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宏
作品数: 14被引量:169H指数:9
  • 所属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所在地区:安徽省 合肥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朱光
作品数:217被引量:2,875H指数:41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郯庐断裂带 早白垩世 糜棱岩 韧性剪切带 合肥盆地
刘备
作品数:11被引量:124H指数:6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活断层 郯庐断裂带 燕山构造带 运动学 应力场
林少泽
作品数:24被引量:257H指数:12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郯庐断裂带 燕山构造带 应力场 变质核杂岩 变质岩
顾承串
作品数:12被引量:241H指数:7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郯庐断裂带 晚中生代 演化历史 中生代 左行走滑
严乐佳
作品数:14被引量:184H指数:9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郯庐断裂带 应力场 活断层 新构造 变质岩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内变形记录与构造意义被引量:24
2016年
华北克拉通东南部蚌埠隆起上出露了一系列晚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记录了丰富的变形过程。本次与前人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该区经历过两期岩浆活动,分别是中—晚侏罗世(167~148 Ma)和早白垩世(130~112Ma)。区内晚侏罗世蚂蚁山岩体记录了切过该岩体的一条北北东向左行韧性变形带,是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的产物。该走滑变形带在走滑隆升中又被脆性平移断层所叠加。走滑活动时间可以限定在148~130 Ma之间。研究区在130~112 Ma期间转变为强烈的伸展活动,区域拉张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并伴随着岩浆活动与区域隆升。在此伸展过程中,中—晚侏罗世荆山—涂山岩体与早白垩世淮光岩体记录了深部韧性伸展拆离变形带抬升至浅部被脆性正断层所叠加的变形过程,而其它岩体内均记录了地壳浅部的脆性正断层活动。这些岩体的变形记录,指示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由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变发生在148~130 Ma期间,提供了在早白垩世克拉通峰期破坏中目前非盆地区构造过程的实例。
宋利宏朱光赵田林少泽
关键词:蚌埠隆起应力场
依兰-伊通断裂新构造活动规律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作为郯庐断裂带北段主干的依兰一伊通断裂,其新构造活动性与活动规律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次工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该断裂内活断层广泛存在,由东、西两支北东走向的主干活断层构成,沿着古近纪地堑边界断层发育。这些活断层主要呈破碎型结构,多为逆右行平移活动。通过对这些活断层一系列实测擦痕反演应力场,显示它们多是在东西向挤压中活动的,而现今应力场转变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区域性挤压。依据本次野外观察与14C定年,并结合前人定年结果与近代地震分布,表明依兰-伊通西支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与晚更新世相间,而东支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主要为早一中更新世。依兰-伊通断裂内活断层显示了明显的差异性活动,表现为西支的活动强度明显大于东支,西支的最新活动时代皆晚于东支,沿走向上活动性强、弱相间与最新活动时代不断变化,以及近代地震活动不均一分布。它们沿走向上的分段性、差异性活动主要是因为被一系列北西向断层切断所致。
翟明见朱光刘备顾承串张帅林少泽宋利宏
关键词:活断层运动学应力场
卡拉麦里断裂带造山期活动规律及其对造山过程的指示被引量:10
2015年
中亚造山带内东准噶尔地区北西西—南东东走向的大型卡拉麦里断裂带,为野马泉岛弧与哈尔里克岛弧之间的拼贴边界,沿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南缘出现。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与室内构造分析表明,这一倾向北北东的断裂带在造山期分别经历了脆—韧性右行走滑剪切和脆性逆冲活动。其脆—韧性剪切带在较软弱的板岩、砂板岩及浅变质凝灰岩内造成了密集的面理化带及张裂脉,而在泥灰岩内形成了糜棱岩。该剪切带的形成温度为250~300℃,与该区前二叠纪海相火山—碎屑岩的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同时发生。该断裂带的第二期脆性逆冲活动主要表现上盘向南的逆冲,叠加的逆冲断层一方面沿着早期陡立的剪切带面理发育,另一方面以较缓的产状切割剪切带。各类地质现象指示,其脆—韧性右行走滑活动发生于晚石炭世中期,是野马泉岛弧与哈尔里克岛弧斜向碰撞的结果,并指示早期卡拉麦里洋盆向北俯冲。该断裂带的第二期逆冲活动发生于中二叠世,出现在该区后造山伸展之后,属于陆内变形,应为中亚造山带区域上一次中二叠世碰撞活动导致的。
宋利宏朱光顾承串翟明见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逆冲断层造山过程
燕山构造带北部喀喇沁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燕山构造带北缘喀喇沁地区发育了晚古生代一中生代多期岩浆活动,记录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是认识该构造带大地构造演化的理想地区。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岩浆岩的系统定年及各期构造变形事件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了晚古生代一中生代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分析结果表明,燕山构造带在早石炭世晚期一早二叠世处于古亚洲洋俯冲背景下的活动陆缘环境,出现了弧岩浆活动。中二叠世古亚洲洋沿索伦克缝合线关闭,使得燕山构造带成为周缘前陆挤压变形带,并对应着岩浆活动的平静期。之后燕山构造带分别出现了晚二叠世一三叠纪、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4期伸展背景下的岩浆活动。在这些岩浆活动之间的平静期,先后发生了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初、早白垩世初3期挤压事件。这些现象还表明,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板内环境下岩浆活动发生在伸展背景中,而岩浆活动平静期多对应区域挤压活动。
林少泽朱光赵田宋利宏刘备
关键词:燕山构造带岩浆活动大地构造演化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特征与成因被引量:30
2015年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广泛存在,自北向南分别沿着嘉山盆地的东、西边界、合肥盆地东界与大别造山带东界分布。走向上自北向南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向,倾向上与早期盆缘正断层一致。这些活断层以逆右行平移活动为主,显示了逆冲分量随着断层倾角变小而增大的现象。依据一系列活断层擦痕实测数据的反演,指示它们活动时的应力状态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与现代应力状态一致。从多种现象综合分析,本文认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应为中更新世,从而该段没有强震记录或小震群集现象。本次工作表明,区内活断层主体上是早期盆缘正断层直接复活成因。由于其第四纪期间有限的累计垂直位移分量,并没有改变白垩-古近纪盆地发育阶段的地貌格局。
刘备朱光翟明见顾承串宋利宏刘硕
关键词:活断层运动学应力场
燕山构造带晚古生代挤压变形事件的构造与年代学证据
林少泽朱光严乐佳宋利宏刘备
燕山地区喀喇沁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特征与发育机制被引量:23
2014年
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与岩浆岩锆石定年,重新分析了燕山构造带北侧喀喇沁变质核杂岩的变形特征与演化历史,认为其经历了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两期伸展变形,而不是过去认为的仅发育于早白垩世.该变质核杂岩起源于晚侏罗世(156-150 Ma)NE-SW向拉伸中,最初发育了向北东缓倾、上盘向北东运动的拆离韧性剪切带,其下盘也卷入了同期韧性变形,并有岩浆活动与上叠盆地伴生.在随后的149-145 Ma期间仅发生了有限的均衡隆升.早白垩世时(141-100 Ma),区内拉伸方向转变为NW-SE向,沿着变质核杂岩两侧发育了2条NE-SW走向、倾向相背的大型脆性正断层.这2条正断层外侧的上盘控制发育了早白垩世半地堑式盆地,而其间共同的下盘发生了地垒式隆升而成为伸展穹窿,使得晚侏罗世韧性伸展构造剥露到地壳浅部.在早白垩世伸展隆升中,核部杂岩由早期至晚期先后叠加了局部的韧性变形带与脆性正断层,显示为应变局限化的特征.对该变质核杂岩演化历史与发育机制的重新厘定,一方面为燕山构造带发生过晚侏罗世伸展活动与克拉通破坏提供了构造证据,另一方面也表明该带早白垩世强烈伸展活动普遍存在,代表了克拉通的峰期破坏.
林少泽朱光赵田宋利宏刘备
关键词:燕山构造带锆石定年晚侏罗世
赤峰南部喀喇沁变质核杂岩的演化历史
朱光林少泽严乐佳宋利宏刘备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第四纪活动规律探讨被引量:20
2013年
郯庐断裂带渤海段也称为营潍断裂带。文中利用一系列地震剖面,对营潍断裂带第四纪活断层的几何学特征、活动方式与时间、应力场及活动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其第四纪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广泛而强烈,基本上继承了新近纪的断裂格局,由东、西两支主干断裂构成,各自呈左阶雁列式展布。其主干断裂在第四系内陡立的断面、常见的第四系背斜构造及区域上NEE SWW向挤压应力状态,皆表明该断裂带第四纪以来呈逆右行平移活动。大量的地震剖面揭示,该断裂带渤中地区为全新世活断层,而潍北—莱州湾和辽东湾地区呈现为全新世、晚更新世与第四纪活断层相间出现的现象。地震分布表明,该断裂带近代在中段渤中地区活动性最强,而南、北段活动性较弱。
胡惟朱光宋利宏严乐佳刘备
关键词:第四纪活断层
依兰-伊通断裂带中生代走滑构造特征与起源时代被引量:17
2016年
北东走向、长达900km的依兰-伊通断裂带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大型断裂构造,然而其起源问题却长期存在着较大的认识上分歧.通过系统的野外观察与室内综合分析,表明该断裂带在白垩-古近纪地堑外侧仍保存着走滑断层或韧性剪切带,代表了其起源期构造.这些走滑构造多为脆性平移断层,仅在南部威远堡-叶赫段和中部舒兰段出露为韧性剪切带.这两段剪切带走向北东-南西,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缓倾的矿物拉伸线理.露头与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均指示剪切带为左行走滑运动,并具有小幅度的逆冲分量.显微构造指示威远堡-叶赫段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为400~450℃,而舒兰段剪切带为350~400℃.一系列剪切带内变形与未变形岩体或岩脉的锆石U-Pb定年,限定了其走滑活动时限为160~126Ma.再依据研究区主要地质事件的对比,推断该断裂带起源时间为早白垩世初.由此表明,起源于中三叠世的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在早白垩世初区域挤压作用下(相当于燕山运动B幕)沿着依兰-伊通断裂带以左行平移断层的形式向北扩展进入东北地区.依兰-伊通断裂带在早白垩世初的出现应是东部太平洋区伊泽纳崎板块的高速斜向俯冲与西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最终关闭联合动力作用下的结果,但前者的动力贡献占主导.
顾承串朱光翟明见林少泽宋利宏刘备
关键词:显微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