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
作品数: 53被引量:100H指数:7
  • 所属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 所在地区:重庆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冯华
作品数:781被引量:1,88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神经内镜 手术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显微手术 脊髓损伤
陈志
作品数:228被引量:62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研究主题: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蜕皮甾酮 显微手术 显微手术治疗
朱刚
作品数:295被引量:88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显微手术治疗 蜕皮甾酮
崔高宇
作品数:138被引量:659H指数:11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可视化人体 可视化研究 显微外科手术 三维重建 手术治疗
王宪荣
作品数:226被引量:796H指数:14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研究主题:颅脑损伤 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物模型
家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建立及蜕皮甾酮干预观察
有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在CVS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有学者认为CVS的实质可能是由于血管壁免疫炎症反应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
刘智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动脉蜕皮甾酮
文献传递
蜕皮甾酮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6
2004年
目的 :观察血性脑脊液 (BCSF)对培养的微血管内皮细胞 (brainmicrovesselendothelialcells ,Bm vECs)损害作用和蜕皮甾酮 (ecdysterone ,EDS)的干预效应。方法 :将培养的BmvECs分为对照组、BCSF组和EDS组 ,通过病理形态学改变、细胞计数、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分析评估其损害和增殖状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BCSF组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贴壁细胞数量减少 ,MTT吸光度下降 ,G0 ~G1期细胞比例减少。EDS对BCSF所致上述内皮细胞改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 :EDS对BCSF所致的内皮形态和增殖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可能在慢性脑血管痉挛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
陈志朱刚唐卫华刘智吴南王宪荣冯华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内皮细胞蜕皮甾酮
一种非开颅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模拟临床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生理过程的大鼠SAH模型。方法:显微操作经颈外动脉导入尼龙线至颈内动脉颅内段,刺破其分叉处造成大鼠SAH,观察各实验组大鼠死亡率、神经行为功能、脑含水量、大体病理解剖及海马区病理变化。结果:SAH模型成功率96.7%,死亡率10.34%;实验大鼠蛛网膜下腔发现血液或血凝块凝集;SAH后神经行为异常,24h神经功能评分为3.08±0.56分;脑含水量增加,皮层含水量为80.37±0.58%,脑干含水量为74.14±1.07%;海马CA1区神经元有水肿变性等改变。结论:非开颅血管内线穿刺法能可靠制备大鼠SAH模型并有效模拟临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
金清东陈志刘智林秋泉胡胜利吴国材John.H.Zhang王宪荣冯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
蜕皮甾酮及尼莫地平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蜕皮甾体(ecdysterone)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神经功能及脑血管痉挛的改变,并与尼莫地平(nimodipine)的治疗效果相比较,为蜕皮甾酮治疗SAH后CVS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Endo法建立家兔脑血管痉挛模型,将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A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组(B组)、尼莫地平治疗组(C组)及蜕皮甾酮治疗组(D组),各组5只。对每组动物分别行神经功能评分和脑血管造影。结果SAH组家兔食量明显降低,神经症状明显;而其它组食量降低较少,神经症状也相对较轻。血管造影示与基础直径相比,较基础值比较,SAH组、尼莫地平组和蜕皮甾酮组3组在SAH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为:(23.20±0.06)%,(20.06±0.03)%,(14.42±0.03)%。结论蜕皮甾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神经症状,缓解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其缓解血管痉挛的效果较尼莫地平好。
刘智冯华朱刚陈志崔高宇唐卫华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蜕皮甾酮尼莫地平
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损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 评价高频超声诊断技术在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2例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行超声检查,明确其病变原因,并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价是否有手术指征.同时根据术中情况评价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并随访治疗1年后的神经功能,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22例患者均能有效协助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损伤部位,并且与手术中所见完全符合,符合率为100%.患者随访1年观察发现受损神经的功能均明显提高.其中保守治疗的12名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提高(P<0.01),术前平均神经传导速度为(36.7±12.2)m/s,术后平均传导速度为(48.2±14.4) m/s,平均提高35.0%;10名手术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术前平均为(20.8 ±7.9)m/s,术后平均传导速度为(39.6 ±13.2)m/s,平均提高102.8%,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 高频超声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能有效明确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有利于选择手术时机和方式。
刘智张文川华兴潘杰香李杰王龙冯华崔高宇
关键词:周围神经超声电生理检查
T型钙通道CaV3.3在成年大鼠脑内的表达
目的:观察T型钙通道CaV3.3在正常成年大鼠脑皮质、海马和下丘脑的分布表达。方法:借助常规免疫组化及RT-PCR在不同水平观察CaV3.3在正常成年大鼠的三个脑区的分布,应用免疫荧光多标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V3....
唐卫华陈志朱刚JohnHZhang刘智王宪荣冯华
关键词:T型钙通道大鼠脑
Neuroimaging features of intracranial chondroma:three cases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刘智潘杰香王龙崔高宇
蛋白激酶GIa基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对血管调控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血性脑脊液对大鼠脑动脉平滑肌细胞(CASMC)的促增殖作用以及携带蛋白激酶GIa(PKGIa)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PKGIa)的干预作用,探讨PKGIa基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慢性脑血管痉挛分子机制中可能的调控作用。方法相同密度(10~6/cm^2)接种后分为血性脑脊液组(B组)、生理盐水转染组(AN组)、血性脑脊液空载体组(KB组)和血性脑脊液转染组(AB组)。另设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采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CASMC。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d-PKGIa转染CASMC后PKGIa基因的表达。采用MTT法、~3H-TdR掺入法检测血性脑脊液对CASMC增殖的刺激作用以及Ad-PKGIa的抑制作用。结果与转染前比较,Ad-PKGIa转染后1 d,CASMC内PKGIa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N组比较,B组、KB组~3H-TdR和MTT明显增多和升高(P<0.05);与B组比较,AN组和AB组~3H-TdR和MTT明显减少和降低(P<0.05);与KB组比较,AB组~3H-TdR和MTT明显减少和降低(P<0.05)。结论 PKGIa信号途径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慢性脑血管痉挛分子机制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点之一。
罗春霞易斌陈志唐卫华刘智冯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蛋白激酶类转染
微透析方法观察蜕皮甾酮对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
目的 通过微透析的方法,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家兔海马内能量物质和谷氨酸的含量变化,了解蜕皮甾酮对其干预的效果.方法 30只家兔分为5组,即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组(L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组(L-SAH组)、结扎后枕大池二...
刘智陈志朱刚唐卫华王宪容冯华
出血性脑卒中后继发炎症损伤的新机制及防治新策略
朱刚冯华陈志唐俊谭亮陈前伟刘智陶一浩杨云峰陈渝杰魏林节谭强姜兵
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ic Stroke, HS)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起病急、病情重,死残率高。尽管外科清除血肿取得一定进展,但HS的救治效果仍不满意,其主要原因是继发脑损伤,其中炎症脑损伤起重要作用。有关...
关键词: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