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西彬
所属机构: 北京市海淀医院 所在地区: 北京市 研究方向: 医药卫生 发文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相关作者
王玉柱 作品数:182 被引量:1,305 H指数:19 供职机构:北京市海淀医院 研究主题: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血管通路 自体动静脉内瘘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杨涛 作品数:70 被引量:346 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市海淀医院 研究主题: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患者 中心静脉导管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任树风 作品数:25 被引量:79 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市海淀医院 研究主题:血液透析 肾透析 自体动静脉内瘘 皮下隧道 红细胞压积 崔锐 作品数:24 被引量:123 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市海淀医院 研究主题: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肾透析 中心静脉 导管插入术 张丽红 作品数:75 被引量:421 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市海淀医院 研究主题: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自体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患者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与氧化应激状态调查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评分及氧化应激指标血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并研究抑郁评分与MDA、SOD、GSH-PX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分为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组及健康对照组,两组分别为48例和45例。对两组分别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采血检测MDA、SOD、GSH-PX。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抑郁评分、血MDA、SOD、GSH-PX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维持性血液透析组抑郁评分与血MDA水平成正相关,与SOD、GSH-PX水平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4 9,-0.887 1,-0.818 4(P均=0.000 1),健康对照组上述指标未见相关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DA是抑郁的危险因素(P=0.002),SOD、GSH-PX是保护因素(P分别为0.017、0.042)。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血MDA水平成正相关,与血SOD、GSH-PX水平成负相关,MDA是抑郁的危险因素,SOD、GSH-PX是保护因素。可望通过改善氧化应激状态缓解其抑郁状态。 唐冠英 楚修林 侯西彬 李建峰 田津生 唐冠军 王红宇 刘新静关键词:抑郁 血液透析 氧化应激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DSA引导下左侧颈内静脉置管皮下隧道长度判定方法初探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引导下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判定皮下隧道长度的方法方法 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2例为实验组,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留置导管鞘,DSA引导下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使导管头端位于右心房中上部,在体外标记造影导管出导管鞘位置,撤出造影导管,测量导管进入体内的长度。根据这个长度确定带CUFF透析导管皮下隧道长度。22例为对照组,粗略根据体表骨性标记物确定带CUFF透析导管皮下隧道长度。结果实验组22例患者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后导管尖端均位于右心房中部或者中上部,皮下隧道无过长或过短情况发生。对照组导管尖端14例位于心房中部或者中上部、7例位于心房下部,1例位于上腔静脉近心房处。所有患者术后当日或者次日透析,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术后6个月内,44例患者当中3例导管尖端明显上移,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39例导管尖端轻度上移,2例无明显上移,对照组1例CUFF脱出更换导管。结论 DSA引导下预先置入血管内造影导管测量的方法可以较准确地确定左侧颈内静脉置管皮下隧道长度,左侧颈内静脉带CUFF导管置入术后多有管尖轻度上移现象。 侯西彬 杨涛 詹申 任树风 王玉柱关键词:DSA 皮下隧道 1598例经颈内静脉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分析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入路的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9年行颈内静脉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的病例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包括置管位置,是否用X线,置管失败原因,介入干预情况,干预失败原因等。研究主要终点是置管成功率和失败原因。结果1598例患者纳入分析,平均年龄(63.27±11.86)岁,男性659例(41.2%),X线使用率34.7%。总的置管成功率为95.4%(1525/1598),用X线和未用X线的置管成功率为97.8%比94.2%(χ^(2)=11.292,P=0.001)。总体患者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比经左颈内静脉置管的成功率高(96.6%比90.1%,χ^(2)=22,375,P<0.001);未用X线时,经右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高于经左颈内静脉(χ^(2)=56,871,P<0.001);应用X线后,经右颈内静脉和经左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无明显差异(χ^(2)=1.424,P=0.233)。置管失败原因有导管尖端异位(包括导管尖端血管内异位和血管外异位)、非X线下导丝置入受阻、介入开通中心静脉失败。导管尖端异位病例均未用X线,占未用X线人群的3.3%(34/1043);未用X线,导丝置入受阻置管失败27例;介入干预病例237例,成功置管225例,未开通中心静脉置管失败1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左颈内静脉置管(OR=1.700,95%CI:3.203~9.362,P<0.001)和未用X线置管(OR=1.653,95%CI:2.650~10.28,P<0.001)是颈内静脉置管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X线的应用可以增加经颈内静脉置入带隧道中心静脉导管的成功率,经左颈内静脉置管与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相比,应用X线获益更明显。 崔锐 郑欣 杨涛 侯西彬 王玉柱 詹申关键词:颈内静脉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功能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287例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颈内静脉置管,术后摄胸片。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分为功能良好组和导管功能不良组。考察相应参数对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结果两组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60.2±21.3)mL/min、(236.1±36.0)mL/min(P<0.001);两组间身高分别为(161.9±7.7)cm、(158.9±5.4)cm(P=0.006)。左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导管末端在心房与在上腔静脉者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231)。Logistic回归提示血红蛋白(OR=1.028,P=0.004)、白蛋白(OR=0.918,P=0.011)、身高(OR=0.926,P=0.002)及插管左右侧颈内静脉(OR=3.696,P<0.001)为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功能不良早期影响因素包括患者身高、血红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水平,置管时左右颈内静脉位置的选择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杨涛 张丽红 詹申 李大胜 侯西彬 王玉柱关键词:血液透析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透患者残余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 flux hemodialysisHFHD)与低通量血液透析(10w nux hemodialLlysis LFHD)对维持性血透患者残余肾功能(residual renal fu... 侯西彬关键词:血液透析 残余肾功能 高通量血液透析 低通量血液透析 文献传递 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 观察高通量透析(HFHD)及普通透析(CHD)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抑郁程度及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72例MHD患者随机分为HFHD组及CHD组,每组 各36例。入组前及治疗6个月后均于透析后达干体重时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抑郁评分,并采血 检测白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 患者抑郁评分及IL-6、Hcy、MDA、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个月后,HFHD组抑郁评 分及血IL-6、Hcy、MDA水平较入组前明显下降(P < 0.05),SO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 < 0.05),CHD 组各项指标较入组前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比较,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 MHD患者抑郁评分与IL-6、Hcy、MDA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7,0.463,0.769),与SOD水平呈负相 关(r=-0.571)。结论 HFHD较CHD能更有效地清除血IL-6、Hcy、MDA、水平,并升高SOD水平,进而使 患者的抑郁状态缓解。 唐冠英 王红宇 楚修林 刘新静 唐冠军 侯西彬 田津生 李建峰关键词:抑郁 高通量透析 炎性因子 氧化应激 导管意外脱出后穿刺皮下隧道纤维鞘置入隧道式透析导管1例 2021年 动静脉内瘘是公认的最佳透析通路,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透析患者会长期以隧道式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做为维持性透析通路,TCC长期留置会导致穿刺入路的外周静脉及中心静脉狭窄甚至闭塞。临床中透析导管意外脱出并不少见,由于之前反复长期置管导致可用静脉资源耗竭,给再次置管带来极大的困难。 侯西彬 杨涛 王玉柱关键词:透析导管 维持性透析 皮下隧道 透析通路 隧道式 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人工血管内瘘闭塞 被引量:2 2018年 近两年我科尝试采用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的方法处理人工血管内瘘闭塞,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龄(57.7±12.8)岁,所有患者均为前臂“U”形袢式人工血管内瘘。人工血管内瘘闭塞48h以内,自体静脉血栓长度小于10cm。 侯西彬 杨涛 焦志欣 詹申 任树风 王玉柱关键词:人工血管 内瘘闭塞 腔内治疗 超声引导 血管内瘘 静脉血栓 动静脉内瘘和起搏器同侧所致肿胀手综合征及腔内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起搏器位于患者手臂同侧时是否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以及腔内治疗效果。方法试验组:起搏器同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对照组:起搏器对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观察内容:(1)内瘘侧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有无透析导管置入史;(2)存在起搏器导线的情况下AVF术后或者存在AVF的情况下同侧安装起搏器术后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时间;(3)中心静脉狭窄或者闭塞部位;(4)腔内治疗方法;(5)腔内治疗后复发时间;(6)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有无影响。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17.0(2.6,30.0)个月后开始出现肢体肿胀;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3.5年后内瘘闭塞,闭塞前内瘘侧肢体仅有轻度肿胀,无需干预;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4.5年内瘘侧肢体无肿胀。治疗上,2例患者对侧上肢重新建立内瘘,新的内瘘成熟后关闭患侧内瘘。6例患者行单纯PTA治疗,共10例次,单纯PTA术后至肿胀复发时间为(6.0±4.9)个月,所有患者均未置入支架。PTA术后起搏器功能无异常。对照组:截止到观察终点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结论动静脉内瘘和起搏器位于同侧时相对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病变单纯PTA效果相对较差,不建议放置支架。短期观察球囊扩张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无明显影响。 侯西彬 詹申 杨涛 余阳 温静 王玉柱关键词:动静脉内瘘 中心静脉狭窄 超声引导下静脉属支结扎治疗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的疗效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静脉属支结扎法(UGLVB)在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的血液透析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01~2022-09-30在北京市海淀医院肾脏内科行静脉属支结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方案、术后并发症等。将患者分为传统切开结扎术式组(切开结扎组)和UGLVB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内瘘通畅情况、治疗费用等情况。结果:入选共44例患者,UGLVB组19例、传统切开结扎术式组25例。静脉属支结扎最常见的原因是主干流量不足(84.09%),结扎的静脉属支最多见的是头静脉背侧属支(54.55%)。两组在年龄、性别、基础肾脏病、共患疾病、透析龄、内瘘龄、内瘘启用时间、静脉属支结扎原因和部位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均获成功,UGLVB组伤口愈合时间低于切开结扎组(2.42±0.51 d vs 12.72±1.49 d,t=-32.256,P=0.000)。并发症方面,切开结扎组有1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UGLVB组2例、切开结扎组1例出现伤口局部少量渗血,切开结扎组有1例出现神经损伤。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感染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UGLVB与传统切开结扎术式在静脉属支结扎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在减少手术创伤和伤口愈合方面优于传统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临床操作方法。 詹申 温静 张丽红 崔锐 侯西彬 郭姗姗 王玉柱关键词:动静脉内瘘 结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