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707201)

作品数:25 被引量:102H指数:6
相关作者:刘敬平田华付建勤舒歌群邓帮林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湖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电气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余热
  • 8篇汽油
  • 7篇余热回收
  • 7篇汽油机
  • 6篇内燃
  • 5篇燃机
  • 5篇温差发电
  • 5篇内燃机
  • 5篇朗肯循环
  • 5篇发动机
  • 4篇有机朗肯循环
  • 4篇排气
  • 4篇燃烧
  • 4篇发电
  • 3篇电器
  • 3篇增压
  • 3篇燃烧放热
  • 3篇热功转换
  • 3篇温差发电器
  • 3篇发电器

机构

  • 12篇天津大学
  • 11篇湖南大学

作者

  • 10篇刘敬平
  • 9篇田华
  • 8篇付建勤
  • 7篇舒歌群
  • 4篇贾琦
  • 4篇邓帮林
  • 3篇朱国辉
  • 3篇唐琦军
  • 3篇孙秀秀
  • 3篇徐伟
  • 2篇王树青
  • 2篇于书海
  • 2篇马一太
  • 2篇杜青
  • 2篇冯仁华
  • 2篇王勇
  • 2篇廖诚
  • 2篇卫海桥
  • 2篇冯康
  • 2篇许晓菲

传媒

  • 7篇天津大学学报...
  • 5篇内燃机工程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3篇湖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2篇Journa...
  • 1篇燃烧科学与技...
  • 1篇汽车工程
  • 1篇Transa...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分析的内燃机排气余热ORC混合工质性能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使用非共沸混合工质可以降低ORC系统的不可逆损失.为此,建立了内燃机排气余热ORC模型,分析了不同组分非共沸混合工质toluene/R141b在不同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下的热效率、效率和损失.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工质的效率均低于纯工质;纯toluene的热效率和效率最高.使用混合工质,一方面可以拓宽工质选择范围;另一方面,由于温度滑移,混合工质可以更好地与热源匹配,减小不可逆损失.
舒歌群高媛媛田华
关键词:有机朗肯循环混合工质ORGANIC
Effects of working parameters on gasoline engine exergy balance被引量:8
2013年
改进内部燃烧(IC ) 的精力利用效率引擎, exergy 分析在一台旅客汽车汽油引擎上被进行。根据 IC 引擎的热力学的理论,在里面柱体 exergy 平衡模型被造。汽油引擎的工作过程被使用 GT 力量模仿。这样,要求的参数被计算然后汽油引擎 exergy 平衡被编程在计算机上获得。在这个基础上, exergy 平衡上的各种各样的参数的影响被分析。结果显示出那,在从高度的汽油引擎到的 exergy 的各种各样的形式的比例低是不可逆的损失,有效工作,用尽煤气的 exergy 并且加热转移 exergy。有效 exergy 比例与柱体波动在完整的负担的容量的效率,当它总是与裂缝增加时,在部分意味着有效压力(BMEP ) 负担。用尽煤气的 exergy 比例是更敏感的加速,并且它与速度除了以最高的速度,增加增加。热转移 exergy 的更低的比例以高速度和高负担出现。不可逆的损失被负担主要影响。在部分负担,更高的 BMEP 导致不可逆的损失的更低的比例;在完整的负担,除了以最高的速度,不可逆的损失的比例改变很少。
LIU Jing-pingFU Jian-qinFENG Ren-huaZHU Guo-hui
关键词:汽油发动机平均有效压力
R22水平管满液蒸发汽化规律可视化研究
2013年
满液式蒸发是广泛应用在大中型制冷热泵系统的蒸发换热模式之一。通过可视化手段探索汽泡核化及生长规律进而揭示满液蒸发机理,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手段。为了直接观测到水平管满液蒸发汽化规律,本文设计了可视化试验台。通过对满液式汽化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发现,汽泡在加热壁面上的汽化核心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汽泡从在壁面上出现到脱离壁面的汽泡生长时间大约在4~5 ms之间;汽泡脱离直径大约在1.4~1.8 mm之间;同时发现,提高蒸发温度和热流密度均能促进汽化过程。
田华马一太代宝民
关键词:可视化
水平强化管外降膜蒸发特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降膜蒸发因其低充灌量和高换热性能在制冷行业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三种具有不同强化表面的换热管,以R134a为工质进行了水平单管管外降膜蒸发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强化管外换热系数不仅与热流密度有关,还与喷淋量有关,且在一定热流密度范围内,存在最优喷淋量;对于不同强化表面,降膜蒸发换热为管外多孔结构密度与齿化结构密度的综合表现,多孔结构密度与齿化结构密度越高,降膜换热系数也就越高。
田华刘忠彦马一太
关键词:降膜蒸发换热系数热流密度
路试状态汽油机缸内热功转换过程性能及影响因素的检测与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提出一种能对整车实际路试工况下汽油机的多项运行及性能参数进行连续检测与诊断的方法,应用于某车辆的实际路试工况,获得汽油机瞬态参数,并对该样机进行系统的稳态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台架稳定工况还是实车瞬变工况,汽油机缸内热功转换效率主要与50%放热量的位置以及过量空气系数相关;当50%放热量的位置出现在上止点后10°左右(高速略早、低速略晚)时,高压循环热效率达到峰值;而影响50%放热量的位置有点火提前角、转速、负荷、缸内残余废气系数和过量空气系数等参数;该样机标定时由于对缸内残余废气系数的变化缺乏了解,瞬变工况下的过量空气系数与理想值有偏差,从而影响实际热效率;某些过渡工况下点火提前角变化异常,导致热效率偏离理想值。
唐琦军刘敬平付建勤易鹏朱国辉
关键词:汽油机燃烧放热规律
小排量汽油机增压升级节油潜力的研究与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某1.0L自然吸气汽油机增压升级后,发动机的有效燃油消耗率比原机高,引起了对汽油机增压升级后节油机理的疑义。利用GT-Drive平台搭建模型模拟同一车型分别搭载该1.0L增压样机与1.3L自然吸气式汽油机的燃油消耗,并分析不同使用工况下整车的节油潜力。结果表明,与搭载1.3L自然吸气式发动机相比,搭载该1.0L增压发动机在保持整车动力性不变的条件下,整车油耗平均下降5.18%。同时,通过分析排气背压对节油潜力的影响,提出了增压样机进一步节油的改进措施。
阳焱屏刘敬平王树青付建勤朱国辉
关键词:汽油机增压节油潜力排气背压
柴油机变工况余热回收TEG-ORC联合系统的性能模拟
2015年
对某车用柴油机进行热负荷实验,根据其不同工况下的排气特点,设计了一个用于余热回收的温差发电(thermoelectric generator,TEG)-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联合系统.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柴油机不同工况下该联合系统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TEG-ORC联合循环实现了余热梯级利用,联合系统的输出功率最高可达30.36,k W,其中TEG系统为2.24,k W,ORC系统为28.12,k W;柴油机指示热效率最高可以提高5.52%,加装联合系统后其指示热效率最高值为47.1%.
卫海桥仇荣赓舒歌群田华李团兵张承宇
关键词:有机朗肯循环柴油机工况余热回收
柴油机多品位余热回收低损跨临界联合循环模拟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提高柴油机多品位、大温差余热的回收利用率,提出了一种低损跨临界有机朗肯联合循环,其中高温级循环用于回收温度较高的柴油机排气余热和废气再循环(EGR)余热,低温级循环回收柴油机冷却水余热、增压空气余热、与高温级循环换热后的排气余热和EGR余热.高温级对比分析了3种硅氧烷工质MM、MDM和D4,低温级选用了R143a,模拟研究了高低温级参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低温级均存在最优的蒸发压力,高温级冷凝压力在允许范围内越低越好;高温级采用MM较MDM和D4循环性能更好,循环净功最高可以达到36.36,kW,损只有4.5,kW;各部分余热的利用率均在86%以上;增加高低温级的回热效能均可以提高循环性能.
舒歌群许晓菲田华贾琦孙秀秀刘丽娜
关键词:柴油机
接触压力对温差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基于自行搭建的温差发电系统性能测试平台,以温度、开路电压、内阻、最大输出功率作为性能参数,研究接触压力对温差发电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差发电系统冷、热端温度均相同的情况下,接触压力增大,则系统开路电压和最大输出功率增大,但增大的幅度随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接触压力的大小对温差发电片内部的接触电阻影响不大;接触压力对温差发电系统冷、热端温度的瞬态响应特性影响不大,但对系统开路电压的瞬态响应特性影响很大,接触压力增大,则开路电压的瞬态响应速率加快.研究结果证明接触压力对温差发电系统的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
杜青张寓皓于书海
关键词:温差发电接触压力接触热阻瞬态响应
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系统的能量流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基于发动机一维性能仿真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某型轿车用柴油机的废气涡轮增压系统能量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动机排气能量在涡轮机-压气机-中冷器中的传递过程,得出了涡轮机回收排气能量的潜力和增压系统的能量流特性.结果表明:增压系统能量流分布和排气能量回收效率主要取决于发动机和增压器的运行工况;外特性下,在增压器低效率区和高效率区涡轮机分别回收约6%和13%的排气能量;其中,增压器大约只利用了2%的排气能量用于提高进气压力能.研究结果为发动机节能和采用复合涡轮增压回收排气能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敬平付建勤冯康赵智超王树青
关键词: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能量流余热回收GT-POWER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