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循华
-

-

- 所属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环境科学与工程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王跃思

- 作品数:470被引量:7,623H指数:5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PM2.5 大气污染 日变化 PM 大气颗粒物
- 王明星

- 作品数:151被引量:2,973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甲烷 稻田 温室气体 气溶胶 CH
- 黄耀

- 作品数:171被引量:3,542H指数:35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稻田 N2O排放 农田 CH 气候变化
- 王睿

- 作品数:21被引量:6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NO N2O N2 厌氧条件 水稻土
- 姚志生

- 作品数:16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排放特征 排放因子 N2O排放 冬小麦田 N
- 种植不同作物对农田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被引量:21
- 2007年
- 以种植玉米(Zeamays)、大豆(Glycinemax)和水稻(Oryzasativa)的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6~10月系统观测了N2O和CH4的排放、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因子。玉米和水稻分别施化肥氮300kg·hm^-2,大豆未施氮肥。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类型对农田N2O和CH4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土壤-玉米系统、土壤-大豆系统和土壤-水稻系统的N2O季节性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20.5±57.6、338.0±7.5和238.8±13.6μg·m^-2·h^-1(N2O)。种植作物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N2O排放,玉米地土壤和裸地土壤的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364.2±11.7和163.7±10.5μg·m^-2·h^-1(N2O)。土壤-玉米系统、土壤-水稻系统、玉米地土壤和裸地土壤N2O排放受土壤温度的影响,与土壤湿度无显著统计相关,但受土壤温度和水分的综合影响。土壤-大豆系统N2O排放随作物绿叶干重的增加而指数增加,与土壤温度和水分条件无统计相关,由大豆作物自身氮代谢所产生的N2O-N季节总量约为6.2kg·hm^-2(N)。土壤-水稻系统CH4平均排放通量为1.7±0.1mg·m^-2·h^-1(CH4),烤田抑制了稻田CH4的排放。烤田前影响稻田CH4排放的主要因素是水稻生物量,烤田后的浅水灌溉及湿润灌溉阶段的CH4排放与土壤温度和水稻生物量无关。本研究未观测到旱作农田有吸收CH4的现象。
- 陈书涛黄耀郑循华陈玉泉
-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 测定气体样品N<Sub>2</Sub>O浓度中双进样口进样实现反吹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测定气体样品N<Sub>2</Sub>O浓度中实现双进样口进样实现反吹的方法。在不改变硬件条件下于柱端进样口或定量管进样口进样进行反吹操作,从定量管进样口进样实现反吹操作通过控制程序(1)实现,从柱端进样口...
- 徐慧陈冠雄于克伟张颖荆瑞勇倪志龙郑循华
- 文献传递
- 氮肥施用对紫色土-玉米根系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9
- 2007年
- 通过不同施氮水平与不同氮肥品种2个田间试验,结合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川中丘陵区2005年5—9月石灰性紫色土-玉米根系系统的N2O排放变化.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显著地增加了N2O排放,在3个施氮水平下(0、150和250kg·hm^-2),N2O排放总量分别为0.88、2.19和2.52kg·hm^-2;施氮量越高,N2O排放量也越高.当施氮量超过一定水平后,施肥量高低对N2O排放总量的影响并不显著.由氮肥施用引起的N2O排放量占施氮量的0.87%(150kg·hm^2)和0.66%(250kg·hm^-2).2)氮肥品种显著影响N20排放,尿素(酰胺态氮肥)和硫酸铵(铵态氮肥)处理的N20排放量分别为2.09和1.80kg·hm^-2,显著高于硝酸钾(硝态氮肥)处理(1.27kg·hm^2),三者排放量分别占施氮量的0.80%、0.60%和0.27%.3)降雨是玉米生长季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而无机氮则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限制因子.
- 项虹艳朱波况福虹李侃王玉英郑循华
- 关键词:石灰性紫色土N2O排放施氮水平氮肥品种
- 密闭式物质通量自动观测箱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密闭式物质通量自动观测箱,包括:基座;箱体,其上部和下部均开口,所述下部放置于基座上;箱盖;以及电动推杆,电动推杆固定于所述箱体上,所述电动推杆与箱盖上的箱盖横臂连接,通过电动推杆控制箱盖的自动开启和关闭...
- 刘春岩刘广仁郑循华
- 文献传递
- 一种生态系统HONO通量模拟的过程模型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系统HONO通量模拟的过程模型系统及其构建方法,涉及土壤氮循环过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当前版的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CNMM‑DNDC),在源代码层面设计土壤中HONO产生和消耗以及HONO在土...
- 李思琪张伟郑循华李勇韩圣慧陈笑王睿王凯姚志生刘春岩
- 温度对农田N_2O产生与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69
- 1997年
- 以华东太湖地区的水稻-冬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箱法-气相色谱法的自动连续观测系统,对整个轮作周期的N2O排放和温度进行了同步自动连续观测,同时,在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以研究N2O产生与排放过程的温度效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湿度适宜的一定温度范围内,N2O排放通量对温度的依赖性可用指数函数F=Aeat来描述;轮作周期内显著N2O排放发生的频率随温度的变化呈正态分布,67%的排放量都集中在15—25℃温度范围内;在旱地阶段,温度是影响N2O排放季节变化的关键因子,而在水田阶段则不然;水田和旱地N2O排放具有相同的规律性日变化形式,但后者达到极大值的时间要比前者延迟约3h.
- 郑循华王明星王跃思沈壬兴张文龚晏邦
- 关键词:N2O温度排放通量
- 基于BaPS系统的旱地土壤呼吸作用及其分量确定探讨被引量:25
- 2005年
- 应用气压过程分离(BaPS)方法研究了大豆和玉米种植下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分量的动态变化,并同时用气相色谱仪分析了实验期间BaPS系统内的CO2气体浓度,对2种方法测定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BaPS方法与气相色谱测得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2)大豆田根区土壤呼吸速率随根系生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速率为(29.8±6.4)mg·kg-1·d-1(以C计),非根区土壤呼吸速率在整个生长季数值较低并且季节变化不明显,为(14.4±5.1)mg·kg-1·d-1(以C计);玉米种植下土壤呼吸有类似的规律,差别在于玉米根系生物量比大豆大,呼吸速率也高,根区呼吸速率为(70.8±38.6)mg·kg-1·d-1(以C计),非根区为(18.1±8.7)mg·kg-1·d-1(以C计);(3)根起源呼吸是土壤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根区与非根区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值可以认为来自于根系活动,研究发现大豆田根起源呼吸占土壤呼吸的50%,玉米田根起源呼吸占到69%;(4)利用根起源呼吸与根系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得到大豆根起源呼吸系数为0.048mg·mg-1·d-1,玉米的根起源呼吸系数较小为0.042mg·mg-1·d-1.
- 刘巧辉黄耀郑循华
- 关键词:土壤呼吸根生物量
- 氧化二氮自动采样分析装置
- 基于静态箱技术的N<Sub>2</Sub>O自动采样分析装置由电路、气路、采样箱构成,采样箱中装采样管,两侧装活塞气缸,电路部分由微机、电平变换驱动、实验室气路进样控制、采样箱气路进样及箱盖开闭控制、温度传感器、打印机、...
- 王明星王跃思沈壬兴郑循华张文
- 文献传递
- 华东稻麦轮作农田CH_4、N_2O和NO排放特征被引量:19
- 2007年
- 利用同步自动观测系统对华东稻麦轮作农田的CH4、N2O和NO排放进行了长期连续观测,分析了这3种气体排放的季节特征及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华东稻麦轮作农田的CH4、N2O和NO排放具有完全不同的季节变化形式。CH4的排放发生在水稻生长期,其他阶段排放不明显,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整个轮作周期内CH4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N2O排放具有"冬季无,水田少,旱地多"的季节变化特点,尤其以旱地阶段的排放为主,土壤水分状况和温度共同决定着N2O排放的季节变化形式。NO排放具有"冬季无,水田很少,春季旱地多于秋季旱地"的季节分布特点,轮作周期内97.3%±0.6%的NO排放都发生在除冬季以外的旱地阶段,NO排放的季节变化形式由土壤水分状况和温度共同决定。大多数情况下稻田CH4和N2O排放呈互为消长的关系,但在烤田期间,二者却有时甚至同时出现高排放。在N2O日平均排放通量小于5 mg.m-2.h-1时,稻麦轮作农田的N2O和NO排放呈明显的互为消长关系,但大于5 mg.m-2.h-1时,N2O排放很强,同时NO排放也很强。
- 周再兴郑循华王明星Klaus Butterbach-Bahl
- 关键词:CH4N2ONO稻麦轮作
- 半干旱草原温室气体排放/吸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7
- 2002年
- 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原连续两年的实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是大气CO2和N2O的排放源,而是CH4的汇。在植物生长不同季节,草原生态系统排放/吸收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日变化形式各有不同,其中在植物生长旺季日变化形式最具特征。3种温室气体的季节排放/吸收高峰主要出现在土壤湿度较大的春融和降雨较为集中时期。所有草原植物生长季节CO2,净排放日变化形式均为白天出现排放低值,夜间出现排放高值。较高的温度有利于CO2排放,地上生物量决定着光合吸收CO2量值的高低。影响半干旱草原吸收CH4和排放N2O日变化形式的关键是土壤含水量和供氧状况,日温变化则主要影响日变化强度。吸收CH4和排放N月潭O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湿度季节变化分别呈线性反、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4~0.6之间。自由放牧使CO2、N2O和CH4交换速率日较差降低,同时使N2O和CH4年度排放/吸收量减少和CO2年度排放量增加。
- 王跃思王明星胡玉琼黄耀杜睿郑循华纪宝明王艳芬
- 关键词:半干旱草原环境因子日变化季变化温室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