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玲
作品数: 125被引量:711H指数:15
  • 所属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李保平
作品数:162被引量:940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研究主题:斑痣悬茧蜂 生物防治 豚草 广聚萤叶甲 寄主
杨德松
作品数:96被引量:351H指数:9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农学院
研究主题:棉花 二甲戊灵 土壤处理除草剂 斑痣悬茧蜂 棉田
曹振军
作品数:5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作物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广聚萤叶甲 豚草 产卵选择 寄主专一性 入侵生物学
王宏媛
作品数:4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省环境保护厅
研究主题:广聚萤叶甲 寄主专一性 豚草 杂草生物防治 产卵选择
万方浩
作品数:767被引量:6,265H指数:4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研究主题:烟粉虱 紫茎泽兰 生物防治 豚草 番茄
外来植食性广聚萤叶甲对非靶标植物的潜在影响被引量:29
2007年
为评估以入侵豚草为食的外来广聚萤叶甲(Ophraellacommuna)对非靶标植物的潜在生态风险,采用选择性试验测定了广聚萤叶甲成虫和幼虫对当地代表性植物的取食选择,观察了幼虫在选出的植物上生长发育的适合度表现。结果表明:在5大类52种测试植物中,广聚萤叶甲成虫和幼虫不同程度地取食向日葵、苍耳、天明精、菊芋(仅成虫)、紫茎泽兰(仅幼虫)和石胡荽(仅幼虫);野外罩笼非选择性测定发现,初孵幼虫在苍耳和向日葵8个品种上可完成发育,直到成虫产卵,并观察到在菊芋上完成幼虫发育,个别到成虫但未产卵;在这些植物上幼虫存活率明显降低,蛹质量明显减轻,成虫产卵明显减少。本文还分析了广聚萤叶甲对少数本土植物以及经济作物向日葵的潜在生态风险。
胡亚鹏孟玲
关键词:豚草广聚萤叶甲寄主范围生物入侵生态风险评估
新疆柽柳幽柽木虱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7
2003年
在新疆的柽柳属植物上发现3种木虱,对其中的柽柳幽柽木虱进行了研究。该种木虱在新疆阜康地区1年发生1代,以4龄若虫在柽柳多年生枝条上越冬。越冬若虫翌年4月中旬开始取食,并使枝条顶端形成虫瘿,若虫在虫瘿内发育到5龄,至6月开始羽化,成虫平均寿命7 3d。雌成虫将卵产在花苞内,若虫在花苞内取食形成虫瘿,4龄若虫10月中旬爬出虫瘿转移到多年生枝条上越冬。发现若虫寄生蜂1种。
李保平安新诚孟玲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生活史虫瘿成虫行为天敌
斑痣悬茧蜂的寄主种间选择性及其子代蜂发育适合度表现被引量:8
2010年
为检验基于经典搜寻理论的最优膳食模型的预测——产卵雌蜂应该选择最适于子代蜂发育的寄主种进行产卵,本研究以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及其寄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和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幼虫为材料,在控制寄主体型大小和龄期影响的基础上,分别在体型大小相近和日龄相同的3个水平上观察了斑痣悬茧蜂对2种寄主幼虫的选择偏好,并观察了子代蜂生长发育适应度表现。在观察期(1h)内,当2种寄主幼虫的体型相近或者龄期相同的情况下,斑痣悬茧蜂对粘虫的产卵器刺扎次数以及寄生率(用结茧率表示)均高于斜纹夜蛾;而在斜纹夜蛾幼虫体内发育出的子代蜂茧重和体型均大于粘虫,成蜂寿命无显著差异。最后,对斑痣悬茧蜂的寄主选择和子代发育表现不一致现象进行了讨论。
刘正黄露孟玲李保平
关键词:斑痣悬茧蜂斜纹夜蛾粘虫寄主选择
新疆柽柳上的植食性昆虫调查
<正> 柽柳属(Tamarix Linn.)(柽柳科Tamaricaceae)主要分布于旧大陆的温带及亚热带的荒漠、半荒漠及草原地带。柽柳从19世纪晚期开始入侵美国西南部河流的河岸生态系统,并于1925~1960年迅速扩...
孟玲李保平Jack DeLoachJames Tracy
文献传递
野外条件下广聚萤叶甲对豚草的产卵选择被引量:4
2011年
为探究影响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 LeSage选择豚草产卵的环境因素,在南京城郊于2009年6月23日至9月1日豚草生长季节,跟踪调查了60个豚草斑块上落卵数量动态,运用跨栏模型分析了影响叶甲产卵以及产卵数量的因素。结果表明:(1)产卵发生随季节延长、豚草被取食程度增大、株高增长、暴露环境中斑块增大而增加,但随遮蔽环境中豚草斑块增大、开花、开花后季节延长、季节延长情况下被取食程度增大、开花后被取食程度增大等因素而降低;(2)落卵数量随季节延长、豚草被取食程度增大、暴露环境、开花期被取食程度增大、开花期株高增长等因素而增加,但随豚草开花、季节延长情况下被取食程度增大而减小;(3)落卵量随季节延长而增大的幅度在豚草营养生长期明显大于开花期,在暴露环境中随季节延长而呈明显直线增大,但在遮阴环境中先直线增加,于10周后趋缓。研究结果说明,影响产卵发生与落卵数量的因素不完全一致,产卵发生与落卵数量主要受因子之间互作的影响,而较少受到单因素的独立影响。
曹振军孟玲李保平
关键词:广聚萤叶甲产卵选择豚草环境因素入侵生物学
中国亚热带两种恶性入侵杂草持续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万方浩王韧郭建英罗源华周忠实傅建炜张国良李保平卢新民赵家永聂亚锋马瑞燕陈志谊丁建清马骏关广清黄水金刘雨芳刘万学许方程孟玲李彦宁陈红松史梦竹彭兆普蔡笃程马明勇付卫东赵中华石润圭何晓红
豚草和空心莲子草是世界十大恶性入侵杂草,在中国亚热带地区蔓延为害面积达70﹪、并呈现交替与重叠发生的争夺状态,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并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威胁人畜健康.项目组经20多年系统研究,在阐明两种杂草入侵机理的基础...
关键词:
关键词:生物防治微生物制剂
三种瓢虫集团内捕食卵对初龄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种内和种间捕食卵现象常见于对食蚜瓢虫的研究报道中。源自亚洲、入侵北美和欧洲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由于卵含有生物碱而被认为可能是威胁本土瓢虫生存的原因,但该推测只有在明确异色瓢虫在原产地是否对本土瓢虫具有类似负面影响后,才能确证。通过饲喂实验,旨在明确异色瓢虫在原产地是否对本土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具有食卵负面作用,为揭示异色瓢虫入侵机理提供依据。实验中用蚜虫(对照)和3种瓢虫卵对瓢虫初孵1龄幼虫进行饲喂处理,观察幼虫生长发育指标。对瓢虫初龄幼虫存活表现的分析结果表明:(1)龟纹瓢虫初孵幼虫取食同种卵和七星瓢虫卵后存活至2龄的比率均高于取食异色瓢虫卵的近7倍;(2)七星瓢虫幼虫取食异色瓢虫卵未存活到2龄,但取食其他瓢虫卵和蚜虫后85%以上个体存活至2龄;(3)异色瓢虫初孵幼虫取食同种和其他2种瓢虫卵后有90%以上存活至2龄。龟纹瓢虫和七星瓢虫1龄幼虫取食异种卵比同种卵后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但异色瓢虫并未表现出差异。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1龄幼虫取食同种和异种卵后的体增重相同,但七星瓢虫取食龟纹瓢虫卵后体增重比取食同种卵减小。研究结果说明,异色瓢虫卵对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初孵幼虫的生存具有负面影响,反之不然。所以,取食异色瓢虫卵本身并非是导致北美和欧洲本土瓢虫数量减少的原因。
郭佳妮李保平孟玲
关键词:捕食性瓢虫自残
外来广聚萤叶甲对豚草取食和利用效率的测定被引量:12
2007年
对入侵杂草豚草的天敌昆虫——外来广聚萤叶甲幼虫取食豚草不同部位叶片后的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对不同日龄幼虫和成虫的生长速率和食物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定。幼虫取食上部叶片的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下部叶片,但与中部叶片无显著差异。广聚萤叶甲幼虫鲜重在6日龄前成倍增长,之后趋于平稳;各日龄幼虫的近似消化率均很高(>80%),并随幼虫龄期增大而逐渐降低,但到10日龄时又有所升高;幼虫对食物的转化率与近似消化率之间未表现出常见的反比关系;幼虫取食的相对表现(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率和相对代谢率)呈现早期高于晚期的变化格局。初羽化成虫(4d内)的取食量明显较高,之后基本保持平稳。
张东营孟玲
关键词:入侵杂草豚草广聚萤叶甲取食利用效率
CO_2浓度升高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繁殖和食物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揭示CO2浓度升高对稻纵卷叶螟个体生物学的影响,从而为预测气候变化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趋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O2人工智能气候箱设置当前(390μL·L-1)和升高CO2浓度(780μL·L-1)处理,种植水稻苗饲养观察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繁殖和子代卵孵化,并测定4龄幼虫的取食和营养利用指数。【结果】CO2浓度加倍显著影响稻纵卷叶螟幼虫生长到5龄时的体重、蛹历期和蛹重,但对幼虫历期和化蛹率没有显著影响;加倍CO2浓度处理下的5龄幼虫体重比当前CO2浓度处理的轻16.1%、蛹历期缩短28.7%、蛹重降低9.9%。CO2浓度加倍对性比和生殖力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幼虫至成虫羽化的存活率和卵孵化率有显著影响,与当前CO2浓度处理相比,加倍CO2浓度处理下幼虫至成虫羽化的存活率降低约44.0%,卵孵化率降低26.8%。对4龄幼虫的测定结果表明,CO2浓度加倍对取食和食物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与当前CO2浓度处理相比,加倍CO2浓度处理下4龄幼虫取食量显著增大,但相对取食率没有变化,相对生长率显著提高21.2%,近似消化率提高15.7%,但摄食食物转化率降低24.8%、消化食物转化率降低37.1%。【结论】CO2浓度升高可能对稻纵卷叶螟重要的生活史特性造成不良影响,推测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可能不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但是种群动态变化需要考虑温度等其它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
李保平郭庆孟玲
关键词:CO2浓度升高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繁殖食物利用率
CO_2浓度和抗药性对褐飞虱刺吸取食行为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明确CO2浓度升高是否影响褐飞虱的取食行为以及抗药褐飞虱品系的刺吸行为是否与敏感品系存在差异,从而为预测CO2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抗药性褐飞虱对水稻的致害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刺吸电位技术(EPG)观察褐飞虱抗、感噻嗪酮品系(抗性水平相差约480倍)对当前(390μL·L-1)和升高CO2浓度(780μL·L-1)下生长水稻的口针刺吸行为,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O2浓度和抗药性2因素对口针刺吸显示的6种波形持续时间和频次的差异。【结果】CO2浓度加倍倾向于缩短感噻嗪酮褐飞虱在韧皮部摄取汁液的总时间,与抗药性互作显著影响开始刺探行为的频次:CO2浓度加倍条件下(780μL·L-1)抗性褐飞虱开始刺探的频次低于当前CO2浓度下(390μL·L-1)。抗噻嗪酮褐飞虱口针朝维管束移动和在木质部摄取汁液的时间延长,但在韧皮部内部活动的时间缩短;口针在韧皮部内部活动的频次增多,但在韧皮部和木质部摄取汁液的频次减少。【结论】抗噻嗪酮褐飞虱对水稻的致害性明显强于感噻嗪酮褐飞虱;CO2浓度升高可能使感噻嗪酮褐飞虱对水稻的致害性减弱,但对抗噻嗪酮褐飞虱没有显著影响。
刘敬吴珊珊孟玲李保平
关键词:CO2浓度升高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