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10004-213)
- 作品数:14 被引量:72H指数:5
- 相关作者:曹开源徐霖何霞张定梅王铸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08年-2010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流行比较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了解2008年-2010年期间广州地区手足口病病例标本中CoxA16和EV71的感染情况。方法:采集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咽拭子及肛拭子标本,用Real-time PCR同时检测总肠道病毒、CoxA16和EV71。结果: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总肠道病毒阳性率分别为9.28%、37.85%和61.76%,其中,CoxA16的阳性率分别为32.35%、55.00%和31.59%,EV71的阳性率分别为29.41%、13.33%和67.39%。2008年-2010年,总肠道病毒阳性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结论:CoxA16和EV71为广州地区2010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
- 蒋力云伍业健李魁彪陈艺韵康燕谢华萍狄飚吴新伟杨智聪
- 关键词:手足口病EV71COXA16PCR
- 耐氨基糖苷类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和甲酰化酶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临床分离的196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7种主要的AMEs基因和2种甲酰化酶基因。结果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的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93.37%),其修饰酶基因检出率分别为ant(3")-I(54.59%),aac(3)-II(44.89%),aac(6')-II(43.37%),aac(6')-I(36.73%),ant(2")-I(32.14%),aph(3')-IV(19.90%),aac(3)-I(0);同时携带2种或2种以上AMEs基因的菌株占70.92%;未检测到甲酰化酶基因阳性的菌株。结论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AMEs基因携带率较高,已出现多型别流行趋势,同一菌株携带多个不同的AMEs基因现象较多;尚未发现有甲酰化酶的流行。
- 屈艳张崇曹开源苗霞余广超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耐药
- 流式细胞术鉴定特异性识别曲霉孢子单克隆抗体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筛选可以与悬浮状态下曲霉孢子结合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与曲霉活孢子结合的单抗。结果 2株单抗MA3和Con2可特异性结合悬浮状态下的烟曲霉孢子,其中单抗MA3可结合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等常见致病曲霉孢子。结论成功筛选到2株特异性结合曲霉孢子的单抗。
- 余楠袁小澎晋晶郝卫王艳芳车小燕
-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 广州地区新型H1N1流感病毒PB1-F2基因进化和变异分析
- 2012年
- 比较和分析2009~2011年广州地区分离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PB1-F2基因和世界各地甲型H1N1流感病毒PB1-F2基因的变异情况,为该蛋白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对分离自中国广州地区2009~2011年人类感染的17株新型H1N1和1株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进行了PB1-F2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中68株人类新型H1N1和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参考株的PB1-F2基因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甲型流感病毒的PB1-F2基因进化树形成了2个不同的进化分支。全部2009~2011年新型H1N1流感病毒为一分支。广州地区PB1-F2基因与其它地区分离到的新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均为截短型变异。本实验室分离的1株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也发生了第12位氨基酸截短突变。广州地区新型H1N1流感病毒PB1-F2截短蛋白与其它地区病毒相比未发生氨基酸变异,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发现类似新型H1N1流感病毒PB1-F2的截短变异,提示新型H1N1流感病毒和季节性H1N1流感病毒PB1-F2可能发生早期重组。
- 冯发深何霞王铸徐霖张定梅关琳琳邓瑜曹开源
- 关键词:进化分析
- 广州地区阴沟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检测及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现状,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S,qepA,aac(6')-Ib-cr的流行情况。方法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法扩增PMQR基因并将阳性产物测序分析;分析PMQR基因在环丙沙星(CIP)敏感及耐药株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226株阴沟肠杆菌耐药率75%的药物有5种,其中CIP耐药率62.8%。63株(27.4%)检出PMQR基因,qnrA、qnrB、qnrS、aac(6')-Ib-cr的检出率分别3.1%、7.5%、4.4%和15.0%,有5株存在两种PMQR基因,未检出qnrC和qepA基因。qnrA、qnrB、qnrS及aac(6')-Ib-cr基因在CIP敏感株与耐药株中的分布经χ2检验,χ2分别为2.79,10.87,4.63和23.55,P分别>0.05、<0.01、<0.05及<0.01。结论本地区阴沟肠杆菌呈现多重耐药,qnrA、qnrB、qnrS及aac(6')-Ib-cr基因在广州地区均有流行,且这几种基因与环丙沙星等药物的耐药率有一定相关性。
- 周强罗娅莎邓晨晖张文黎孟枫曹开源
- 关键词:阴沟肠杆菌QNR
- 质粒介导的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等12种抗菌药物耐药性,探讨qnr、qepA、aac-(6′)-Ib-cr质粒基因流行状况以及与耐药的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市两所三甲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103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技术检测大肠埃希菌中qnr(qnrA、qnrB、qnrS)、aac-(6′)-Ib-cr和qepA质粒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分析。结果 103株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20株菌检出阳性基因qnrB、qnrS、aac(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9.7%、7.8%、10.7%,有8株菌同时携带≥2种质粒基因,这8株菌对喹诺酮类药物全部耐药,同时合并其他类抗菌药物耐药,其中52号菌同时携带3种基因[qnrB、qnrS、aac-(6′)-Ⅰb-cr],对6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12株菌检出单个质粒基因,其中4株对喹诺酮类敏感。结论广州市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居高不下;药敏谱呈多样化,多药耐药株比例高;菌株中存在qnrB、qnrS、aac-(6′)-Ⅰb-cr的流行,并呈现出两种或多种耐药基因共存于同一株细菌的特征;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数量与耐药种类数量呈正相关。
- 毕超蒋岗余广超叶惠芬陈柳勤李珩曹开源
-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 2010年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毒分离株NA基因变异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比较2010年从广州市分离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基因与2009年中国大陆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基因的变异情况,为甲型H1N1流感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2010年广州市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患者的咽拭子标本,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扩增分离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NA基因片段,测序后与2009年的H1N1毒株进行比对和进化分析,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耐药位点和糖基化位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1 194份咽拭子标本,检测到甲型流感病毒阳性327份,其中H1N1流感病毒6株,与2009年分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比,有16个位点发生了有义突变,3个位点和NA活性相关,其中222位氨基酸的变异位于NA活性位点上。结论成功扩增了2010年广州市6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NA基因并测序,未发现H275Y耐药位点的变异。3毒株在NA活性位点222位、228位和425位等氨基酸位点处发生了变异,需继续加强监测。
- 许沙沙常彦敏徐霖冯发深何霞王铸张定梅曹开源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
- 甲型H3N2流感病毒截短型PB1-F2蛋白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甲型H3N2流感病毒截短型PB1-F2蛋白与人类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为该病毒蛋白的功能研究和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本实验室分离和鉴定的甲型H3N2流感病毒A/Guangdong/7028/2010为模版,构建pGBKT7-PB1-F2重组载体,利用Y2HGold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类通用cDNA文库中筛选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成功构建含诱饵蛋白基因的pGBKT7-PB1-F2重组载体,转化酵母自激活和毒性实验显示为阴性;酵母双杂交实验显示Y2HGold和Y187酵母的结合率为5.22%,符合实验要求;经筛选和验证后,得到3个与截短型PB1-F2蛋白有相互作用的阳性克隆,分别为钾/钠ATP酶β1亚基、热休克蛋白40和白介素-2受体γ亚基。结论初步推断截短型H3N2流感病毒PB1-F2蛋白可能影响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功能和凋亡调控。
- 冯发深何霞王铸徐霖张定梅关琳琳曹开源
- 关键词:酵母双杂交相互作用
- 广州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病毒基因型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掌握广州市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流行状况、基因型和分子进化情况。方法对广州市人群进行系统抽样,采集血样,用ELISA法分析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从300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血清(HBsAg)提取DNA,对S基因测序分析。结果广州市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为12.45%(95%CI10.54%~14.37%),低年龄组流行率显著低于高年龄组;广州市流行的乙肝病毒基因型有2种,其中B基因型占72.41%,C基因型占27.59%,不同毒株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3.15%~99.91%。结论广州地区人群乙肝疫苗接种效果明显,但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仍高于全国水平;S基因序列和各参考株高度同源,未发现其他基因型及有生物学意义的变异。
- 李魁彪狄飚蔡衍珊刘建华徐建敏吴新伟和鹏王鸣
- 关键词:表面抗原分子流行病学
- 手足口病患儿血清IL-6、IL-10、IL-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6
- 2012年
-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外周血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水平及其在HFMD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方法】本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19例HFM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同期20例健康体检儿童血清IL-6、IL-10、IL-17的含量;并对HFM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健康儿童进行两两比较,了解IL-6、IL-10、IL-17在HFMD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结果】1、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IL-6、IL-10及IL-17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恢复期IL-6及IL-17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IL-10水平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急性期IL-6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IL-6与IL-17呈正相关关系(P<0.01);IL-10与IL-17呈负相关关系(P<0.05)。恢复期:IL-6与IL-10呈负相关关系(P<0.05);IL-6与IL-17呈正相关关系(P<0.01);IL-10与IL-17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炎症细胞因子(IL-6、IL-17)水平显著升高,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升高持续到恢复期。
- 黄小霏檀卫平江润昌
- 关键词:手足口病白介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