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
作品数: 34被引量:236H指数:9
  • 所属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 所在地区:上海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

相关作者

张惠箴
作品数:196被引量:1,046H指数:1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骨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前列腺癌 病理学 前列腺肿瘤
蒋智铭
作品数:131被引量:71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骨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前列腺癌 病理学 前列腺肿瘤
陈洁晴
作品数:43被引量:320H指数:10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前列腺癌 病理学 前列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
周健华
作品数:23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 前列腺癌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黄瑾
作品数:29被引量:160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骨肿瘤 骨肉瘤 前列腺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腱鞘巨细胞瘤clusterin表达对病理诊断和组织发生的意义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通过对腱鞘巨细胞瘤(GCTS)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分析各型GCTS中各种细胞成分的免疫表型,探讨clusterin对GCTS的病理鉴别诊断和组织发生的研究价值。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04例GCTS,用EnVision法检测各种类型GCTS中不同细胞成分对clnsterin、Ki-67、CD163、CD68、结蛋白、p63、CD35和p53的表达差异。结果104例GCTS中局限型(L—GCTS)44例(42.3%)、弥漫型(D—GCTS)32例(30.8%)、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26例(25.0%)、恶性(M—GCTS)2例(1.9%)。各型GCTS女性均多于男性,总的男女之比为38:66。L—GCTS好发于小关节(90.9%,40/44),D—GCTS、PVNS和M—GCTS好发于大关节[68.8%(22/32)、100%(26/26)、2/2]。随访74例,其中L—GCTS、D—GCTS、PVNS和M—GCTS的复发率分别为30.3%(10/33)、30.4%(7/23)、18.8%(3/16)和2/2。各型GCTS的细胞构成基本相同,有大的滑膜样单核细胞、小的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泡沫状组织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纤维母细胞和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GCTS中的各种细胞成分免疫表型有明显差异:大的滑膜样单核细胞clusterin强阳性,部分表达结蛋白和Ki-67,不表达CD163。小的组织细胞样单核细胞CD163强阳性,不表达clusterin和结蛋白。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CD68强阳性,不表达elusterin、CD163、Ki一67和结蛋白。正常滑膜细胞clusterin强阳性,部分表达结蛋白。D—GCTS中elustetin强阳性的滑膜样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多于L—GCTS(P〈0.01)和PVNS(P〈0.05)。结论GCTS是一种滑膜肿瘤,并非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其真正的肿瘤细胞可能是大的滑膜样单核细胞,这种细胞的数量在D—GCTS中明显多于L—GCTS和PVNS,可能是D—GCTS的生物学行为更具有侵袭性、破坏性
汤莉周隽蒋智铭张惠箴刘亮陈杰
关键词:肿瘤巨细胞瘤糖蛋白类
BMP及其受体在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表达及鉴别诊断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及其受体(BMPRII)在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两者病理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对10例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和10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行BMP2/4和BMPRII染色,并对比观察。结果 10例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平均年龄为27.7岁,均位于长骨干骺端,免疫组化标记8例可同步检测到BMP2/4和BMPRII的阳性表达。10例MFH平均年龄为48.5岁,7例位于长骨干骺端、2例位于长骨骨干、1例位于大腿软组织,免疫组化标记8例可检测到BMP2/4的阳性表达,但均不表达BMPRII。两者镜下均以高级别的梭形细胞肉瘤成分为主,但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中有肉瘤细胞直接形成的骨样基质,而MFH无成骨。结论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能同步表达BMP2/4和BMPRII,而MFH只表达BMP2/4、不表达BMPRII,这可能是MFH肿瘤细胞缺乏形成骨样基质能力的原因,同时也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黄瑾张惠箴郑莉陈杰刘亮蒋智铭
关键词: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
大鼠腰神经根损伤后脊髓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和细胞因子表达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建立腰神经根病的动物模型 ,探讨大鼠腰神经根损伤后脊髓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和细胞因子表达。方法 根据对L5神经根不同的处理方法 ,将 74只大鼠分成 4组 :假处理 (sham)组 15例 ,丝线结扎组(silk)组 18例 ,自体髓核 (np)组 18例 ,丝线结扎 +自体髓核 (silk +np)组 2 3例。各组分别于术后 3、7、14、2 8和35d取L5脊髓段作冰冻切片 ,行神经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白介素 1β(IL 1β)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sham组除术后 3d同侧脊髓后角GFAP和IL 1β反应增高外 ,其余分时段均呈阴性反应 ;silk组、np组和silk +np组与sham组比较 ,前 3者GFAP和IL 1β反应明显强烈 (P <0 .0 1) ;silk组和np组与silk +np组比较 ,后者反应更强烈 (P <0 .0 5 )。结论 silk +np是一种较理想的腰神经根病动物模型 ,神经损伤后可表现出脊髓神经胶质细胞激活和细胞因子表达增高。
陈云丰曾炳芳张惠箴刘亮周健华
关键词:腰神经根动物模型白介素-1Β
穿刺活检100例前列腺癌的形态学观察被引量:18
2000年
目的 探讨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形态学标准。方法 对 2 5 0例前列腺穿刺活检包括 10 0例前列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 ,评价结构异常 ,细胞学改变 ,浸润和其他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四个方面共 2 0项形态学指标对诊断前列腺癌的意义。结果  2 0项形态学指标对诊断前列腺癌均有不同程度价值 ,尤以结构异常 ,核仁明显增大 ,间质及神经周围浸润最有意义。结论 前列腺癌的诊断需对多项指标全面观察后进行综合判断。
蒋智铭张惠箴陈洁晴周健华刘亮卞国伟周永昌陈亚青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针吸活组织检查形态学
前列腺萎缩,萎缩后增生和梗死——活检中易与癌混淆的三种良性病变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探讨前列腺萎缩,萎缩后增生和梗死在穿刺活检中与前列腺癌的鉴别。方法将1994年以来前列腺穿刺活检中发现的52例萎缩,12例萎缩后增生和2例梗死与前列腺癌作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对比分析。结果萎缩的主要特征是腺泡上皮胞浆退缩,萎缩后增生是在萎缩小叶中出现小腺泡增生,形成萎缩和增生两种腺泡的混合。梗死是前列腺腺泡和间质的缺血性坏死,常伴有腺泡上皮鳞化。结论前列腺穿刺活检可以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将萎缩,萎缩后增生和梗死与前列腺癌区别。
蒋智铭张惠箴陈洁晴周健华刘亮
关键词:梗死病理活检
前列腺穿刺活检中核仁的形态学测量及其诊断意义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测量前列腺穿刺活检中各种良恶性病变细胞的核仁大小和数量 ,探讨核仁增大作为诊断前列腺癌形态学指标之一的定量标准。方法 在 70 2例前列腺穿刺活检中 ,按病种随机选择切片质量佳、有明确诊断结果的各类良恶性病变共 10 7例。在高倍镜下测量 10个视野内直径≥ 0 5 μm核仁的细胞数量及每个核仁的直径。 结果  95 %经典型前列腺癌核仁明显增大 ,并至少有 2个核仁直径≥ 2 5 μm。经典型癌与良性前列腺病变核仁的直径和数量均差异显著。 3种癌前病变 (高级别PIN ;前列腺癌放疗和 /或内分泌治疗后良性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 ;非典型性基底细胞增生 )可以出现直径≥ 2 5 μm的核仁。结论 核仁明显增大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形态学指标 ,但不是绝对标准。 2 5 μm可以作为一个相对域值 ,在结构异常或呈浸润性生长的上皮细胞内出现 ,可基本排除良性病变。
陈洁晴蒋智铭张惠箴刘亮周健华
关键词:前列腺穿刺活检核仁形态学测量前列腺癌
前列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和形态发生机制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探讨前列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组织发生、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在2 62例经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中选出 10例印戒细胞癌 ,用SP法作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PAP)、雄激素受体 (AR)等 9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和AB/PAS ,黏液卡红染色 ,3例作电镜观察 ,并与 10例胃肠道印戒细胞癌作比较。结果  10例中仅 1例为纯印戒细胞癌 ,9例与经典型前列腺癌混合 ,印戒细胞癌成分均大于癌总量的 2 5 %。按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 ,可将印戒细胞分为胞质内空泡或内腔形成和胞质内PSA、PAP分泌物积聚二种类型 ,二种类型印戒细胞均缺乏胞质内黏液 ,故不同于消化道印戒细胞癌。结论 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是来自前列腺腺泡上皮的低分化特殊组织学类型腺癌。在穿刺活检中可以与来自消化道 ,泌尿道的浸润性或转移性印戒细胞癌鉴别 。
蒋智铭张惠箴陈洁晴刘亮周健华
关键词:病理诊断前列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MDM2、CDK4和SATB2对诊断低级别骨肉瘤的价值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MDM2、CDK4和SATB2免疫标志物对低级别骨肉瘤的病理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2015年6月20例低级别中央性骨肉瘤和27例骨旁骨肉瘤,观察其临床、影像及病理形态特征,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MDM2、CDK4和SATB2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它们在低级别骨肉瘤与纤维结构不良、纤维瘤病及低级别纤维肉瘤等纤维性肿瘤中表达的差异性。结果低级别骨肉瘤病程长,发病年龄大,主要位于长骨;影像学上低级别中央性骨肉瘤以恶性溶骨性改变为主,但5/18的病例其影像改变与中间型和良性骨病重叠;骨旁骨肉瘤以恶性硬化性改变为主。组织形态上分化良好的梭形肿瘤细胞和分化成熟、形态各异的瘤骨以浸润性生长为主要特征;免疫标志物MDM2和CDK4在低级别骨肉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5%(35/47)和55.3%(26/47),83.0%(39/47)的病例至少表达其中1种;低级别骨肉瘤和纤维结构不良都表达SATB2,而纤维瘤病、低级别纤维肉瘤等纤维性肿瘤阴性。结论MDM2、CDK4以及SATB2的免疫标记结果受标本脱钙、抗体来源及实验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低级别骨肉瘤的诊断仍要依靠临床、影像和病理三结合来综合判断,以MDM2和/或CDK4阳性作为支持低级别骨肉瘤的辅助诊断指标,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SATB2阴性有助于排除骨原发性纤维性肿瘤,但不包括纤维结构不良。
陈春燕张惠箴蒋智铭周隽陈杰刘亮
关键词:骨肉瘤免疫组织化学
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性增生4例报道被引量:8
2001年
目的 探讨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性增生 (BPOP)的形态学特征和病理鉴别诊断。方法 报道国内发现的4个病例 ,分析其临床、X线和病理形态特征并随访。结果 BPOP由分化成熟的骨、软骨和纤维三种成分构成。有特征性蓝骨和软骨细胞的不典型性 ,与附着骨之间缺乏骨性连结。结论 BPOP是一种有复发倾向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应与皮质旁骨肉瘤等病变鉴别。
蒋智铭张惠箴陈洁晴刘亮潘刚
关键词:骨软骨瘤病理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开放性植骨术或骨搬移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被引量:27
2015年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开放性植骨术或骨搬移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24例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2~61岁,平均41.5岁。术前行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X线及三维CT重建检查。清创后胫骨缺损长度为2~9 cm,平均(5.96±2.14)cm,创伤面积为3 cm×3 cm^9 cm×7 cm,平均(25.63±17.44)cm2。对5例骨缺损≤4 cm的患者进行清创、VSD、开放性植骨术,对19例骨缺损>4 cm的患者进行清创、VSD、骨搬移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18个月,平均13.3个月。抗生素使用5~14 d,平均7.9 d,VSD治疗0~10次,平均2.9次。19例患者骨端自然愈合,愈合时间4~15个月,平均6.4个月,5例患者在骨搬移术后出现骨不连,经骨端嵌顿皮肤及软组织清理、骨髓腔打通、自体髂骨植骨及VSD后达到骨端愈合。2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钉道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其余患者无感染复发。开放性植骨术或骨搬移术后1、2个月随访显示软组织缺损面积均较清创术后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19例,良3例,中2例,差0例,总优良率为91.6%。结论 VSD联合开放性植骨术或骨搬移术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徐斌盛加根刘亮徐佩君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骨搬移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