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扬
作品数: 33被引量:18H指数:3
  • 所属机构:南京财经大学
  • 所在地区:江苏省 南京市
  • 研究方向:文学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相关作者

郭春萍
作品数:13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研究主题:《南山集》案 易中天现象 传统文化 出版界 学术界
陈协
作品数:6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系
研究主题:艺术风格 散文 本真状态 封建婚姻制度 方寸
戴文红
作品数:17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经典 媒介消费 青年农民 新媒体传播 网络阅读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审美读解(下)
2009年
从定海石到金箍棒、"玉帝甚不用贤"、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等故事情节的解读,阐释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审美意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型从诗话、杂剧到百回本小说的演进,大闹天宫情节的拓展,分析了"大闹天宫"在"横云断岭"式结构中的地位,得出吴承恩在情节的处理上点石成金的奥妙有两点可供借鉴的经验:吴承恩善于根据人物性格去创造典型情节;吴承恩善于创造幻想性情节去表现人物性格。
石钟扬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审美
传神文笔足千秋——读者视野中的中国小说经典魅力
2012年
"传神文笔足千秋",既可言《红楼梦》,也可言中国小说经典的艺术魅力;"不是情人不泪流",既可言《红楼梦》,也可言中国经典小说读者状态。中国小说读者中确有不少"水浒人"、"三国迷"、"西游人",乃至"黛党"、"钗党"……
石钟扬
关键词:中国小说
辛亥不再 民国何在——《民国现场报道》总序
2012年
民国何似?删繁就简,用几个关键词或可尽其意。一日“多事之秋”,文争武斗,各路英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二日“内忧外患”,外患最大莫过日寇入侵,内忧先是南北对峙,继而国共党争;三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张之洞话说晚清的,移说民国更确,1912年10月1013民国成立,宣告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诞生。然而民主共和的理念与制度,在那充满着“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几乎从来没有实质性地实施过,更不用说到1949年,民国从名到实都在大陆上消亡了。
石钟扬
关键词:民国总序内忧外患删繁就简南北对峙
人情小说的艺术历程——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2016年
鲁迅给出了人情小说的定义,并将《金瓶梅》看作人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出现,引起了中国小说观念与创作方法的重大变革,引导着近代小说的萌生。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深得《金瓶》壸奥",而《红楼梦》之于《金瓶梅》,从理论上、艺术上都有所突破和超越。
石钟扬
关键词:人情小说文人小说
金圣叹:中国小说读者学的开创者
2015年
金圣叹评点小说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其评点千言万语旨在教人如何读小说?以"忠恕为门"——设身处地而后观文,是格物、格人、格文之不二法门。金圣叹设身处地出神入化解读小说,对读者、对后世小说评点家影响极大,成为开宗立派的小说读者学的开创者。
石钟扬郭春萍
关键词:金圣叹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审美读解(上)被引量:1
2009年
从定海石到金箍棒、"玉帝甚不用贤"、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等故事情节的解读,阐释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审美意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型从诗话、杂剧到百回本小说的演进,大闹天宫情节的拓展,分析了"大闹天宫"在"横云断岭"式结构中的地位,得出吴承恩在情节的处理上点石成金的奥妙有两点可供借鉴的经验:吴承恩善于根据人物性格去创造典型情节;吴承恩善于创造幻想性情节去表现人物性格。
石钟扬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审美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之前的办报经历
2009年
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之前,参与编辑《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甲寅》等报刊,这为他创办《新青年》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石钟扬
关键词:《国民日日报》《甲寅》
一个被遗忘的“红学家”--周作人与《红楼梦》
2011年
在众多古代白话小说中,周作人认为只有《红楼梦》才属于真正的"人的文学";他以读者学的思维,持平视的视角,从平民的角度把玩《红楼梦》;周氏很欣赏《红楼梦》所描写的众多儿女,对晴雯评价尤高,因为她的真性情;他还认为,《红楼梦》属于平民文学一类,其描写的人生情景、家庭悲剧和众多女儿性格类型,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永恒的魅力。
郭春萍石钟扬
关键词:《红楼梦》红学
“改造青年之思想,为本志之天职”——《新青年》的主编意识
2008年
《新青年》乃近代中国之天下第一刊;其主旨:重塑中国青年的精神形象;六义:中国青年理想的精神形象,主旋律:科学与民主。
石钟扬
关键词:主编意识
一九四九年后的胡适
2010年
1954年开展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这引起1949年离开大陆的胡适的极大关注。文中循此叙述了毛泽东和胡适历史上的交往,以及胡适的归宿。
石钟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