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正明
-

-

- 所属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所在地区:黑龙江省 大庆市
- 研究方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相关作者
- 刘学伟

- 作品数:177被引量:783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页岩油 物理模拟 存储介质 压裂液 岩心
- 王学武

- 作品数:102被引量:570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 研究主题:核磁共振 非线性渗流 低渗透油藏 特低渗透油藏 致密油藏
- 郭和坤

- 作品数:124被引量:1,068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核磁共振 可动流体 岩心 页岩 致密油藏
- 张亚蒲

- 作品数:48被引量:39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核磁共振 煤层气 煤层气藏 应力敏感性 非线性渗流
- 李海波

- 作品数:61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岩心 页岩 束缚水 岩心样品 喉道
- 超低渗透砂岩平板模型应力敏感性实验被引量:2
- 2013年
- 针对目前超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性测量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超低渗透露头砂岩平板模型,以地层水为实验流体,在三轴应力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平板模型的应力敏感性实验,并与小岩心的气测和水测应力敏感性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超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性特点。形成了一种新的储层应力敏感性测试方法,研究表明,实验流体的物理性质会影响应力敏感性的评价结果,常规气测应力敏感性的结果偏大。实验岩心的尺寸会影响应力敏感性的评价结果,在本次实验条件下,平板模型的应力敏感性比小岩心的应力敏感性弱;平板模型渗透率变化规律与小岩心水测结果相近,与小岩心气测结果差别较大;平板模型在低有效应力区间的应力敏感性与小岩心水测结果相似,但由于受力不均匀,导致在高有效应力区间的应力敏感性比小岩心水测结果弱。平板模型不同位置的应力敏感性表现不同,应力敏感性在主流线和采出井附近的影响较大,且在低有效应力区间的影响程度大于高有效应力区间。
- 杨正明冯骋刘学伟朱大伟滕起
- 关键词:三轴应力应力敏感性
- 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百分数参数及其应用被引量:70
- 2007年
- 针对特低渗透油藏特点,阐述了可动流体百分数参数的概念、测试原理及在特低渗透储层评价中的意义,分析了可动流体百分数与渗透率和驱油效率的关系,研究了特低渗透岩心在不同围压下可动流体百分数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特低渗透开发区块进行可动流体百分数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可动流体百分数是评价储层渗流能力及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物性参数,可用可动流体百分数预测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对于特低渗油藏,可动流体百分数是一个比孔隙度和渗透率更能表征储层渗透率的参数.不同的围压,其可动流体百分数和束缚水饱和度是不同的.并对不同特低渗透开发区块进行了可动流体百分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用可动流体百分数预测特低渗透储层开发效果与油田现场实际开发效果一致,也验证了可动流体百分数概念的可行性.
- 杨正明苗盛刘先贵黄冬梅祁晨琛
-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可动流体储层评价变形介质束缚水饱和度
- 煤层气藏核磁共振技术实验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本文利用低磁场核磁共振仪测试了四个区块不同渗透率煤样的核磁共振T2弛豫时间谱,给出了渗透率、孔隙度和可动流体百分数等测试参数,并分析了泥浆滤液对煤样的伤害程度。研究表明:核磁共振所测试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与实验室常规所测试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本一致,两者的相关性很好。测出的典型煤样的T2弛豫时间谱大都以双峰型为主,两谱峰间连续性差,前峰表征的流体处于束缚状态,主要反映煤层的微孔隙特征;后峰表征的流体处于可动状态,主要反映煤层的裂缝(割理)特征。
- 杨正明鲜保安姜汉桥郭和坤张亚蒲李海波
- 关键词:煤层气核磁共振渗透率
- 平板模型水驱油物理模拟相似理论研究被引量:12
- 2013年
- 为了给出明确的实验室物理模拟的可行性办法,采用一种与前人不同的推导方法——改进的检验分析法,对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物理模拟相似准则进行了推导,给出了在目前实验室条件下,以再现油田生产过程,预测剩余油分布为目的的平板模型。室内物理模拟实验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的模拟方案。模拟方案通过选取与实际油藏储层对应的露头岩心,可以实现模型与原型中两相渗流特征、毛管力特征和非线性渗流特征的相似,使得物理模拟实验能够最大程度上反映油藏中的流体渗流规律。对于压裂裂缝无法满足几何相似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等效模拟的物理模拟实现办法。按照推导得到的相似准则确定了模型参数与油藏参数进行转换的关系,所得结论为特低渗透油藏水驱油物理模拟提供了理论指导。
- 滕起杨正明刘学伟熊生春冯骋
- 关键词:特低渗透物理模拟水驱油压裂裂缝
- 三元复合驱中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被引量:7
- 2017年
- 研究三元复合驱中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对更好地应用其具有重要技术指导作用。设计了界面张力、吸附、乳化、润湿性等多组单一变量对比实验及微观模型、天然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碱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碱与原油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剂。快速地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碱迫使更多的外加表面活性剂进入油水界面,从而增加了界面层中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了协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作用。碱电离的阴离子与外加表面活性剂在储层基质表面竞争吸附,增加了基质表面负电荷,使其对外加表面活性剂静电斥力加大,降低了外加表面活性剂吸附量。生成的表面活性剂乳化油相,使碱具备了乳化作用。在流动剪切作用下,生成的表面活性剂不断渗入膜状残余油与基质之间,改变了油/基质间、水/基质间界面张力,破坏了油-水-基质之间的原平衡体系,使润湿性由憎水亲油变成亲水憎油。碱提高采收率幅度可达近5%,具备显著提高采收率效应。
- 魏云云罗莉涛刘先贵刘学伟刘卫东杨正明
- 关键词:三元复合驱润湿性采收率
- 特/超低渗透油藏不同气驱方式物理模拟被引量:2
- 2015年
- 选取大庆外围特,超低渗透储层岩心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结合核磁共振,通过注水转注气、CO_2混相驱、CO_2非混相驱和周期注气4种驱替方式,研究不同渗透率级别岩心的驱油效率和剩余油分布,以此对大庆现场注CO_2先导实验区开发提供参考意见。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常规注水开发的效果最差,但转注气后能有较大的提升;对于特低渗岩心,周期注气的驱油效率最高;对于超低渗岩心,注水转注气的效果高于其他3种方式。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注水转注气、CO_2混相驱和CO_2非混相驱3种方式动用的主要是大-中孔隙中的油,对于黏土微孔隙中的原油很难进行动用,但是通过周期注气过程中的停注时间,在毛管力和弹性能的作用下,微孔隙中的原油向中-大孔隙中流动,从而增加小孔隙中难动用的原油的动用程度。
- 肖朴夫杨正明王学武姜柏材刘国忠
- 关键词:可动流体超低渗透油藏核磁共振
- 非常规油藏的岩心渗吸参数测量方法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非常规油藏的岩心渗吸参数测量方法,属于油藏开发技术领域。针对非常规油藏岩心,本申请实施例利用驱替、离心以及渗吸技术,并结合核磁共振,实现了定量分析非常规油藏岩心的渗吸参数,这为非常规油藏的有效开发和精细评...
- 付大其廖兴松邵力飞李海波郭和坤杨正明孟立新秦飞翔
- 增加CO_2埋存方法初探被引量:1
- 2009年
- 提供了一种改善CO2与原油混相的工艺措施:先注入5%孔隙体积的液化石油气,再连续注入CO2。该措施大大降低了原油与CO2体系的混相压力,为油田现场实施CO2埋存(驱油)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信心。
- 唐立根杨正明刘学伟
- 关键词:CO2地质封存石油采收率混相细管实验
- 低渗透油藏分段压裂水平井井组周期注水数值模拟被引量:1
- 2015年
- 低渗透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常规连续注水方法注水效果差,难以建立有效的驱动体系。为更好补充该地区的地层能量,进一步提高难采储量的动用程度,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以矩形五点法直注平采为基本单元,分别进行不同注入方式、不同注水周期及不同注采比下采出程度的对比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模型进行开发效果预测。结果表明,采用对称周期注水、注水并开1个月关1个月、注采比1.4的工作制度进行生产,地层压力能够保持较高水平,含水上升缓慢,周期注水补充能量见效明显。
- 杨正明曲海洋何英王学武
- 关键词:低渗透周期注水数值模拟采出程度注采比
- 一种非结构化动态网格剖分方法及装置
- 本申请提供一种非结构化动态网格剖分方法及装置,包括:根据动态网格剖分参数生成动态网格剖分结果;所述动态网格剖分参数包括三维地质模型边界信息、离散裂缝网格几何信息及质量控制参数;根据所述动态网格剖分结果生成油藏压力数值;根...
- 李熙喆雷征东杨正明徐建春姚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