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静兰
-

-

- 所属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所在地区:陕西省 西安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刘小洪

- 作品数:61被引量:665H指数:14
-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成岩作用 石炭系 成岩相 鄂尔多斯盆地 石炭系火山岩
- 李杪

- 作品数:12被引量:192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天然气储层 储集性能 致密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
- 张成立

- 作品数:116被引量:1,898H指数:30
-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
-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北秦岭 东秦岭 秦岭造山带 花岗岩
- 林潼

- 作品数:75被引量:777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盖层 成岩作用 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三塘湖盆地
- 张三

- 作品数:38被引量:398H指数:9
- 供职机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储层物性 成岩作用 长6储层
- 鄂尔多斯盆地苏77、召51区块山_2~3段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定量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利用扫描电镜、岩石薄片、高压压汞、X衍射等实验及物性分析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苏77、召51区块山_2~3段储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度、孔隙演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主要岩石类型为成分成熟度较高、结构成熟度较低的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以溶孔为主,残余粒间孔和晶间孔含量次之。储层在经历中等-强程度的压实,中等程度的胶结以及强烈的溶蚀作用后,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局部处于晚成岩阶段。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导致原生孔隙遭到破坏,孔隙度损失分别为16.94%和14.29%,晶间孔和溶蚀作用分别使孔隙度增加0.92%和5.64%,储层物性得以改善。孔隙空间经历原生孔隙减少→次生孔隙发育→次生孔隙减少→混合孔隙并存的复杂演化过程。
- 王晓晨罗静兰李文厚王若谷唐启银
- 关键词:成岩作用孔隙演化
- 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盒8及山2气层成岩作用和成岩相
- 运用岩心观察描述及室内各种测试分析手段对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山2及盒8 气层成岩作用的研究表明,砂岩经历了早期成岩阶段和晚期成岩阶段的变化过程。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分别造成了22%和15%左右的原生孔隙的丧失,是影响砂岩...
- 刘小洪罗静兰张三林潼白海强李博
- 文献传递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油层组的沉积体系与物源方向被引量:124
- 2008年
- 野外露头剖面的岩石学与岩相组合,沉积特征与相标志,古流向测定,室内砂岩的骨架矿物、重矿物组合及其平面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以线状或点状物源为特征的一套近源快速堆积的冲积扇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于盆地由快速拗陷转入逆冲负荷沉降期间。长8沉积期盆地西南部的古水流与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南方向,其次为西北和东南方向。长6油层组沉积期,盆地内部底床下沉作用减缓,湖盆开始收缩,湖盆西岸除北部有少量扇三角洲沉积外,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而盆地东北部与东部的沉积作用大大加强,致使在盆地东部形成一系列大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至盆地西南部相变为半深湖—深湖相与浊流相沉积。长6沉积期古水流除来自西南、西北和东南方向外,还有来自北东和正东方向的次要物源,它们在盆地西南部悦乐—玄马—板桥—固城—合水一带汇合,使该地带成为混合物源区。
- 罗静兰李忠兴史成恩李建韩永林王海宏李进步王成玉
- 关键词:物源方向上三叠统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 松辽盆地升平气田营城组火山岩岩相及其储集性能控制因素分析被引量:38
- 2008年
- 升平气田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岩的岩性学与岩相学、火山活动机制等研究结果显示,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少量火山碎屑熔岩、沉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和次火山岩。熔岩以流纹岩为主,少量英安岩。营城组重点含气层段营三段可划分为4个火山喷发-喷溢旋回。火山活动以喷发频率高和喷发迅速、间隔时间短和冷凝迅速、较强烈的中心式爆发与较宁静的裂隙式溢流喷发交替为特征。可识别出火山爆发相、火山溢流相、火山侵出相、火山通道相和火山沉积相5个相和溅落熔岩、火山碎屑岩、熔岩、火山重力流、火山颈和次火山岩6个亚相。高产气流井主要位于火山爆发相以及爆发相与溢流相互层地带。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主要受岩性、岩相、火山岩厚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控制,其次受火山活动特点、古地貌、成岩作用与构造作用的影响。
- 罗静兰林潼杨知盛刘小洪张军刘淑云
- 关键词:岩相学营城组火山岩松辽盆地
- 桩52断块沙I油藏沉积微相与油水关系被引量:2
- 1998年
- 桩52断块沙I油藏位于沾化凹陷五号桩近岸浊积扇中扇—外扇的沉积相带中。依据对油藏单井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在三维地震连井剖面上对标志层的对比标定结果发现,不同井中油层组顶、底界面由南向北依此被标定在时代较新的同相轴上,系统规则的跳穿相位现象预示油层组处于由南向北的前积反射体中。应用反射同相等时原理,确定出相邻井中油层组顶界等时关系,从而也就可划分对比出各井沉积旋回间小层的序列关系。经对各井间小层穿层数目在纵横连井剖面上的对比标定,将研究区近岸浊积体划分出由南向北、由老到新呈叠瓦状排列的20个前积小层,同一小层在空间上的展布为东西方向延伸较远且连通较好,南北方向延伸相对较短。由于穿时作用,垂向上一口井一般多可钻遇4个小层。各小层南缘位于浊积体上超面附近,储层粒序多呈正韵律特点,小层北缘位于下超面附近,具反韵律特点,小层中部一般为块状均质沉积。在研究区由南向北各小层的储集物性及含油性有逐渐变好的趋势,储集体中的高孔、高渗、高含油饱和度带多集中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
- 孙卫蒲仁海程顺有罗静兰张庆国陈振新刘泽俊马英俊
- 关键词:油藏沉积相油水关系
- 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延长组长8致密砂岩油藏成藏主控因素被引量:27
- 2013年
-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近年来发现的勘探开发新层系,勘探实践证实其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大。本文以盆地中南部志丹县吴堡地区为例,对该区长8油藏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油藏油源主要来自于上覆长73烃源岩、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储层组合配置;主成藏期运移动力主要为生烃增压等形成的异常高压,油气充注到长8致密储层后主要以近距离垂向和侧向运移为主;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形成成岩遮挡型准连续型油气聚集。长8油藏平面及层位分布主要受控于有效烃源岩展布、储层质量和有效盖层的控制,多种地质因素共同形成现今长8油藏分布格局。
- 白玉彬罗静兰王少飞杨勇唐乐平付晓燕郑卉
- 关键词:主控因素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山1–盒8段物源分析
-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地层发育广泛,含油气资源丰富。但盆地南部上古生界研究相对薄弱,油气勘探程度低,特别是盆地南部物源不明确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天然气勘探。盆地南缘秦岭造山带演化过程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建造以及油气藏...
- 蒋子文罗静兰侯云东范立勇胡新友崔凯马尚伟
- 关键词:沉积地球化学物源分析上古生界鄂尔多斯盆地
- 文献传递
-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中新生代火成岩储层特征被引量:5
- 2012年
- 在岩心观察基础上,根据大量常规薄片与铸体薄片的鉴定与统计,通过孔隙度与渗透率测定等手段,对歧口凹陷中新生代火成岩储层的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对火成岩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结果表明:歧口凹陷中新生代火成岩可分为6大类20余种火成岩岩石类型;其中,以安山岩和玄武岩类物性最好,其次为辉绿岩和凝灰岩,英安岩最差;火成岩储层的形成与储集性能的改善主要与构造作用、风化淋滤作用、溶蚀作用、蚀变作用有关。
- 郭永峰罗静兰刘化清李双文姚军
- 关键词:储层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火成岩歧口凹陷渤海湾盆地
-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源区及其构造背景分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的证据被引量:50
- 2013年
- 通过LA-(MC)ICP-MS碎屑锆石微区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型铀矿层进行了同位素定年物源示踪研究。结果显示,四个样品的锆石年龄分布均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总体呈现出2500~2300Ma,2000~1750Ma和450~250Ma三个主峰值年龄与2300~2000Ma、1750~1400Ma的次峰期年龄。年代学对比研究揭示,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的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阴山地块和中部造山带北部的TTG片麻岩、麻粒岩和孔兹岩,以及海西期的大量火成岩体。碎屑锆石的εHf(t)值由负到正,变化范围较大,显示了古老地壳的再循环过程。其中,1.9Ga和2.5Ga的部分锆石其Hf分析点位于亏损地幔线附近,指示该时期有新生地壳的形成。锆石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分布范围3.8~0.7Ga,但集中于3.0~2.3Ga,在2.8~2.6Ga出现一峰值,说明华北克拉通地壳主要形成于中、新太古代。本文所获得的锆石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与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的Hf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分布特征非常接近,而与东部陆块有很大差别,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东、西部陆块在古元古代拼合之前是独立发展的。
- 王盟罗静兰李杪白雪晶程辰闫辽伟
- 关键词:HF同位素砂岩型铀矿
- 盆地埋藏史及其对砂岩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以陕北延长油区砂岩储层为例被引量:59
- 2001年
- 延长油区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抬升剥蚀事件、一次沉积间断和三次沉降作用过程。第一次沉降阶段(225~208Ma)以挤压环境下的构造沉降起主导作用,沉降速率较高,东部区的总沉降量高于西部区,第二、三次沉降阶段(203~157 Ma和 138~97 Ma)主要以拉伸背景下的沉积载荷沉降为主,沉降作用相对减弱。西部区由于褶皱和逆冲断裂,其沉积速率和构造沉降量高于东部区。岩石物性模拟结果显示,下、中侏罗统延安组储集层的物性明显好于下伏上三叠统延长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高值区受河道砂体分布带的控制,呈NE方向展布。三叠系砂岩储集层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第二次沉降阶段,侏罗系砂岩储集层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第三次沉降阶段,两者在97Ma时达到与现今基本相似的最低值。埋藏压实作用是造成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它使侏罗系砂岩和三叠系砂岩孔隙度分别丧失15%和20%。碳酸盐胶结物是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胶结物。西部区储集层物性低于东部区可能缘于二、三次沉降阶段上覆地层载荷所引起的机械压实作用西部区大于东部区所致,
- 罗静兰张成立阎世可武富礼李玉宏
- 关键词:砂岩储层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