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仙
作品数: 30被引量:15H指数:3
  • 所属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天文地球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张小涛
作品数:83被引量:155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研究主题:地震 M 地震活动异常 信息方法 地球物理
王辉
作品数:57被引量:57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地震 强震活动 活动地块 首都圈
余怀忠
作品数:68被引量:42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研究主题: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预测 地震 地震前 LURR
刘月
作品数:24被引量:7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研究主题:加卸载响应比 地震预测 积分 孕震 地震前
刘静
作品数:58被引量:232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 电离层 DEMETER卫星 地震前 电离层扰动
于田地区强震前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及强震复发间隔被引量:5
2023年
21世纪以来,于田地区发生了4次MS≥6.0地震,包括两次MS7.3地震,引起广泛关注.我们基于加卸载响应比方法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LURR),以地震目录(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为资料,对2008-2020年于田地区4次强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次地震前,均在震源区及附近检测到LURR异常,且震前LURR异常空间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类似.强震发生滞后于LURR异常峰值:2008年MS7.3、2014年MS7.3及2020年MS6.4地震,滞后于LURR异常峰值1~2 a;2012年MS6.2地震发生于LURR异常峰值后半年.相邻的民丰地区,1924年发生了MS7.3和MS7.2地震,于田-民丰地区强震较为活跃.我们基于地震导致的地壳介质损伤的平板模型,探索于田及周边地区的强震复发特征.得到于田-民丰地区长期的损伤-愈合速率为3.86×10^(-4)/a.基于单次M 7.5地震造成的损伤,估算这一区域7.5级左右地震的复发间隔约50 a.本文对于田地区强震前介质特征的变化,及区域强震复发间隔提出新的认识.
刘月田勤俭张永仙王辉尹祥础
关键词:于田地震加卸载响应比阿尔金断裂带
区域选取对图像信息法可预测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图像信息(PI)法是一种基于统计物理学的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对中长期地震预测有较好的效果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PI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对选取区域的所有网格参量进行了归一化,因此不同的区域选取会产生PI热点结果的变化。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自1970年以来的全国M_(S)≥3.0地震目录,采用5年尺度的“异常学习时段”和“预测时间窗”以及1年尺度的滑动时间步长,以南北地震带2016年以来发生的M_(S)≥6.0地震的回溯性预测检验为例,研究了不同空间范围的选取对PI方法地震预测效能的影响。地震预测效能检验采用R值评分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检验方法。结果显示:①在其它计算参数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区域选取对PI预测结果有较大影响;②利用R值评分和ROC检验方法对不同研究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时,区域内部地震活动性差异小的区域预测效果较好,而对于地震活动性存在较大差异的区域,地震活动性高的区域内发生的地震更容易被预测,推测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出现的异常更显著,而算法里的归一化过程会抑制地震活动性较低区域出现的异常,从而造成漏报;③对于具体的目标地震,震中附近的PI热点图像会经历演化,因此利用PI方法向前预测时要结合多个时间窗口进行综合预测;④不同于其它天然构造地震的热点演化趋势,2019年四川长宁M_(S)6.0地震和2021年四川泸县M_(S)6.0地震震中附近热点反复出现、消失,可能与人工活动有关;⑤滇西南地区、海原断裂中东部附近、小江断裂中部地区、龙门山断裂南部和小江断裂东北部地区存在持续出现的PI热点,这些区域为值得关注的M_(S)≥6.0地震发震区域。
田唯熙张永仙张盛峰张小涛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强震预测ROC
“地震可预测性国际合作研究”—1.0阶段工作理念及成果被引量:3
2021年
20世纪90年代由世界多个国家的地震学家围绕“地震可否预测”问题进行国际讨论后,人们开始思考适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的规则应该有哪些,尤其是地震学家针对地震预测研究中所采取的途径和工作思路开始发生了变化。2007年开始的“区域地震似然模型”(Regional Earthquake Likelihood Models,RELM)工作组和由此进一步而来的“地震可预测性国际合作研究”(Col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CSEP)计划开始之后,一大批地震预测模型和与评估其预测效能有关的统计检验方法加入进来,在设立相同的预测规则和使用统一的数据来源下,通过全球设立不同测试中心的方式,共同参与到对地震可预测性问题的系统研究中来。当前,CSEP计划已由开始的1.0阶段发展至2.0阶段,为使读者了解与这几项国际合作研究相关的工作主旨和发展历程,本文总结了与CSEP工作1.0阶段相关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张盛峰张永仙
孕震过程中岩石膨胀、断层蠕动及其地震前兆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永仙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余震预测及效能检验
2021年
1研究背景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地区发生M_(s)7.4地震,中国地震局针对此次地震快速组织开展了科学考察工作。根据科考阶段性成果交流形成的统一认识,玛多M_(s)7.4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地表破裂段为该断裂东段,即江错断裂段。
张盛峰张永仙
基于PI方法的华北2019年以来3次M_(S)≥5.0地震回溯性预测研究
2024年
本文应用图像信息(PI)方法对2023年山东平原M_(S)5.5地震、2021年江苏大丰海域M_(S)5.0地震和2020年河北古冶M_(S)5.1地震进行了回溯性预测研究。以华北局部(32°N~42°N,114°E~122°E)为研究区域,在网格尺度分别为0.5°×0.5°和1.0°×1.0°且预测窗长为5 a的两组参数模型下,获取2019—2027年逐年滑动的预测窗热点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当网格尺度为1.0°×1.0°时,PI热点效果优于0.5°×0.5°网格,且对平原地震和大丰海域地震的发震位置指示作用较好。当时间窗长和归一化阈值绝对值同时增大,个别窗口存在古冶地震的有效热点,但未找到热点能同时覆盖3个地震震中所在网格的参数模型。不同参数模型下的PI热点显示,未来3~4 a郯庐断裂带渤海段存在发生M_(S)≥5.0地震的风险。本文研究结果对于华北局部地区M_(S)≥5.0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宋程张永仙夏彩韵毕金孟张小涛吴永加徐小远
基于时—空ETAS模型的四川泸定地区背景及触发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2023年
1研究背景。2022年9月5日12点52分在四川泸定县发生M_(S)6.8地震,震源深度16 km。通过针对此次地震的科学考察工作,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未来趋势进行了研判,根据震源机制解及余震分布等特征,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鲜水河断裂南端的磨西段,属于全新世活动断裂,该位置处于鲜水河断裂与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和龙门山断裂交会部位,构造背景。较为复杂,水平滑动速率为5—10 mm/a。
张盛峰张永仙
2021年青海玛多MS 7.4地震余震预测及效能检验
张盛峰张永仙
文安和古冶2次M_(S)5.1地震活动特征对比
2024年
对2006年文安M_(S)5.1地震和2020年古冶M_(S)5.1地震前的异常平静图像、区域-时间-长度(RTL)曲线、地震图像信息(PI)热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次M_(S)5.1地震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时空平静异常图像;②RTL方法显示,文安地震前半年存在显著平静异常,古冶地震前半年内未出现平静异常;③PI方法显示,在3年预测窗长和0.1°×0.1°网格尺度下,2次地震的震中附近皆存在热点,文安地震的有效热点相比于古冶地震对地点指示意义更好,发震风险性更高。该研究对华北地区M_(S)5.0以上地震活动特征总结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宋程张永仙夏彩韵孙路强
2022年6月1日芦山MS6.1地震序列特征及余震概率分析
张盛峰张永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