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美莲
作品数: 149被引量:1156H指数:18
  • 所属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
  • 所在地区: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相关作者

陈有君
作品数:97被引量:1,086H指数:18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马铃薯 土壤水分 超弱发光 栗钙土 土壤含水量
门福义
作品数:49被引量:322H指数:12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马铃薯 块茎 生理基础 高淀粉 淀粉积累
于卓
作品数:200被引量:1,109H指数:21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马铃薯 高丹草 杂种 冰草 新品系
刘梦芸
作品数:29被引量:213H指数:10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
研究主题:马铃薯 块茎 高淀粉 生理基础 种薯
胡俊
作品数:87被引量:615H指数:15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马铃薯 细菌性果斑病 哈密瓜 黑痣病 杀菌剂
耕翻深度对马铃薯生长及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明确马铃薯最适耕翻深度,挖掘马铃薯增产潜能。【方法】在阴山北麓研究了耕翻深度(D20:20 cm、D30:30 cm、D40:40 cm和D50:50 cm)对土壤水分、马铃薯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适度深耕翻可显著提高植株的最大叶面积指数,D30、D40和D50处理较D20处理分别增产30.4%~36.8%、18.5%~21.2%和27.8%~34.8%。适度深耕翻可明显提高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后的茎叶干物质累积量。在马铃薯块茎干物质积累过程中,自块茎膨大后期之后,D40处理和D50处理较D20处理能够显著促进马铃薯块茎干物质的积累,D40处理最好。生育期间马铃薯田70 cm土层内的平均含水率,D40和D50处理下明显降低,且在D50处理下达显著水平;在最大蓄水土层(20~50 cm)中,D40处理和D50处理含水率显著降低,分别减少7.3%~8.5%和24.9%~27.1%。D40处理和D50处理较D20处理可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分别增加29.3%~44.7%和19.4%~41.11%。适度深耕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大薯(>150 g)率,D40处理和D50处理相近,高于浅耕处理,D30处理高于D20处理。【结论】本试验条件下,马铃薯最适耕翻深度为40 cm。
孟丽丽张婷婷蒙美莲陈有君郭炜黄鑫慧谭伟林王占忠
关键词:耕翻深度马铃薯干物质土壤湿度
马铃薯不同品种氮素吸收转运规律被引量:3
2020年
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各类型马铃薯氮素养分吸收特点,给予生产施肥环节中一定的理论支持,选择了5个在内蒙古自治区广泛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大西洋’、‘费乌瑞它’、‘克新1号’、‘陇薯3号’和‘夏坡蒂’),在武川县大豆铺村进行大田试验,对马铃薯各生育时期的不同器官中氮素吸收量、积累速率以及转运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个品种马铃薯的氮素阶段积累量的峰值出现于出苗后的60~75 d。早熟品种‘费乌瑞它’氮积累总量最小,为610.85 kg/hm^2;而中晚熟品种‘大西洋’的氮积累总量相对较大,达到847.56 kg/hm^2。全生育期氮素在叶片中的分配呈现递减趋势,在茎秆中的分配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块茎中的分配呈现递增趋势。叶、茎秆、块茎中氮素分配率在全生育期中的变化区间分别为(29.9%,93.0%)、(6.6%,36.7%)和(0,59.9%)。研究表明,不同品种马铃薯氮素吸收方式差异较大,大田施肥管理需做针对性处理。
袁昊田蒙美莲陈有君谭伟林王占忠
关键词:马铃薯
覆膜方式和保水剂对旱作马铃薯土壤水热效应及出苗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为了探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适宜的覆膜种植方式,以克新1号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了露地平播(CK)、平作行上覆膜种植(PZHS)、双垄全膜覆盖沟播(QFM)、起垄覆膜膜侧种植(QLMC)4种不同覆膜方式和保水剂对旱作马铃薯土壤水热效应及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QLMC和PZHS两种覆膜方式有利于升温,而QFM有利于保温,且施用保水剂的昼夜温差较不施保水剂的各处理小。0~10cm土层含水量表现为QFM〉QLMC〉PZHS〉CK,其他土层均表现为QLMC〉QFM〉PZHS〉CK;同种覆膜方式下,0-40cm土层,施保水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不施保水剂的土壤含水量,但40cm以下土层呈相反变化。覆膜种植和施保水剂均可提高旱作马铃薯出苗率,缩短出苗时间。相关分析表明,马铃薯出苗率与0~20cm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20cm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本试验条件下,起垄覆膜膜侧种植可作为旱作马铃薯覆膜栽培中首选的种植方式。
包开花蒙美莲陈有君张婷婷李健张武
关键词:覆膜方式保水剂旱作马铃薯出苗率土壤温度
马铃薯ISSR体系优化及其品种间遗传差异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为建立适于马铃薯ISSR-PCR反应体系,并了解克新1号、费乌瑞它、底西芮、大西洋、陇薯3号、青薯168、黑美人7个马铃薯品种在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差异性,本试验利用梯度试验法对ISSR扩增结果影响较大的引物浓度、dNTP的浓度、TaqDNA聚合酶浓度、Mg2+浓度4个因子进行了摸索和优化,并利用筛选出的适宜引物对供试的马铃薯品种进行了ISSR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最适ISSR-PCR反应条件为Mg2+2.0mmol/L、dNTP 0.2mmol/L、Taq 0.04U和引物0.4μM;利用8个ISSR适宜引物共扩增出319个条带,DNA片段长度为200bp^2 000bp,其中多态性条带306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高达95.92%;以GD值0.51为基准,7个材料分为3类:大西洋、底西芮、青薯168、克新1号和费乌瑞它5个品种为一类,品种陇薯3号和黑美人各单独为一类。
张自强刘宇杰于卓蒙美莲樊明寿周亚星甘霖李长青
关键词:马铃薯品种ISSR
马铃薯膜下滴灌增产效应的研究被引量:26
2011年
试验以‘克新1号’品种的脱毒原种为材料,以覆膜不滴灌为对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膜下滴灌对马铃薯的生长、产量、块茎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对马铃薯的地上部分生长、块茎产量和品质(淀粉和还原糖含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55596.00kg/hm2和170.45kg/(hm2·mm),分别是覆膜不滴灌的2.86倍和1.02倍;且收获时块茎淀粉含量增加了0.94%,还原糖含量降低了0.02%。
秦军红蒙美莲陈有君周长艳李冠男
关键词:马铃薯膜下滴灌水分生产效率
不同马铃薯品种铜素的吸收、积累和分配被引量:5
2011年
以紫花白、陇薯3号、大西洋为材料,对不同马铃薯品种的铜素吸收、积累、分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间马铃薯全株平均铜含量为11.62 mg/kg。叶片中铜素累积吸收量陇薯3号呈S型曲线变化,紫花白、大西洋呈抛物线趋势变化;茎中表现为紫花白、陇薯3号呈渐增趋势,大西洋则变化平稳;全株和块茎中的铜素累积吸收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增加。各器官铜素累积吸收量均表现为陇薯3号>紫花白>大西洋。淀粉积累期是吸铜最多、最快的时期。全生育期平均,铜在叶、茎、块茎中的分布分别为28.44%~39.23%、10.67%~18.68%、42.10%~60.89%。收获时马铃薯体内的铜素运转率为77.85%~94.61%。每生产1 000 kg鲜块茎平均吸收铜3.83 g,消耗系数平均为0.0015,生产效率平均为265.21。
杜祥备习敏刘美英张胜蒙美莲
关键词:马铃薯铜素
马铃薯镁吸收规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为探明马铃薯的镁营养特性,进而丰富马铃薯的栽培理论,同时为生产中合理施用镁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测定分析,研究了马铃薯镁的吸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马铃薯全生育期各器官镁含量基本为叶〉茎〉根及块茎;全株镁的累积吸收量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二次曲线变化,在出苗后(31-40 d)(块茎形成期)镁阶段吸收量达到最大值;马铃薯生育期间对镁的吸收速率最大值出现在块茎形成期(出苗后31-40 d);马铃薯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和生长中心的转移,镁在马铃薯各器官的分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生育期镁在各器官的分配以叶、茎为主;根与块茎很少,收获时镁主要贮存在茎与叶中。在该试验产量水平下,平均每生产1 000 kg块茎需吸收镁元素3.860 kg。
赵永秀蒙美莲郝文胜孙淑英
关键词:马铃薯
水肥一体化模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寻适宜于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节水高效种植的水肥一体化模式。【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3种灌水量(1 200、2 100、3000 m^3/hm^2)和3种施肥模式(味丹腐殖酸肥、中化大量元素水溶肥、常规NPK肥)组成的9种水肥一体化模式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较基于腐殖酸肥和大量元素水溶肥施肥模式的水肥一体化模式相比,基于常规NPK配施施肥模式的水肥一体化模式马铃薯全株和块茎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长、干物质快速积累期间积累速率快,茎、叶、块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多,茎叶和块茎干重平衡期适期出现,茎叶生长和块茎生长关系协调,产量分别显著增加38.95%~46.93%和35.40%~39.63%,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9.37%~42.96%和33.83%~44.25%。1 200 m^3/hm^2灌水量较2 100、3000 m^3/hm^2灌水量下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27.63%~37.56%、49.62%~57.62%,灌水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结论】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相似于本试验条件的马铃薯生产中,推荐使用1 200 m^3/hm^2与常规NPK肥结合的水肥一体化施用模式,既可提高产量,也能节约用水。
刘坤雨蒙美莲陈有君张海斌孟丽丽王佳明
关键词:水肥一体化马铃薯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效率
NaCl胁迫下氮对马铃薯的调控作用被引量:6
2010年
以马铃薯紫花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在离体条件下研究了NaCl胁迫下氮素对马铃薯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NaCl胁迫下马铃薯叶片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根系活力随氮水平的提高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2)4.17mmol/LNH4NO3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21.21μg/g、1.96mg/g、11.08mg/g、5619.44μg/(g·h),其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根系活力在N2水平下显著的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高69.88%、13.07%和59.29%;NaCl胁迫下马铃薯叶片SOD和POD的活性随氮水平的增加逐渐上升,且在(N3)6.25mmol/LNH4NO3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其值分别为111.83U/g和25.467U/(g·min),较对照增加了37.73%和35.46%
张瑞玖蒙美莲郦海龙周长艳冯琰
关键词:马铃薯NACL胁迫氮素
马铃薯不同品种淀粉积累生理基础研究───品种淀粉含量与叶部氮磷钾浓度的关系被引量:30
1995年
本试验以高淀粉品种晋薯2号、中淀粉品种内薯3号、低淀粉品种紫花白为材料,对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及叶柄的全氮、全磷、全钾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其结果:同一品种内,随生育时期的推移,叶片和叶柄的氮、磷、钾含量均逐渐下降;各品种氮、磷在叶片中的含量始终高于叶柄,而钾在叶片中的含量则始终低于叶柄;不同品种叶片和叶柄氮、磷、钾含量变化与品种的淀粉含量呈正相关。生育中后期相关更显著,而叶柄氮、磷、钾含量与品种淀扮含量达到了显著正相关.因此,生育中后期叶柄的氮、磷、钾的含量是衡量马铃薯品种淀粉含量高低的重要生理指标,可做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和品质预测的科学依据.
门福义蒙美莲刘梦芸陈有君刘俊萍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