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知遥
-

-

- 所属机构: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 所在地区:天津市
- 研究方向:文化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刘智英

- 作品数:15被引量:104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 研究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 非物质文化 传承 传统村落
- 潘刚

- 作品数:9被引量:58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软件学院
- 研究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口述史 传统村落 古村落
- 马兵

- 作品数:85被引量:147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 研究主题:小说 70后作家 茅盾文学奖 批评家 文学生活
- 张丽军

- 作品数:191被引量:43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乡土中国 70后作家 小说 文学 农民
- 房伟

- 作品数:227被引量:280H指数:7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小说 长篇小说 文学 当代文学史 小说创作
- 民俗学视角下门文化的功能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门的功能包括实体功能和文化功能,文化功能往往因其非物质的特性而被忽视。实际上,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少具有教化规范功能、防卫功能、审美功能和历史功能。门作为一种建筑元素,其文化功能本质上是对建筑文化功能的体现,不仅对非物质性的建筑文化十分重要,而且对当下的建筑设计和建筑实践都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也是整体认识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尤其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我国出现的"千城一面"、城镇化大肆吞噬乡土建筑的现象令人堪忧。因此,门的文化功能研究可能对于未来重新重视建筑所承载的民间文化,让民间文化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具有积极意义,并帮助民众深切意识到建筑并非是不同材料的简单垒积,而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结晶的文化载体。
- 马知遥刘智英
- 关键词:民俗文化门文化
- 所有澄静温暖甚至奔赴光荣的诗歌都因为爱——马永波长诗论
- 2009年
- 成功的长诗让读者在阅读中并不感到冗长,并不感到它是长诗,因为在凝练的叙述和忧伤的抒情里,我们完全被诗传达出的情感所吸引所左右。诗人有着娴熟的语言功力,语言内在的节奏让他的诗歌保持着内敛而扎实的风格,而形象化的书写让爱、悲伤等抽象的字眼都找到了符合情境的意象。马永波的长诗永远有对生命的置疑和困惑,永远有对现实的拷问和思量。有时候,我们不能不怀疑诗人和哲学家其实是双生子,他们用不同的言语方式表达着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 马知遥
- 关键词:长诗语言节奏审美追求
- 非遗保护:抢救·唤醒·文化自觉被引量:4
- 2011年
- 非遗保护越来越受到中国各级政府的重视,这是一件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让国人意识并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仅通过物质文化遗产还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在此工作中,首先是抓紧抢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举国上下全民一心的效果,在抢救中唤醒民众对自己文化和历史的重视,其最终目的不是商业化产业化,是为了获得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可和自觉,从而让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传统鼓舞人心,形成合力共谋全民族的和谐发展。
- 马知遥
- 关键词:抢救唤醒文化自觉
- 多变量联动效应:中国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整体性生成逻辑
- 2025年
- 剖析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生成逻辑,明晰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变量条件,是当代多民族传统工艺创新交融需破解的关键理论问题。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的168条案例为文本基础、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为时间剖面开展的基本形貌和成因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族际互动不是简单、直接、均质化的民族交互,而是一个具有条件性和复杂性的实践体系,其根植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特定时代语境下主体需求、工艺价值、空间环境变量联动而生成的文化实践。当下,在双元空间下重新锚定适于族际互动的工艺范畴,维系并制造族际互动的主体需求,针对性地保障并完善制度供给,是持续推动当代中国传统工艺族际互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可行路径。
- 王明月马知遥
- 关键词:族际互动生成逻辑
- 非遗保护的困惑与探索被引量:27
- 2010年
- 要复原或者再现濒临危险的非物质文化我们还必须保护那些传承人,尤其是保护传承人的艺术精神,而这些艺术精神必须让表演者体验并生活在原初的环境中。但仅仅圈地或者通过音像和文字的记录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就能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吗?如何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获得传统文化优秀的品质,获得可以让当代人领悟和鼓舞的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此项工作的开展中唤起全民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和认同感,唤起公众对我们伟大传统的热爱和尊重,认识到真正文化遗产的价值,摒弃文化糟粕。
- 马知遥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精神
- 离散性空间:文化生态保护的另一种空间形态被引量:8
- 2021年
- 长期以来,学界将区域性视为非遗的文化生态的主要空间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形构了以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策略。事实上,非遗的文化生态具有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在区域性空间形态之外,还包括散布于多区域的离散性空间形态。纵观天津东丰台文玩木雕的生命史,文玩木雕的文化需求与造物活动并没有根植于地方的文化传统,却深深嵌入多区域民众共享的文玩文化,反映出离散性形态的文化生态的存在。它具备文化体系的完整性,但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跨区域的特点,以分散于各地共享特定生活方式的认同性群体为受众,依赖于行业性的社会关系网络而有序运转。当前,它正为很多非遗项目,如京剧、书法等,提供着重要的生存空间和动力,具有保护的必要性。保障行业性社会关系网络的稳定性和秩序性,建立文化生态内部均衡的非遗供需关系,正是离散性形态的文化生态的可能保护路径,这将有助于文化生态保护策略的类型化与精准化。
- 王明月马知遥
-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
-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2004年中国城市数达661个,人口数为5.43亿人,承载着中国总人口的41.76%。城市已成为国家竞争的主体和产业、企业竞争的载体,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愈显重要。随着城市全球化竞争趋势的加强,城市间的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
- 马知遥
- 关键词:城市经济产业结构企业竞争力波特模型
- 《千里江山图》中“山水人居”式的景观图像意涵被引量:2
- 2019年
-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青绿山水绘画的重要里程碑,作为青绿山水绘画题材的经典图像资料,一直被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学者所关注。该作品在绘画表现语言上延续了隋代以来的'青绿山水'传统,画面中绵延不绝的山水之境与穿插其中的人居生活场景共同组合而成的'山水人居'式的景观图像,建构了宋徽宗心中憧憬的理想'江山图景'。本文探究了《千里江山图》中'山水人居'式的景观图像意涵,以及该作品反映的宋代山水自然的审美兴味。
- 姜向阳马知遥
- 关键词:宋徽宗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
- 数字时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审思被引量:4
- 2024年
- 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有效推进活态传承,非遗处于数字时代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文化基因的数字呈现、时空流变的数字重构、审美体验的数字化融通、社会价值的数字优化构成了数字时代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技术先进性与非遗“灵韵性”之间的代沟问题、传播效能增强与非遗侵权风险增加的“双刃剑”问题、数字平台普及与传统非遗社区空间缩减的挑战,以及用户生成内容与非遗权威话语的分歧等悖论不断凸显。对此,需要通过跨技术边界的文化共振、智能化版权管理、社区数字化赋能、开放式创新创造平台的方式,探求数字技术与非遗的和谐共生,避免文化特质在数字表征中的异化和消解。
- 常国毅马知遥
-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活态传承
- 非遗工坊的生成逻辑、基本意涵与实践分析被引量:8
- 2023年
- 非遗工坊是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新举措,是在指导思想、法律保障、政策依据、理论依托、历史传承、直接动因与现实基础的共同关照下的应然而生。其本质意涵是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精神”双重性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具有五个基本意涵,它们分别为:个体与集体的统一性,保护、传承与创造的相生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使命性,产业、就业与创业的同步性,以及社会、文化与生态的叠加性。目前,非遗工坊经历了雏形期、试点期、建设期与调整期四个发展阶段。在新时期,由于实践主体-理念-手段的不同,非遗工坊已形成行政主导式、公司主导式与个人主导式三种实践模式,它们具有本土性、传承性、产业性与共同性四位一体的实践特点。
- 刘智英马知遥刘垚瑶
- 关键词:生成逻辑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