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林
作品数: 99被引量:394H指数:10
  • 所属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 所在地区:广东省 深圳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相关作者

周伯平
作品数:419被引量:2,591H指数:19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结核 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
陈心春
作品数:252被引量:806H指数:14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肺结核 结核病人 结核病患者
陆普选
作品数:223被引量:876H指数:15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艾滋病 影像学表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X线计算机 肺炎
刘映霞
作品数:216被引量:1,224H指数:19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流感病毒A型 乙型肝炎病毒 甲型H1N1流感
徐六妹
作品数:177被引量:940H指数:15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艾滋病 艾滋病患者 TTV 聚合酶链反应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50例被引量:3
2003年
杨桂林胡毅文杨大国刘艳骆子义陆普选许诚何清周伯平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SARS分子生物学病因
艾滋病合并粟粒性肺结核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粟粒性肺结核的临床表现,观察抗痨及抗病毒治疗后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临床确诊的艾滋病合并粟粒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追踪观察其HAART及抗结核治疗的肺部病灶的动态变化及CD...
刘艳陆普选朱文科唐蔚刘水腾杨桂林
关键词:粟粒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司他夫定HAART依非韦伦淋巴细胞计数
文献传递
艾滋病混合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重叠感染患者肝功能进展的原因。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比较HIV/HCV重叠感染患者和单纯HCV感染患者两组的肝功能、感染时间及免疫功能在两组之间的异同。结果HIV/HC...
刘水腾童新灯聂广刘艳杨桂林周亚红赖伟珍胡毅文周伯平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病毒性肝炎T淋巴细胞亚群
文献传递
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论治浅析被引量:3
2012年
本文对中医消化疾病脾胃湿热症的病机、治疗及病例进行了分析,湿与热合,困阻脾胃是脾胃湿热症的病机,清利湿热,重在祛湿;理气化湿,气化湿亦化是脾胃湿热症的基本治疗原则。以及通过病案列举加以说明。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常见的实证,具有广泛的临床基础。通过本文的分析,让我们对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论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黄亮杨燕杨桂林吴其恺
关键词: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
34例SARS患者影像随访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SARS患者肺纤维化的转归情况并随访观察其胸部及髋关节影像学表现。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4例SARS患者进行的影像学检查随访观察1年,随访内容包括摄胸部X线正侧位、骨盆正位片及CT扫描检查。结果:34例SARS患者中18例在住院时期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其中15例重症SARS病例中12例住院时期肺部有纤维化改变。19例普通型SARS中,6例并发肺纤维化。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院时9例(27%)患者存在肺纤维化。随访1月,4例(12%)SARS患者两肺见纤维条索状影,粗细不均,但与前片比较均有吸收好转。随访3月,仅2例(6%)见两肺纤维条索影,其余2例病灶完全吸收。随访6月及12月,1例(3%)见纤维条索影,两肺纹理增重。1年随访中未观察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结论:肺纤维化是SARS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重症SARS患者较普通型患者更易发生肺纤维化,老年和重症SARS患者合并肺纤维化的程度较重,其肺纤维化吸收慢、时间长。未见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征象。
余卫业陆普选朱文科杨桂林蒋小玲周伯平
关键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影像学肺纤维化随访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重症手足口病相关基因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分析重症手足口病(SHFM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录组情况,筛选SHFMD相关基因,探讨其发生的可能免疫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8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和轻症手足口病(MHFMD)患儿各5例,以及5例健康体检儿童的外周血,均分离PBMC,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显著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DEGs进行验证。结果 SHFMD组相对健康对照组共117个DEGs,其中108个基因上调,9个基因下调;SHFMD组相对MHFMD组共26个DEGs,其中14个基因上调,12个基因下调;两组DEGs中共有8个相同基因,其中TNFRSF13C、IL-7R、THBS1和VEGFA下调,S100A8、S100A12、IL-8和IL-1β上调(P均<0.05)。结论 S100A8、S100A12、IL-8、IL-1β、TNFRSF13C、IL-7R、THBS1和VEGFA是SHFMD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SHFM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手足口病重症化的预测基因。
陈程刘映霞杨桂林邓永单灵波邹容容彭忠田
关键词:转录组测序重症手足口病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YMDD变异合并前C/C区启动子变异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拉米夫定诱导的 YMDD 变异和前 C 区1896位核苷酸以及 C区启动子1762和1764位核苷酸变异的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以上的1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前 C 区1896位以及 C 区启动子1762和1764位核苷酸变异发生率。结果 122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40例 YMDD 变异阳性患者,检出率为32.8%。发生 YMDD变异后,HBV DNA 反跳,ALT 和 AST 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YMDD 变异阳性患者前 C 区1896位和 C 区启动子1762和1764位核苷酸变异检出率显著高于无 YMDD 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YMDD 变异阳性伴前 C 区1896位以及 C 区启动子1762和1764位核苷酸变异患者与无前 C 区1896位以及 C 区启动于1762和1764位核苷酸变异的 YMDD 变异阳性患者比较,病情容易加重.易发展为重型肝炎或肝硬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诱导的 YMDD 变异患者容易发生前 C 区1896位/C 区启动子1762和1764位核菅酸变异,但与病情加重和预后无相关性。
许诚杨桂林徐六妹姚红艳乐晓华李美忠蒋小玲钟菊珍王敏王火生周伯平
关键词: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前C区变异
TLMV5′非编码区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2000年
目的 调查TTV阴性的非甲~庚型肝炎患者中TTV -likeminivirus(TLMV)感染情况 ,对TLMV5′非编码区 (5′NCR)部分基因进行分子克隆与序列分析。方法 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5 3例TTV阴性的非甲~庚肝炎患者血清TLMVDNA ,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分析。结果  5 3例病例中TLMVDNA阳性 37例 (6 9 8% ) ,对其中 8株TLMV基因克隆测序 ,并与Takahashi报道的TLMV序列 (GenBankAccessionNo ab 0 2 6 930、ab0 2 6 931)比较 ,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 6 4%~ 83%之间。结论 在TTV阴性的非甲~庚肝炎患者中存在TLMV感染。TLMV5′NCR基因变异性较大。
周伯平陈心春马为民洪龙徐六妹王火生杨桂林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分子克隆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45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观察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选择我院肝病科的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45例为治疗组,4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接受干细胞治疗+基础治疗,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脐带血分离的干细胞2×10^7个,由深圳市北科细胞工程研究所提供。观察患者移植后第0、4、8周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乏力、纳差、尿少、水肿症状在第1-2周即明显缓解,腹胀明显减轻,2-8周症状持续缓解。治疗组8周后肝功能合成指标(ALB、PTA)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干细胞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良好,无特殊不良副反应。结论,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内可以改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李卓家杨桂林李晓良吴其恺邓欣李炜王平周伯平
关键词:肝硬化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
结核分枝杆菌诱导的核转录因子C/EBPβ和PU.1通过等位基因-31C>T调控IL-1β基因启动子活性
2016年
目的:探讨IL-1β等位基因-31 C>T对结核分枝杆菌诱导的核转录因子C/EBPβ和PU.1与启动子结合活性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电泳实验( EMSA)证明C/EBPβ和PU.1可以结合在IL-1β启动子-31位置区域。然后,构建表达PU.1和C/EBPβ的真核载体,协同不同等位基因型IL-1β启动子荧光素载体共同转染至HeLa细胞,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验证PU.1和C/EBPβ是否成功表达,利用双荧光素酶系统分析在不同转染条件下IL-1β等位基因-31 C>T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最后,利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 siRNA)反向验证结核分枝杆菌诱导的C/EBPβ和PU.1对IL-1β基因的转录调控。所有统计分析使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完成。结果EMSA证实核转录因子C/EBPβ和PU.1均可以结合在IL-1β启动子-31位置区域;过表达C/EBPβ或者PU.1均可以增加IL-1β启动子活性,尤其以增强-31 T等位基因启动子活性最为明显( t=22.33和7.98,P<0.01),在共表达C/EBPβ和PU.1时两者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利用siRNA 单一或者同时沉默C/EBPβ和PU.1基因后,IL-1β启动子活性显著降低(q=5.79、6.23和11.66,P<0.01)。结论IL-1β等位基因-31 C>T通过影响结核分枝杆菌诱导的核转录因子C/EBPβ和PU.1与启动子的结合活性,进而调控IL-1β基因转录水平。
张国良邹容容王玲玲汪文斐张明霞杨桂林陈心春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等位基因核转录因子启动子结核分枝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