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钦
-

-

- 所属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所在地区:北京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赵春华

- 作品数:340被引量:1,148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 全能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
- 孙昭

- 作品数:54被引量:141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间充质干细胞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组织 猕猴 免疫
- 尤胜国

- 作品数:35被引量:25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树突细胞 急性髓系白血病 T细胞
- 邓为民

- 作品数:58被引量:255H指数:7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研究主题:卵巢癌 IL-17 HCG 卵巢肿瘤 免疫调节
- 葛薇

- 作品数:36被引量:29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白血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髓系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组织工程软骨
- 成体骨髓源多能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参与体内组织再生与修复的研究
- 目的:探讨成体骨髓源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对象与方法:1、分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特殊培养基培养,获得Flk-1+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2、动物模型的建立:雌性C57BL/6小鼠致死量照射后移植同基因骨...
- 赵春华房佰俊邓为民韩钦廖联明史明霞张伟郭虹刘煌昊葛薇李长虹呼莹马丽马冠杰张玲曹莹李董杨少光刘杰文姜学英尤胜国
- 文献传递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Exosome促进结肠癌细胞系上皮间质转化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来源的Exosome对结肠癌细胞系HCT8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出MSC后,对MSC进行培养并传代,并对MSC的分化能力进行鉴定。在人脂肪来源的MSC中提取Exosome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拍照,并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抗原表达情况。在HCT8培养体系中加入人脂肪来源的MSC分泌的Exosome ,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皮和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人脂肪来源的MSC分泌的Exosome对HCT8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人脂肪来源的MSC具有多系分化能力,人脂肪来源的Exosome直径为40~100 nm ,表达CD63、HSP70和HSP90,下调HCT8上皮相关标志E-cadherin和ZO-1的表达,上调间质相关标志Fibronectin的表达,促进HCT8的迁移和侵袭。结论人脂肪来源的MSC分泌的Exosome可促进结肠癌细胞系HCT8的EMT。
- 孙昭薛春玲高鹤丽白春梅赵林韩钦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EXOSOME结肠癌上皮间质转化
- 成体骨髓源多能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参与体内组织再生与修复的研究
- 目的:探讨成体骨髓源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对象与方法:1、分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特殊培养基培养,获得Flk-1+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2、动物模型的建立:雌性C57BL/6小鼠致死量照射后移植同基因骨...
- 赵春华房佰俊邓为民韩钦廖联明史明霞张伟郭虹刘煜昊葛薇李长虹呼莹马丽马冠杰张玲曹莹李董杨少光刘杰文姜学英尤胜国
-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康复医学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动物模型
- 文献传递
- 成人脂肪来源成体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的体内外研究
- <正>目的成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易于从体内分离扩增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能够分化成为多种间质组织,包括骨,脂肪, 软骨,...
- 曹莹孟艳孙昭廖联明韩钦李静刘艳宁赵春华
- 文献传递
- 肝癌组织中KLF1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14年
- 目的 检测KLF17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并评价其对肝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KLF17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KLF17表达对患者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期的影响.比较原代培养的Hep11和Hep12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差异,以及KLF表达的差异.干扰KLF17表达后Transwell法检测Hep11迁移和侵袭的能力.结果 36名有随访结果并可评估的患者中,KLF17 0 ~2分19人,3~5分的17人.KLF17 3~5分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较0~2分的患者长,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39.3±4.2)个月和(23.4±4.9)个月(P<0.05).KLF17 3~5分的患者总生存为(46.9±3.2)个月,KLF17 0 ~2分的患者为(35.2±4.2)个月(P<0.05).在原代培养肝癌细胞中,来自原发灶的Hep11比来自转移复发灶的Hep12的KLF17表达高,Hep11的KLF17干扰后,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P<0.05).结论 KLF17表达可能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 孙昭赵林周娜高鹤丽马春亮韩钦
- 关键词:肝癌预后
- 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力与免疫调节的研究
- 2012年
-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存在于成体间质组织中的一类多能干细胞群体,最早是从骨髓组织中分离得到的,随后的研究发现从其他多种组织中也能分离得到,例如脂肪组织、脐带、胎盘等。它具有两个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即多能性和免疫调节能力。多年的研究显示,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适当条件下可以大量扩增,并保持它向多种组织类型细胞分化的潜能,例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肠道上皮细胞、以及神经组织细胞。
- 韩钦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分化血管内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神经组织细胞间质组织
- 脂肪MSCs分泌的DKK-1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的增殖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脂肪来源的MSCs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共培养,通过中和抗体实验、3H-TdR掺入法、细胞周期流式分析、RNA干扰和定量PCR等技术,分析K562细胞增殖能力、WNT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与MSCs共培养后,K562的增殖减少了77%(P<0.05),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为62.1%±5.8%,明显高于K562单独培养时的45.2%±6.9%(P<0.05)。当用Transwell隔开MSCs和K562细胞后,上述抑制作用仍然存在。利用中和抗体实验发现MSCs抑制K562增殖是通过分泌DKK-1。将MSCs表达的DKK-1用RNA干扰敲低后,再与K562共培养,可重新增加K562细胞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C-MYC和CYCLIN D2的表达,减弱了对K562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脂肪来源的MSCs可以通过分泌可溶性分子DKK-1抑制白血病细胞K562的WNT信号通路,将其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从而抑制其增殖。
- 朱雅姝孙昭李振亚韩钦李静赵春华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DKK-1WNT信号通路RNA干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及治疗机制。方法采集人志愿者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 BMSC;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2 h 再灌注大鼠模型,根据神经损伤评分将符合标准的60只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BMSC 移植组,48只)和对照组(D-Hanks 液注射组,12只),24 h 后在脑缺血边缘区皮层分别注射 hBMSC 悬液和 D-Hanks 液;移植后第4天开始进行粘贴物移除实验、转棒实验及 Morris 水迷宫实验的循环测试至第32天;治疗组分别在移植后1、2、3及4周分批次处死大鼠,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动态追踪 BMSC 并检测细胞的迁移和分化。结果移植后第1、2周细胞大量存活并向病灶迁移,第3周细胞存活数量明显减少,第4周存活细胞极少;hBMSC 在大鼠脑内没有明确表达微管相关蛋白(MAP)2、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半乳糖脑苷脂(GalC)等神经细胞的特异蛋白。治疗后1周水迷宫平均逃逸时间,治疗组为(69±10)s,对照组为(120±0)s,P<0.05,至第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0天转棒实验(10 r/min)平均潜伏期,治疗组为(167±18)s,对照组为(37±19)s,P<0.05,至实验终期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3天粘贴物移除实验平均潜伏期,治疗组为(33±8)s,对照组为(84±13)s,P<0.05,至实验终期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MSC 脑内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移植细胞在大鼠脑内可以向病灶周围迁移,但是细胞存活有一定时限性;BMSC 在大鼠脑内没有明确分化为经细胞。
- 魏俊吉曾立芬樊晓彤王裕马文斌李桂林窦万臣张振兴栗世方冯铭韩钦李照建张子衡康军孔燕国王任直赵春华
-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移植脑卒中大脑中动脉梗塞细胞分化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初探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移植治疗难治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组10例对熊去氧胆酸(UDCA)生化应答不良的难治型PBC患者,自愿提供健康一级亲属作为供者,在之前治疗基础上,进行BM。MSC移植治疗1次。观察治疗时不良反应及治疗后第1、3、6、12个月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肝脏病理等方面变化。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①异基因BM-MSC移植安全性好,未出现移植相关不良事件;②难治型PBC患者在BM—MSC移植后,在“瘙痒”、“社会功能”及“情绪”等生活质量方面有所改善;③异基因BM—MSC移植治疗可降低PBC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106+31)U/L与(72±18)U/L,t=2.785,P=0.021]和天冬氨酸转氨酶[(81+15)U/L与(64±12)U/L,t=2.343,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经BM.MSC移植治疗,PBC患者肝脏病理无明显变化;⑤该治疗方法在6~12个月时疗效最佳。结论异基因BM.MSC移植的安全性好,可改善难治型PBC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转氨酶等生化指标,但可能并不改善肝脏病理。
- 王立韩钦陈华孔芳杨云娇赵岩李永哲张烜崔全才卢朝辉张奉春赵春华
- 关键词:肝硬化胆汁性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
- TGF-β1对成人骨髓CD105^+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05年
- 目的分离并鉴定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研究TGFβ1对骨髓MSCs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ACS磁珠分选CD105+细胞;FACS检测其免疫表型;诱导分选的CD105+细胞向脂肪及成骨细胞分化,油红O染色、VonKossa染色及RTPCR检测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观察TGFβ1对分选出的CD105+细胞分化与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诱导后的脂肪细胞CD105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TGFβ1对CD105+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成人骨髓来源的CD105+细胞体外可向脂肪及成骨细胞分化;在向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加入1~50ng/mLTGFβ1后,成脂诱导体系中无脂肪细胞出现;在向成骨诱导过程中,加入20ng/mLTGFβ1后,钙化基质沉淀明显降低;在脂肪诱导体系中,MTT染色检测显示TGFβ1对CD105+细胞的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结论TGFβ1抑制成人骨髓源CD105+MSCs向脂肪及成骨细胞分化,在向脂肪诱导过程中,TGFβ1促进MSCs的增殖。
- 房佰俊韩钦杨少光赵春华
- 关键词:TGF-Β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