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
作品数: 138被引量:1958H指数:31
  • 所属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福锁
作品数:1,212被引量:25,546H指数:8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 小麦 土壤 冬小麦 氮肥
孙建好
作品数:98被引量:1,276H指数:22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间作 小麦 玉米间作 施氮
张丽慧
作品数:21被引量:155H指数:7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带田 玉米带田 施肥 玉米
金绍龄
作品数:41被引量:20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麦 施肥 氮肥 带田 玉米
包兴国
作品数:154被引量:1,425H指数:20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绿肥 河西绿洲灌区 灌漠土 小麦 土壤肥力
小麦/大豆间作中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被引量:104
1999年
春小麦/春大豆间作是西北一熟制灌区广泛采用的高产种植形式.本文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根系分隔试验研究了这种种植形式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小麦/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为1.23~1.26.小麦为优势种,竞争力强于大豆,具有明显的间作边行优势.小麦边行优势的1/3贡献来自于地下部.小麦收获后,大豆生长具有恢复作用,认为这种恢复作用是间作优势的机制之一.间作相对于单作两种作物的收获指数均有显著提高.收获指数的种间促进作用是间作优势的另一机制.
李隆杨思存孙建好李晓林张福锁
关键词:小麦大豆间作种间竞争
间作作物种间促进与竞争使用研究
该研究以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等间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田间小区试验、根系分隔微区试验和盆载试验研究,从间作作物种间的促进与竞争,特别是氮磷钾等养分吸收的促进与竞争作用的角度,系统地阐明了间作产量优势产...
李隆
关键词:间作养分边行优势根系分布
施磷对玉米与蚕豆间作体系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不同的施磷量来检验玉米与蚕豆间作体系中蚕豆和玉米对氮、磷、钾吸收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磷不仅增加了间作蚕豆和玉米地上部磷吸收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单、作间的磷吸收差异。但是,无论是单作还是间作,吸磷量并没有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可以看出:施磷量对单间作蚕豆和玉米氮、磷、钾的吸收量没有很大的影响;玉米间作蚕豆与根瘤菌高效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较低肥力水平下,具有明显的资源利用优势。
王平梅沛沛李隆张万政王晓凤桂林国
关键词:施磷量玉米蚕豆间作体系养分吸收
肥料试验中应用的单形格子设计及其统计分析被引量:36
1992年
本文阐述了单形格子设计在作物施肥时期、轮作周期中不同作物肥料分配等内容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并给出了模型的图解和频数分析两种计算机分析方法,
李隆
关键词:肥料试验施肥
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中氮营养研究进展被引量:48
2003年
在间作系统中 ,豆科 / /禾本科间作是传统农业中应用最为成功的一个组合 ,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小型农业生产者利用它生产了大量的谷物和植物蛋白 ;温带地区用它生产牧草发展畜牧养殖。豆科固氮维持了这类系统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养分 ,因此无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友好方面 ,这种组合无疑是一个可持续的生产系统。近年来 ,在不合理施用氮肥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过度依赖石化能源所产生的能源危机双重压力下 ,国际上对豆科在间作农业和混作牧草中的固氮作用研究十分重视。本文对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同时分析豆科 / /禾本科间作系统中生物固氮的作用及其转移途径和机制。通过对间作中养分相互促进的分析 ,拓展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肖焱波李隆张福锁
关键词: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传统农业可持续农业
根际微生态系统理论在我国农业高产高效中的作用——间套种作物种间的根际微生态效应的发现及应用前景被引量:12
1999年
近年来我们通过田间、盆栽、根箱试验对间作套种种间根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对根际微生态理论在间套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根际效应对间作作物产量优势具有重要贡献,边行增产的84.4%(小麦-玉米)和53.6%(小麦-大豆)中,根际交换作用的贡献分别为37.8和23.2个百分点.
李隆左元梅刘永秀李晓林张福锁
关键词:根际微生态系统套作根际效应
一种用于研究植物种内或种间相互作用的装置及体系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研究植物种内或种间相互作用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以下部分:顶部开口的柱状种植区,营养区,营养液区和避光包裹层;其中,种植区位于装置的上部,营养区位于装置的中部,营养液区位于装置的下部,三个部分紧密连接;避...
李隆章芳芳刘屹湘
植物根际效应在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增加生产力关系中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然而,关于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是抽样效应(Sampling effect)、互补...
李隆李小希肖智华David Tilman
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小麦玉米间作产量、氮吸收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被引量:38
2004年
对连续14年施用不同肥料后,春小麦 春玉米间作下,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作物产量及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农家肥120t hm2(M)、绿肥45t hm2(G)、秸杆10 5t hm2(S)、N375kg hm2(N)、农家肥60t hm2+N187 5kg hm2[1 2(M+N)]、绿肥22 5t hm2+N187 5kg hm2[1 2(G+N)]、秸杆5 25t hm2+N187 5kg hm2[1 2(S+N)]和CK等8个处理中,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以N处理最高,地上部N浓度和吸N量以N、1 2(M+N)和1 2(G+N)处理较高,但3处理间无明显差别。间作小麦子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以M、G、1 2(M+N)和1 2(G+N)等处理较高,间作玉米子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以1 2(G+N)、N、G和1 2(M+N)等处理较高。氮肥利用率以1 2(S+N)处理最高,1 2(M+N)和1 2(G+N)低于1 2(S+N)、S和N处理,但高于M、G处理。说明氮肥与农家肥或绿肥配合施用,既能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氮素吸收利用,又可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
叶优良包兴国宋建兰孙建好李隆张福锁李庆江周丽莉
关键词:间作氮素土壤硝态氮累积施肥
玉米-花生混作系统中的氮铁营养效应被引量:15
2006年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和种间相互作用对花生铁营养、根瘤固氮能力以及系统氮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种植密度下,施氮水平和种植方式对下针期单株花生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花生混作不仅均显著改善了花生铁营养,而且玉米对氮素的大量吸收显著降低了混作花生根际土壤硝态氮的质量分数,从而使得花生根瘤数增加,根瘤固氮酶活性增强。混作花生铁营养受混作玉米氮营养及作物发育状况的影响较大,并且下针期花生固氮酶活性受施氮抑制及花生铁营养改善的促进。这说明,根际土壤硝态氮的质量分数的降低和花生铁营养的改善是石灰性土壤上花生固氮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而花生生物固氮作用的增强是该混作系统体现氮营养优势的主要原因。
房增国左元梅赵秀芬李隆张福锁
关键词:花生混作铁营养氮营养固氮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