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3-1-30)

作品数:31 被引量:291H指数:11
相关作者:高阳段爱旺申孝军李新强黄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学研究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0篇小麦
  • 19篇冬小麦
  • 11篇水分
  • 7篇土壤
  • 6篇冬小麦品种
  • 6篇小麦品种
  • 6篇胁迫
  • 6篇灌溉
  • 5篇水分胁迫
  • 5篇籽粒
  • 4篇水分利用
  • 4篇水分利用效率
  • 4篇利用效率
  • 3篇调亏灌溉
  • 3篇墒情
  • 3篇生育
  • 3篇生育阶段
  • 3篇腾发量
  • 3篇籽粒产量
  • 3篇作物腾发量

机构

  • 31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学研究院
  • 3篇北京农业职业...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陕西省水利电...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石家庄市水利...

作者

  • 23篇高阳
  • 22篇段爱旺
  • 14篇申孝军
  • 11篇李新强
  • 10篇黄玲
  • 7篇孙景生
  • 7篇王景雷
  • 5篇孟兆江
  • 5篇宋妮
  • 5篇刘祖贵
  • 4篇刘战东
  • 4篇邱新强
  • 3篇杨林林
  • 3篇王晓森
  • 3篇陈智芳
  • 2篇蔡焕杰
  • 2篇张倩
  • 2篇张寄阳
  • 2篇姜新
  • 2篇李彩霞

传媒

  • 11篇灌溉排水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农业机械学报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节水灌溉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计算机应用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0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冬小麦叶水势估算模型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采用高光谱技术,建立快速、无损与准确获取冬小麦叶水势的估算模型,为小麦灌溉的精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不同水分处理的大田试验,于小麦主要生育期同步测定冠层光谱反射率、叶水势、土壤水分等信息,并探讨高光谱植被指数与冬小麦叶水势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基于不同水分处理,构建4种植被指数与冬小麦叶水势的估算模型。【结果】不同水分处理和不同生育期的冬小麦,其冠层光谱反射率具有显著的变化特征。在可见光波段,冬小麦冠层反射率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在近红外波段,其冠层反射率则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在近红外波段,抽穗期的冠层反射率比拔节期的高,在灌浆期之后,红波段(670 nm)、蓝波段(450 nm)的反射率上升加快;4种植被指数与叶水势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r|均在0.711以上,四者均可用于冬小麦叶片水势的定量监测。在充分供水条件下(70%FC),植被指数OSAVI和EVI2与叶水势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5和0.771)均低于植被指数NDVI和RVI与叶水势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08和0.896),而在重度水分亏缺条件下(50%FC),植被指数OSAVI和EVI2与叶水势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7和0.853)均高于植被指数NDVI和RVI与叶水势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11和0.792);所建模型对45个未知样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相似度较高,其回归模型R^2、验证模型MRE、RMSE的范围分别为0.616—0.922、-17.50%—-12.52%、0.102—0.133。在70%FC水分处理下,基于EVI2(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所得叶水势估算模型的R^2最高,为0.922,而在60%FC和50%FC水分处理下,由于考虑了土壤背景的影响,基于OSAVI所建模型的R^2最高,分别为0.922和0.856。【结论】4种植被指数均可用于冬小麦叶水势的定量监测。但是,在构建不同水分处
陈智芳宋妮王景雷孙景生
关键词:高光谱遥感冬小麦植被指数叶水势
调亏灌溉对冬小麦根冠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防雨棚下桶栽土培方法,就调亏灌溉(RDI)对作物根、冠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冬小麦设置5个水分调亏阶段,每个调亏阶段设置3个水分调亏程度,另设全生育期充分供水处理为对照(CK)。分别在水分调亏期间和复水后测定各处理根系参数和地上干物质质量。结果表明,RDI对植株根冠生长发育的影响因不同水分调亏阶段和不同水分调亏度而有所不同。在水分调亏期间冬小麦根系生长受到强烈抑制,但复水后根系具有"补偿生长效应"或"超补偿生长效应"。冬前适度水分调亏(调亏度55%FC~65%FC)对根系生长具有正效应;返青—拔节阶段不同程度水分调亏复水后均有"补偿生长效应"或"超补偿生长效应",而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随水分调亏度加重呈增强趋势。冬小麦水分调亏均增大根冠比(R/S),且随水分调亏度加重,R/S明显增大。因此,RDI可以作为冬小麦根冠生长调控的有效方法。
孟兆江段爱旺王景雷高阳王晓森杨慎骄
关键词:冬小麦调亏灌溉根冠比
水分胁迫下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被引量:18
2013年
为了明确河南中部地区冬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及对水分亏缺响应的差异,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6个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采用测坑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品种在不同水分胁迫(CK:充分供水田间持水量的75%~85%;MD:轻度干旱,田间持水量的60%~70%;SD:重度干旱,田间持水量的45%~55%)下干物质生产与积累转运特性的演进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改良协调了干物质在各生育阶段的分配,使花前和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对籽粒的贡献更加平衡。在品种更替过程中,株高和穗下节降低,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增加,干物质积累总量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和收获指数的提高对产量增加起重要作用。在CK、MD和SD处理下,20世纪90年代和2002年品种比20世纪50年代品种平均株高降低35.2%、36.2%和38.2%,平均千粒重比增加31.7%、17.4%和56.3%,平均籽粒产量增加40.4%、43.0%和52.4%;20世纪90年代和2002年品种的收获指数比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品种增加31.4%、22.3%和24.6%。CK处理早期品种干物质积累在抽穗至开花阶段超过现代品种。MD和SD处理的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品种花前干物质转运能力高,茎秆干物质输出率增加,花后贮藏物质积累降幅小,干物质贮藏转运分配比例适宜,对籽粒贡献率高,是水分胁迫条件下现代品种高产的基础。
黄玲高阳李新强邱新强申孝军刘战东UZOKWE Pauline Adaobi段爱旺
关键词:冬小麦水分胁迫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
水分对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为明确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演变规律及其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以河南中部麦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主栽的6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返青后不灌水、返青后灌拔节水、返青后灌拔节水和灌浆水三种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指数、气体交换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及其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品种旗叶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高;光合速率的最大值无明显优势,但高光合速率值持续时间长,蒸腾速率受环境影响减弱,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幅度小;气孔导度、灌浆期原初光能转化效率高于早期品种。品种和水分交互作用显著。在拔节和灌浆期灌水改善了冬小麦旗叶光合作用的外在和内在特征,有利于旗叶光合产物积累和籽粒充实。
黄玲高阳邱新强李新强申孝军巩文军段爱旺
关键词:冬小麦品种更替水分胁迫光合特性
不同气候区参考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对比研究被引量:14
2018年
为探索不同气候区适宜的参考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基于全国不同气候区典型区域9个气象站多年日气象资料,分别利用8种常用计算方法计算参考作物需水量,并以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为标准,对不同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Hargreaves公式在各气候区的精度表现均比较理想,Mc Clound公式和Brockamp and Wenner公式在温度大陆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表现较为理想,根据不同气候区典型气象站60年(2013年以前)的实测气象资料,率定了不同气候区Hargreaves公式及Mc Clound公式的适宜参数,2014年实测资料验证结果表明,与PM公式计算结果相比,中国不同气候区Hargreaves公式计算结果的RMSE、PE和R2值分别为0.42~0.95 mm/d、0.81%~10.69%和0.66~0.94,在温带大陆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Mc Clound公式计算的RMSE、PE和R2值分别介于0.80~1.23 mm/d、1.36%~14.52%和0.60~0.87,在温带大陆气候区Brockamp and Wenner公式计算结果的PE值普遍偏高,而在温带季风区(TMZ)Brockamp and Wenner公式计算结果的RMSE、PE和R2值分别为0.95~1.29 mm/d、1.14%~7.87%和0.59~0.81。
崔伟敏宋妮申孝军粱悦萍黄仲冬宁慧峰陈新国
关键词:参考作物需水量气候区作物
冬小麦根系形态性状及分布被引量:46
2013年
【目的】了解冬小麦根系形态的动态分布规律,为优化根系构型、提高小麦产量潜力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借助于微根管技术,对冬小麦根系生长至消亡过程中的根长密度、根尖数、表面积、直径和以根长为基础的根系生长速率进了原位监测。【结果】冬小麦根系的根长密度和根尖数均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根表面积和直径在抽穗前达到最大值;收获1周后,其根长密度、表面积和根尖数开始大幅降低;10—40 cm土层根系的平均直径较大,根长密度的最大值出现在30—40 cm土层;冬小麦绝大多数根系的直径(RD)小于0.5 mm,0.1 mm
邱新强高阳黄玲李新强孙景生段爱旺
关键词:冬小麦根系形态根长密度
基于天气预报的参照作物腾发量中短期预报模型研究被引量:14
2015年
以新乡市1970—2011年逐日实测气象资料代入FAO 56 Penman-Monteith(PM)方法算得的ET0作为基准值,对HG、P-T、M-K、M-C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将新乡市2012—2014年冬小麦生育期间预见期为1、3、5、7、10d的天气预报数据代入修正后的模型进行ET01~10 d的中短期预报,并以2012—2014年冬小麦生育期间逐日实测气象资料由PM公式算得的ET0为基准值,对天气预报的精度及ET0的预报精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参数修正后HG、P-T、M-K、M-C模型的精度均有提高;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风速、日照时数的预报精度均随预见期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最低气温预报的精度稍高于最高气温;不同预见期的ET0预报模型中,P-T模型预报的ET0平均准确率在众模型中较高(95.06%),其次为HG-M模型(94.66%)、PMT1模型(94.34%)、M-K模型(93.89%),且P-T、HGM两种模型计算程序较简单,因此优选P-T、HG-M模型进行ET0的中短期预报。
张倩段爱旺王广帅Jha K.Shiva申孝军蔡焕杰
关键词:PENMAN-MONTEITH公式
几种墒情监测设备的测量精度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筛选黄淮海地区适宜的墒情监测设备,同步的利用中子仪、Diviner2000、Trime以及SWR-4几种仪器观测大田试验作物生育期内的土壤水分变化,同时利用取土烘干法对仪器进行标定,并以烘干法的观测结果为基准,分析不同墒情监测设备的测量精度。试验结果表明,中子仪的观测精度最高,其次是SWR-4,其他2种水分测量仪的观测精度基本相当。
崔文军李大山刘祖贵张寄阳高阳申孝军
关键词:土壤含水率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以"周麦22"为试材,研究了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的株高增长速率,拔节期灌溉对株高的影响较返青期小。返青期灌溉对促进叶面积指数增长效果最为显著,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则能有效减缓后期叶面积指数的降低速率。在播前灌溉条件下,返青水较拔节水和灌浆水更有利于冬小麦形成较多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较高的千粒质量。从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在播前灌溉条件下,拔节水比灌浆水效果好,而返青水又比拔节水效更好。
杨林林高阳申孝军韩敏琦李新强巩文军段爱旺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农艺性状耗水量
小麦花后淹水胁迫对根区土温及籽粒灌浆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为了探讨淹水对花后冬小麦根区土温及籽粒灌浆的影响,在淮北平原涝渍易发地河南商丘市,对处于花后灌浆阶段的冬小麦进行淹水试验。结果表明,淹水使小麦百粒重降低,花后灌浆阶段淹水1d、3d和5d使乳熟期的小麦百粒重比非淹水处理分别降低6.93%、10.35%和10.31%;淹水使小麦灌浆速率受到抑制,淹水5d、3d、1d和CK的平均单粒灌浆速率分别为1-36、1.39、1.52和1.61mg·d^-1,淹水超过5d使小麦的乳熟时间推后。淹水使10~40cm土层间温差变小,淹水时间越长,10~40cm土温降低越多,淹水结束后土温回升也越快。花后淹水使小麦干物质量及籽粒产量降低,淹水5d以上使小麦地上、地下部分干物质量显著降低。因此,小麦花后灌浆阶段淹水会影响根区环境和地上部干物质的形成,并最终影响籽粒灌浆及产量。
李彩霞周新国王和州郭冬冬郭树龙陈金平姜新
关键词:淹水籽粒灌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