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浩
作品数: 26被引量:164H指数:6
  • 所属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海军总医院创新培育基金

相关作者

刘永勤
作品数:106被引量:404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丙泊酚 全身麻醉 全麻 麻醉 医院船
陈惠荣
作品数:35被引量:19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 全麻 上腹部手术 开胸手术 氯胺酮
李军
作品数:212被引量:936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非小细胞肺癌 医院船 手术 维库溴铵 罗库溴铵
赵海涛
作品数:30被引量:21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血流动力学 右美托咪啶 硬膜外阻滞 喉罩 医院船
陈宇
作品数:115被引量:394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心肌梗死 脐带 急性心肌梗死 骨髓单个核细胞 细胞移植
氟比洛芬酯对颈椎术后麻醉苏醒期安全性观察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颈椎术后麻醉苏醒期的安全性。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颈椎手术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比较两组患者术毕拔管前后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及清醒时间、躁动评分等。结果:两组拔管时心率及血压变化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后清醒时间虽差异不显著,但对照组发生中度以上躁动12例,观察组仅2例。结论:氟比洛芬酯对颈椎术后麻醉苏醒期的安全性较好。
刘永勤杨亚红陈惠荣夏秉成陈宇吕浩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颈椎手术麻醉苏醒期
喉罩与气管内插管用于全麻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的比较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比较喉罩与气管内插管用于全麻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38例ASAⅢ~Ⅳ级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实施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中央气道肺癌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喉罩组和气管内插管组。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1)、插入后即刻(T2)、插入后5min(T3)、经喉罩/气管导管置入支气管镜即刻(T4)、冷冻治疗开始即刻(T5)、拔管前(T6)、拔管后即刻(T7)、拔管后5min(T8)、拔管后15min(T9)各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气管内插管组T2时SBP(151±26)、DBP(82±20)及HR(94±13)均高于喉罩组(P<0.05),T7时HR(97±21)高于喉罩组(P<0.05);两组间在T4、T5时SBP、DB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喉罩通气用于支气管镜下冷冻治疗优于气管内插管,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术后恢复平稳。
李亮赵海涛吕浩许笑彬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喉罩气管内插管
硬膜外自控镇痛对下肢骨肿瘤患者术后下肢微循环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研究硬膜外自控镇痛对下肢骨肿瘤患者术后下肢微循环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下肢骨肿瘤行择期手术患者108例,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纳入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采用同样的麻醉方法,术后镇痛观察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且于术后4 h、24 h、48 h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麻醉前30 min、切皮后2 h、术后4 h、24 h、48 h免疫功能指标(CD4^+、CD8^+、计算CD4^+/CD8^+比值)以及术前、术后48 h踝肱指数(ABI)、足背动脉血流量;术后首次排便、排气时间。结果术后4 h、48 h,观察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观察组ABI、足背动脉血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30 min、切皮后2 h,观察组CD4^+、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 h、24 h、48 h,CD4^+、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能减轻下肢骨肿瘤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下肢微循环异常风险、减轻细胞免疫抑制,有助于保证患者平稳渡过手术危险期、促进其早日康复。且凭借其可控性及灵活性强等优势,值得推广。
萧国凤吕浩
关键词:下肢骨肿瘤硬膜外自控镇痛T淋巴细胞
压力记录分析法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脑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压力记录分析法(pressure recording analytical method,PRAM)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脑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择期行脑肿瘤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以PRAM技术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指导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组,G组),对照组以传统静态参数指导输液治疗(C组),每组20例。记录手术期间液体总入量、晶体液入量、胶体液入量、库血输入量、尿量、出血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记录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手术前(T_1)、手术切皮时(T_2)、肿瘤切除后(T_3)、关颅完毕(T_4)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G组液体总入量、胶体液入量和尿量明显增加(P<0.05)。T_2-T_4时G组MAP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PRAM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有效优化脑肿瘤切除患者术中的容量状况,维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刘晓梅董兰陈宇吕浩
关键词: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脑肿瘤切除术
两种局麻药在医院船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两种局麻药在医院船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均采用L3-4间隙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观察组麻醉药物为罗哌卡因,对照组为丁哌卡因,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麻醉最高阻滞平面、镇痛效果和肌松程度方面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觉及运动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给药后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幅度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医院船平台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安全有效。
李鹏李军李亮吕浩刘永勤
关键词:医院船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
每搏量变异度及脉搏压变异度对全麻下老年人预测液体反应的价值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每搏量变异度、脉搏压变异度在老年人全麻手术中预测液体的准确性及阈值变化。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治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全麻后连续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指数SVI、每搏量变异度、脉搏压变异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开始前进行容量负荷试验,记录输液前后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数值,然后以输液前后每搏量指数的差(ΔSVI)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有反应组(R组,ΔSVI≥10%)和无反应组(NR组,ΔSVI<10%),绘制每搏量变异度和脉搏压变异度判断扩容效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性(ROC)曲线,确定老年人全麻手术中每搏量变异度和脉搏压变异度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诊断阈值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每搏量变异度和脉搏压变异度判断扩容有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2和0.873,每搏量变异度的诊断阈值为13.5%,脉搏压变异度的诊断阈值为14.0%,两者的相关性为r=0.762(P<0.01)。结论每搏量变异度和脉搏压变异度在老年人全麻手术中均能准确预测液体的准确性及阈值变化。两者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相似且呈正相关,但两者的诊断阈值较标准值均有所升高。
陈宇吕浩李军
关键词:每搏量变异度老年患者容量管理
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安全性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鼻内窥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和瑞芬太尼组(Ⅱ组),每组30例。术中分别采用硝酸甘油和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观察2组患者降压前后及停止降压后的动脉血压(MAP)、心率(HR)变化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情况。结果2组降压开始后5 min内血压均降至目标水平。瑞芬太尼组停止降压后血压恢复到降压前水平的时间更短,降压的同时心率减慢,术中出血量少。结论在鼻内窥镜手术中使用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更为安全、平稳、有效。
刘晓梅谭晓骏杨亚红夏秉成吕浩
关键词:瑞芬太尼鼻内窥镜控制性降压
预注射帕瑞昔布钠对小儿腺样体刮除术全麻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小儿腺样体刮除术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由于术前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同时手术与麻醉共用同一气道,因此麻醉的实施存在一定难度。帕瑞昔布钠围术期镇痛的应用已被国内外的研究充分肯定。但用于小儿围术期镇痛的研究国内外报道不多。为提高小儿腺样体刮除术的全麻质量,本研究通过静脉预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以探索其对全麻效果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吕浩李军陈惠荣刘永勤谢林波蔡勤芳李亮
关键词:帕瑞昔布小儿全麻预注射同时手术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癫痫患者立体定向术中的应用
2011年
脑立体定向手术创伤小,定位精确,手术时间短,对麻醉要求极高,既要保证镇痛,患者不能发生体位变化,不能癫痫发作,还要保证患者呼吸循环稳定,因此镇痛药的选择尤为重要。氟比洛芬酯是以脂微球为载体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陈惠荣吕浩刘永勤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超前镇痛癫痫患者
地佐辛在开胸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的应用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地佐辛在开胸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9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开胸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舒芬太尼组和地佐辛组,各30例。各组患者均以依托咪酯+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诱导麻醉,术中以瑞芬太尼、异丙酚微量泵输注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5min,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ml,舒芬太尼组患者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地佐辛组患者静脉注射地佐辛。术毕常规采用新斯的明和阿托品拮抗肌松,待呼吸恢复良好,拔除气管导管后送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记录3组患者给药前(T0)、给药后5min(T1)、术毕时(T2)、拔管时(L)及拔管后5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患者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PACU驻留时间、拔管即刻及拔管后10、20、30min躁动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拔管后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T1~T4时点,舒芬太尼组和地佐辛组患者的MAP及HR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舒芬太尼组比较,地佐辛组患者PACU驻留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11)min比(73±12)、(68±12)min,P〈0.05];与舒芬太尼组相比,地佐辛组患者在拔管期各时点躁动评分明显降低[0min:(1.87±0.32)分比(2.21±0.13)分;10min:(1.03±0.18)分比(2.07±0.09)分;20min:(0.89±0.10)分比(1.56±0.10)分;30min:(0.32±0.13)分比(0.45±0.07)分],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min:(2.34±0.57)分比(3.04±0.15)分;10min:(2.13士0.48)分比(2.89±0.16)分;20min:(2.01±0.13�
蔡勤芳李军顾小飞杨亚红吕浩
关键词:地佐辛注射手术开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