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
作品数: 56被引量:258H指数:9
  • 所属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所在地区: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相关作者

耿晓星
作品数:54被引量:185H指数:8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研究主题:宫颈癌 NDRG1基因 NDRG1 宫颈上皮内瘤变 新辅助化疗
唐丽萍
作品数:40被引量:185H指数:8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宫颈癌 HELA细胞 放射增敏作用 凋亡 预后
陈曦海
作品数:29被引量:126H指数:6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胃癌 凋亡 胃肿瘤 多西他赛 卵巢肿瘤
隋丽华
作品数:105被引量:296H指数:9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卵巢肿瘤 宫颈癌 卵巢癌 内皮抑素 免疫组织化学
王晶
作品数:632被引量:2,476H指数:20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卵巢癌 宫颈癌 朝鲜淫羊藿 卵巢肿瘤 化学成分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态及职业选择态度的调查被引量:2
2020年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行设计的择业态度调查表,对70名医学研究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对既往职业选择的态度进行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焦虑心理(P<0.005),男生有人际关系障碍(P=0.021),女生有抑郁(P=0.022)及恐惧心理(P=0.026)表现;疫情前后,医学研究生对既往职业选择的态度发生变化(P=0.000)。在重大疫情面前,医学研究生存在心理健康隐患,但他们对既往的职业选择更加坚定。因此,导师在此阶段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爱岗敬业教育。
马荣陈曦海孙理宁新孟凡玲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
高龄妇女宫颈疾病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高龄妇女子宫颈疾病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类型,尤其是在宫颈癌前期病变及宫颈癌中的特点。[方法]应用PCR法检测267例高龄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及正常妇女HPV感染率并分型,比较各型HPV在宫颈疾病中的感染情况。[结果]高龄妇女CIN和宫颈癌患者HPV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6.15%,89.83%,3.45%),但低于常龄者;高龄宫颈癌和CIN患者HPV感染以16、18型为主,CIN者感染率分别为33%和8%,浸润癌分别为45%和15%,31,33,52,58型也呈较高值。[结论]①高龄妇女HPV感染率低于常龄者,多种类型的HPV感染并不呈持续状态。②高龄宫颈癌患者的非HPV感染因素较育龄妇女比例增高。③高龄妇女HPV感染类型呈现明显的多样性,可能与不同类型HPV生存特性相关。
耿晓星马荣高庆玉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高龄妇女宫颈疾病
不同给药途径的新辅助化疗在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中不同给药方式在晚期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取132例初治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临床分期为Ⅲc一Ⅳ期。随机平均分为4组(A组:单纯紫杉醇静脉化疗B组:单纯卡铂腹腔灌注C组:紫杉醇静脉联合卡铂腹腔D组:直接手术)。A、B、C三组给予1个疗程新辅助化疗后评估其疗效,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D组直接手术治疗,比较各组治疗情况。结果:4组的满意肿瘤减灭率分别为78.8%、75.7%、87.9%、63.6%;化疗A、B与C组间、化疗各组与D组间在减灭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上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各组不良反应可耐受,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骨髓抑制及神经毒性以C组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1新辅助化疗可降低手术风险,有效提高满意的减灭术的成功率,改善生存质量。2静脉联合腹腔灌注较单途径用药的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略高但可耐受。
张恒王宇平谷杨孟媛媛夏冰沁马荣
关键词:晚期卵巢癌新辅助化疗肿瘤细胞减灭术副反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临床病理学教学转变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4
2020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线上教育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应运兴起。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线上教育全面普及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今后,如何将现有的线上教育成果巩固保持并与线下教育紧密融合是当前的临床医学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在疫情不同阶段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为例,旨在为复工复学状态下线上教育与线下教学合理衔接模式的探索提供思路。
孟宏学郭宸旭马荣
关键词:病理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复发卵巢癌40例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复发卵巢癌的效果。方法:将82例复发卵巢癌病人分成2组,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试验组每个疗程给予伊立替康200mg,在化学治疗(化疗)的d1,8静脉滴注(静滴);顺铂100mg,d1~5静滴;对照组氟尿嘧啶1500mg和顺铂100mg,按常规剂量给予。观察2组卵巢癌上皮抗原(CA125)值、病灶缩小情况、生存率、不同病理类型对其敏感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试验组CA125下降率22%,病灶缩小率28%,1年生存率70%,对照组分别为10%,7%,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透明细胞癌较浆液性癌对伊立替康更敏感。试验组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腹泻、呕吐、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肠梗阻。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顺铂可成为一种有效的、优于对照组的治疗复发卵巢癌的药物。
苑树俐马荣陈曦海
关键词:卵巢肿瘤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伊立替康
宫颈鳞状细胞癌中ADAM1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正常宫颈上皮、宫颈鳞状细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组织中ADAM1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ADAM17在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切片中无明显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组织中少部分表达,呈浅黄色,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癌细胞大量表达,ADAM17表达呈棕褐色,数量较多且浓染。不同临床分期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ADAM17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临床分期的上升,ADAM17的表达逐渐升高;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ADAM17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AM17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且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通过检测ADAM17蛋白的表达可能有助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预测。
刘爽马荣贺云龙刘禹池孙丽美
关键词:宫颈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蛋白印迹
KAI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KAI1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92例宫颈鳞癌组织中KAI1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AI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宫颈正常上皮组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1,P〈0.01;χ^2=22.38,P〈0.01),且有淋巴结转移的癌变组织其表达情况明显低于未转移的宫颈癌组织,差异显著(χ^2=11.15,P〈0.01),KAI1在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但随着病理分期的增加阳性表达率逐渐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χ^2=7.16,P〈0.05)。RT—PCR及Western blot同样证实:KAI1在宫颈癌组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宫颈正常上皮组(F=6.6,P〈0.01;F=9.73,P〈0.01)。结论宫颈癌中KAI1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恶变程度有关。
耿晓星马敬全马荣王晶
关键词:KAI1基因宫颈鳞癌WESTERNBLOT
宫颈癌中树突细胞浸润对临床预后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宫颈癌原发灶和盆腔非转移淋巴结中树突细胞(DC)浸润对临床预后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显微测微尺检测8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及相应119枚盆腔淋巴结中树突细胞的浸润密度。结果宫颈癌原发灶中DC浸润密度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P<0.05),与肿瘤组织淋巴管/血管浸润无关(P>0.05),宫颈癌原发灶和盆腔非转移淋巴结中DC浸润密度与临床预后相关。结论DC浸润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检测DC的浸润密度可作为判定宫颈癌临床预后的指标之一。
唐丽萍娄阁隋丽华王晶马荣
关键词:树突细胞宫颈癌免疫组化预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带给医学教育的思考被引量:3
2020年
2019年底,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爆发,并迅速以武汉为中心,向全世界各地蔓延。截止2020年2月13日,我国累计报告新冠肺炎临床确诊病例59888例,死亡1368例。在四个月的时间里,这场战役从打响到目前逐渐稳定的过程中,全世界也在不断研发与探索有效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我国各地医务人员也纷纷勇往直前加入驰援的队伍,白衣天使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殊死搏斗。我们相信,我们最终一定会打赢新冠肺炎这场防疫战。如今阴霾逐渐散去,为我们医护人员和医学教育留下许多思考。在这场疫情中,临床医务人员防护意识和能力不足暴露了我国医学教育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中的缺陷。因此我们更应补苴罅漏,加强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养,加强德医双修素质能力培养,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素质培养。
孟凡玲马荣陈曦海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人文精神
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恶性肿瘤精准医学研究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17年
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医学前沿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疾病的精准分类及诊断,制定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的新型医学概念和医疗模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导致人类基因组变化的最根本原因。SNP研究是人类基因组计划应用的重要步骤,用于高危群体的发现、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药物的设计和测试以及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等。本文就SNP在恶性肿瘤精准医学中的意义作简要综述。
李婉马荣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