉冷出流在低层向西南方向扩散,与午后不断加强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增强了地面的斜压性,从而使地面辐合线上的气旋性扰动加强,并迅速新生发展出β中尺度气旋。在此次强降水过程中共经历了从γ中尺度对流单体到β中尺度对流云团,再到α中尺度对流云团,最后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系统的4个多尺度积云并合过程,而地面β可尺度气旋在每一个阶段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织者,同时也是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成者,α中尺度对流云团往往都由一个以上的β中尺度气旋组织而成,当β中尺度气旋出现遭遇、合并之时,对流云团和降水得以强烈发展。在济南强降水发生前的1个多小时内,其西南方边界层内不断出现β中尺度超低空西南急流,它促使这一区域内不断产生回波单体并在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迅速发展成强回波带,当济南北面的强回波南移与这一强回波带并合后快速发展产生强降水。 廖移山 李俊 王晓芳 崔春光 李武阶关键词:积云并合 2008—2011年湖北暖干类暴雨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选取2008—2011年湖北省7个暖干类暴雨个例,利用GFS的0.5°×0.5°再分析资料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湖北暖干类暴雨过程中,正涡度平流不是大范围出现,而是以正涡度平流核的形式出现并随着风场流转,使暴雨区各层涡度平流的配置快速发生变化,易引起上升运动的突然加强;暖平流从中高层扩展至整层,强暖平流中心出现在临近暴雨发生时的边界层,热力强迫导致低层强辐合,950 h Pa上下强暖平流中心与暴雨点位置较一致,对暖干类暴雨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中层干空气和低层暖湿空气的侵入是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增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均与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发展有关。 谌伟 李武阶 邓红 龙利民 牛奔 董良鹏 陈璇关键词:暖平流 风廓线雷达资料与探空资料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64 2011年 对咸宁市黑山观测站风廓线雷达资料与加密探空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定义两者风向偏差在20°以内或风速偏差在3 m/s范围的样本为有效样本,分别用Ev和Ed表示风速有效样本比率(风速有效样本数/总样本数)和风向有效样本比率(风向有效样本数/总样本数)。结果发现:(1)比较时段内(比较开始半小时内)无降水产生时,Ev大于Ed,而有降水产生时结果恰好相反。降雨量对Ev和Ed无明显影响。两种情况下,Ev和Ed均不能同时达到最大值。(2)风廓线雷达资料的样本数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少。1 km以下,Ed和Ev均较差;1 km以上,无论降水与否,Ed和Ev值在部分高度区间均能达较大值,而在其它高度区间,两者受降水和其它因素影响,变化有所差异。(3)比较时段内,Ed值在低层较差。4 km高度以下,Ed基本都随着风速增大而增大。而4 km高度以上,风速大于12 m/s时,Ed值相对较大;而风速小于12 m/s时,Ed值相对较小。 万蓉 周志敏 崔春光 李武阶 徐桂荣 贺文煌 王芬芬 王丹关键词:风廓线雷达 探空资料 长江中游一次中β低涡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3 2007年 利用AREM中尺度暴雨数值模式对2002年7月22-23日发生在长江中游的一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模式对此次强暴雨过程的雨带分布及雨团活动的模拟是比较成功的。通过对强暴雨过程中β尺度低压和气旋发展的数值模拟,认为西南低空急流的发展变化是造成这次过程的重要原因,急流中心轴线向北、向上的推进加强了其北侧的风速梯度和切变,从而使涡度场发生剧烈变化,强正涡度柱的发展和维持最终导致了中β尺度低压和气旋自下而上的发展,并沿着切变线东移。雨团的移动路径更接近中β尺度低压的移动路径。 廖移山 闵爱荣 李武阶关键词:长江中游 强暴雨 低空急流 数值模拟 河南特强暴雨中β尺度对流系统三维结构的数值模拟 采用中科院大气所宇如聪等人研制开发的η坐标有限区域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模式AREM,对2004年7月16日7日发生在河南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凝结潜热促使对流层中层大气在中β尺度水平范围的气柱内得... 廖移山 张兵 李俊 李武阶 宇如聪关键词: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