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琼
作品数: 32被引量:176H指数:7
  • 所属机构:云南农业大学
  • 所在地区:云南省 昆明市
  • 研究方向:农业科学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吴伯志
作品数:177被引量:1,148H指数:19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间作 坡耕地 马铃薯 水土流失
周锋
作品数:46被引量:158H指数:7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马铃薯 玉米 间作 坡耕地 草带
安曈昕
作品数:62被引量:262H指数:9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间作 玉米 坡耕地 马铃薯 草带
欧阳铖人
作品数:23被引量:53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 马铃薯 间作 坡耕地 起垄
吴开贤
作品数:63被引量:220H指数:9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玉米 马铃薯 间作 马铃薯生长 氮同化
行距对间作玉米/马铃薯产量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行距布局决定作物生长和产量,但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缺乏研究。【方法】针对云南应用较广2∶2模式,增减种间(ZJ)和种内(ZN)行距形成ZJ70 cm+ZN 25 cm、ZJ60 cm+ZN35 cm、ZJ50 cm+ZN45 cm、ZJ40 cm+ZN55 cm和ZJ30 cm+ZN65 cm间作及单作玉米(Ms)和马铃薯(Ps)7个处理,经2年大田试验,研究行距对其间作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5种间作模式LER为1.21~1.42,当ZJ从70 cm减至30 cm时,两作物产量逐渐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马铃薯平均为13 833 kg/hm2、玉米为7 808 kg/hm2,LER为1.42;总体为种间窄行模式(ZJ>50 cm)比种间宽行模式(ZJ<50 cm)高,间作优势突出,系统生产力高,分界点为ZJ 40 cm。(2)马铃薯初花期和玉米拔节期是两作物竞争的胶着期,随ZJ从70~30 cm,马铃薯竞争能力逐渐增强(RII为-0.06~0.01)、玉米逐渐减弱(RII为-0.04~-0.23),随生育期推进,ZJ40 cm+ZN55 cm的RII相对较大。(3)马铃薯干物质转移率和贡献率随ZJ缩小而增大,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32.6%和25.5%,比最小ZJ70 cm+ZN25 cm分别提高39.5%和47.7%,分界点为ZJ40 cm。(4)拔节期—吐丝期和吐丝期—乳熟期玉米恢复性生长能力(RGR),ZJ<50 cm比ZJ>50 cm强,最强ZJ40 cm+ZN55 cm比最弱ZJ70 cm+ZN25 cm在两个时期分别提高37%和30%,分界点为ZJ40 cm。【结论】间作玉米/马铃薯2∶2行比、190 cm带宽模式下,种间窄行的间作优势显著高于种间宽行模式,最高为间距40 cm+行距55 cm。这一发现不仅对实际生产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间作作物高效种植提供了行距设计的借鉴。
字淑慧吴开贤安曈昕欧阳铖人杨友琼周锋吴伯志
关键词:行距配置间作优势种间关系玉米马铃薯
间作群体中玉米对马铃薯生长及竞争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玉米‖马铃薯作为一种传统的间作方式,能提高产量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本研究以玉米、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测定初花期和收获期马铃薯株型指标、干物质及产量,评价马铃薯在收获期和生育期的生长特性、产量形成及竞争力。结果表明:在初花期2∶2和4∶4间作模式边一行叶面积、比叶重、植株干物重及块茎干物重均大于4∶4间作模式边二行和单作,株高和叶重比规律不明显。在收获期2∶2和4∶4间作模式边一行株高、叶面积和块茎干物重大于4∶4间作处理边二行和单作,比叶重反而小于单作处理。间作模式马铃薯茎叶干物质向块茎的转移率和对经济产量的贡献率高于单作模式。初花期间作处理马铃薯竞争力大于玉米,且边一行竞争力大于边二行,收获期间作处理马铃薯竞争力弱小于玉米。与单作相比,间作模式边一行马铃薯表现出产量优势,4∶4间作模式边二行马铃薯在2012年表现出产量优势,而在2013年表现出产量劣势。综合以上结果,生育前期间作模式边行马铃薯在叶面积、茎叶干物质和块茎干物质积累了较大的间作优势,随着生育期推移间作优势逐渐降低,收获时仍表现出一定的产量优势。
周锋安曈昕吴开贤杨友琼蒋春和范志伟吴伯志
关键词:马铃薯玉米间作
深松耕对石灰岩红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为明确深松耕在云南石灰岩红壤地区的适宜性及其作用的持续性,进而筛选出合适的耕作方式。【方法】通过3年大田试验,探讨了深松耕和旋耕(对照) 2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状况。【结果】与旋耕(对照)相比,深松耕显著降低了耕层(0~20 cm)土壤容重(P<0.05)和土壤紧实度(P<0.05),且在2016年分别降低了7.24%和12.22%,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水分,有助于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玉米生物产量(P<0.05),增加经济产量,但其效果随深松耕年限的延长先增后减;随着深松耕年限增加,与同年旋耕处理相比,深松耕处理增产优势呈下降趋势,甚至减产,表现为深松耕处理分别增加经济和生物产量13.76%和28.21%(2016年)、2.32%和21.38%(2017年),2018年减产4.36%和1.53%。【结论】综合来看,深松耕在该地区具有一定适宜性,其效果能持续2年且在第1年最为明显,所以隔年深松耕配合旋耕是合适的耕作措施。
李永贤张晓云吴开贤安曈昕周锋杨友琼吴伯志
关键词:红壤坡耕地深松土壤物理性质玉米
一种水土保持监测径流泥沙连续取样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土保持监测径流泥沙连续取样测量装置,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内底面上设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动端安装有槽口架,所述槽口架的内侧壁之间设有主动轴和从动轴,所述主动轴的一端贯穿槽口架且延伸至外部,当径流泥...
安曈昕周锋杨友琼程易姚高乾范茂攀李永梅
作物间套作种植方式间作效应研究被引量:66
2007年
阐述了国内外作物间套作方式的研究进展及内容,总结近五年来作物间套作方式的研究特点:土壤容重、光照强度、叶绿素含量、抗病虫性、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施肥水平对间套作作物性状的影响和经济效益方面研究较多;间套作水土保持作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状况及作物地下部分等方面研究较少。提出间套作在栽培措施方面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合理安排间套作作物的播种期和移栽期;采用共生系统施肥法(即施肥时要同时考虑间套作作物);种植密度要适宜。
杨友琼吴伯志
关键词:生态效益
坡耕地玉米间作草带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研究
针对云南省山区坡耕地种植措施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进行了玉米间作草带水土保持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土流失发生严重的7、8月份,玉米盖膜间作草带的径流和侵蚀比玉米顺坡裸地单作分别减少31.89%和85.52%;在...
安曈昕周锋杨友琼贺佳吴伯志
关键词:玉米坡耕地草带间作水土流失
文献传递
土壤异质性施肥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养分吸收与利用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土壤养分异质性能显著影响植物的生长,而异质性施肥是造成土壤养分异质性的主要方式。为研究异质性施肥对单、间作系统养分吸收和利用特征的影响。【方法】对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进行不同养分分布施肥,研究不同作物对异质性施肥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规律。【结果】不论单作还是间作,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均能增加玉米和马铃薯的养分积累量;在间作群体中,土壤异质性施肥能极显著地降低玉米养分利用率(P<0.01),而对马铃薯仅磷利用率达到显著降低(P<0.05),但在单作群体中养分异质性施肥仅对马铃薯磷(P=0.027)和钾(P=0.013)的利用率有显著降低的作用;在间作群体种间行内提高施肥量能极显著地提高土地当量比(LER)(P=0.003)。【结论】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施肥(种间高肥)有利于玉米马铃薯间作群体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能提高复合产量15%。
李旺周锋吴开贤杨友琼吴伯志安曈昕
关键词:养分积累量间作玉米马铃薯
夏秋两熟复种对不同甜玉米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在热区鲜食玉米的种植研究中,针对不同复种季节筛选适应性品种的研究还较少,为满足鲜食玉米多样化的生产需求,在云南热区德宏州芒市进行甜玉米夏秋两熟复种试验,选用当地主栽甜玉米品种‘库普拉’(T_(1))、‘金中玉’(T_(2))、‘高原王子’(T_(3))、‘瑞佳甜1号’(T_(4)),分析比较各品种两季种植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季各品种农艺性状指标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T_2、T_4株高、茎粗均高于T_(1)、T_(3),秋播平均茎粗、叶面积指数较夏播分别增长8.78%、16.67%,夏播T_(2)叶面积指数较T_(1)增长94.73%,秋播T_(4)较T_(1)株高增长71.76%;两季各品种饲用品质指标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T_(2)、T_(4)的综合饲用品质较好,T_(2)夏播粗蛋白(CP)、粗脂肪(EE)含量分别增长5.52%、8.9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有效降低5.21%,秋播T_4较T_1粗灰分含量降低40.83%;两季各品种产量产值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T_(1)、T_(3)产量产值两季均低于T_(2)、T_(4),秋播平均产量较夏播增长24.68%,平均总收益增加57.83%(约3.32万元/hm^(2)),其中T_(2)夏播T_(4)秋播可实现全年果穗总产47.2 t/hm^(2),茎叶总产42.4 t/hm^(2),总产值11.35万元。综合季节性及品种表现的差异性,T_(2)更适合夏播,T_(1)、T_(3)、T_(4)更适合秋播,其中秋播的3个品种综合表现好,依次为T_(4)>T_(3)>T_(1),T_(2)夏播、T_(4)秋播搭配种植可实现效益最大化。
方思杨张晓梅安曈昕周锋周锋杨友琼
关键词:鲜食玉米多熟种植
玉米和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通过溶液培养法获取供体玉米和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用来浇灌盆栽受体马铃薯"会-2号",设单株马铃薯浇玉米根系分泌物(P+M-RE)、单株马铃薯浇马铃薯根系分泌物(P+P-RE)和单株马铃薯浇自来水(CK)3个处理,研究玉米、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盆栽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盛花期和成熟期,P+M-RE处理的块茎生物量比P+P-RE增加了42.4%和28.5%,比CK增加了28.8%和8.2%,P+P-R比CK减少了23.7%和28.4%,差异分别为显著和极显著;(2)分枝期、盛花期和成熟期与CK相比,P+M-RE处理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提高了8.3%~12.7%和7.5%~45.6%,P+P-RE处理分别降低了1.7%~12.9%和5.5%~20.9%;两处理的茎叶比均比CK低,根冠比在盛花期和成熟期比CK提高了64.1%、42.5%和56.8%、40.0%;(3)观测期内,P+M-RE处理叶片、茎秆、根系和块茎的化感敏感指数RI>0,表现为促进作用,敏感程度为根系>叶>块茎>茎秆;P+P-RE处理根系RI<0,叶片、块茎在分枝期和盛花期RI>0,成熟期为RI<0,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4)盛花期马铃薯干物质转移率(DMME)及贡献率(DMCR)P+M-RE处理比CK分别提高了45.6%和48.0%,P+P-RE处理比CK分别提高了30.7%和43.9%。由此说明,玉米根系分泌物对马铃薯地上茎叶和地下根系及块茎生长具有净促进作用,有利于块茎的膨大,而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自身地上和地下生长则具有抑制作用,影响了块茎膨大,这为揭示玉米||马铃薯体系增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字淑慧吴开贤欧阳铖人范志伟杨友琼周锋吴伯志
关键词:根系分泌物玉米马铃薯化感效应盆栽试验
坡耕地甜玉米地膜覆盖间作模式水土保持效应被引量:7
2014年
针对云南省山地种植措施不合理,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的现状,进行了甜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集中的6,7,8这3个月,间作处理的径流量比单作处理的径流量平均减少了29.08%,侵蚀量平均减少了52.36%。B处理(甜玉米盖膜+牧草)的总径流量比D处理(辣椒单作)减少了85.05%,B处理的总侵蚀量比C(甜玉米盖膜单作),D处理分别减少了62.58%,63.34%。在极高雨强下,B处理的径流量比D处理减少了75.29%,B处理的侵蚀量比C,D处理的分别减少了81.36%,98.34%。可见,甜玉米间作牧草草带是一种持续利用和保护山地水土资源的有效措施。
安曈昕贺佳杨友琼韩学坤周锋吴伯志
关键词:甜玉米草带间作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