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2007RK21)

作品数:13 被引量:214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团胜石玉琼李纪伟吴金华郑亚云更多>>
相关机构:长安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土地利用
  • 2篇增产
  • 2篇增产潜力
  • 2篇生产过程
  • 2篇碳排放
  • 2篇土地利用程度
  • 2篇土地利用规划
  • 2篇农用
  • 2篇农用地
  • 2篇农用地分等
  • 2篇农用地分等成...
  • 2篇中碳
  • 2篇种植业
  • 2篇GIS
  • 2篇ARCGIS
  • 1篇低碳
  • 1篇低碳农业
  • 1篇地统计
  • 1篇地统计学
  • 1篇动机

机构

  • 13篇长安大学
  • 6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核工业航测遥...

作者

  • 9篇李团胜
  • 6篇石玉琼
  • 4篇吴金华
  • 4篇李纪伟
  • 2篇康欢欢
  • 2篇闫颖
  • 2篇史小惠
  • 2篇郑亚云
  • 1篇姚华荣
  • 1篇王永军
  • 1篇王淼
  • 1篇陈国华
  • 1篇吴浩浩
  • 1篇马超群
  • 1篇冯艳斌
  • 1篇梁晶晶
  • 1篇王晓峰
  • 1篇贺佳惠
  • 1篇赵宏志
  • 1篇李园媛

传媒

  • 2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榆林地区2000—2014年NDVI时空变化被引量:25
2018年
为了评价退耕还林的实施效果以及榆林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利用MODI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基于GIS平台,研究榆林地区2000—2014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4年,榆林黄土丘陵沟壑地区NDVI高于风沙滩地区,前者植被覆盖好于后者;15年来,榆林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得到改善,改善面积占90.7%,退化面积仅占1.0%,未变化面积占8.3%。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改善面积达94.2%,以中度改善为主;坡地植被改善面积达80%以上,7°~35°坡度上植被明显改善的面积达51%以上,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石玉琼郑亚云李团胜
关键词:MODISNDVI植被变化退耕还林还草工程GIS
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评价及政策建议被引量:5
2011年
基于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改进后刘纪远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分别从总体评价、地域分异规律研究、时间序列研究等3个方面对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全面评价。结果显示:总体而言,2007年全市及其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方面,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出纬度和垂直分异规律,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经度分异规律,且随着地形起伏度增大呈明显降低趋势;时间序列方面,2000-2007年期间延安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呈先降低后提高趋势,经分析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有关。延安市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因素较为复杂,单用土地利用程度高低不能说明土地利用是否合理,研究从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协调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三者之间关系,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吴金华李园媛李纪伟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程度
榆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榆林地区1985~2004年近20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大型SPSS统计分析软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法,定量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用不同的两种数量分析方法均可以得出人类活动(人口、经济、工业化和政策因素)是榆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贺佳惠王永军李团胜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驱动力
陕西关中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对陕西关中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科学估算,为国家或区域合理制定粮食增产及粮食安全措施提供依据。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计算了陕西关中耕地生产潜力、耕地利用强度与耕地增产潜力,分析了其空间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关中耕地自然生产潜力为30.09t/hm2,利用生产潜力为18.74t/hm2,可实现生产潜力为9.57t/hm2,实际单产为7.34t/hm2,理论利用强度为0.623,可实现利用强度为0.511,实际利用强度为0.767。理论增产潜力为11.35t/hm2,可实现增产潜力为9.17t/hm2,实际增产潜力为2.23t/hm2。区域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渭河平原区的耕地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可实现生产潜力以及实际单产都大于秦岭山区以及渭北旱塬区;理论利用强度总体相差不大,咸阳地区总体较高。可实现利用强度相差较大,铜川地区总体较高,西安地区总体较小。关中地区大部分县(区)实际利用强度较大,西安地区最大,渭滨、金台、武功、大荔等16个县(区)实际利用强度有待提高的空间比较大;理论增产潜力、可实现增产潜力以及实际增产潜力都以渭河平原各县(区)较大。未来关中地区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在渭河平原各县(区)。
石玉琼李团胜
关键词:土地利用增产潜力
陕西省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估算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解陕西省种植业中基于投入的碳排放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从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等4个投入方面对陕西省1990—2011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0—2011年,陕西省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总量成增加趋势,从1990年的6.267×106t增加到2011年的18.829×106t,增长2倍;碳排放强度呈增加趋势,从1990年的1.289 4t/hm2增加到2011年的4.516 4t/hm2,增加2.5倍;化肥和农膜的使用是陕西省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2011年陕西省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明显,渭南市碳排放总量最大(538 253.1t),杨凌示范区最小(9 633.4t);碳排放强度以杨凌示范区最大(1.318t/hm2),商洛市最小(0.258t/hm2)。
石玉琼李团胜
关键词:碳排放种植业低碳农业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陕西周至县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测算被引量:25
2012年
为了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合理测算耕地产能,该文提出了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体系,并对不同层次的生产潜力的测算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粮食生产能力测算要充分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体系包括自然生产潜力、利用生产潜力及现实生产能力3个方面;农用地分等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与利用等级指数本质上就是2个不同的生产潜力,分别代表了2种不同情况下潜在的单位面积产量。用分等单元的面积分别乘以该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级指数和利用等级指数,可得到该分等单元相应的生产潜力。把全县所有分等单元的生产潜力相加就得到全县相应的生产潜力。通过理论分析及各种模型的实际模拟,采用Logistic模型对现实生产能力进行测算效果较好。结果表明,周至县耕地自然生产潜力为176.778×104t,利用生产潜力105.0×104t,现实生产能力为54.637×104t。
李团胜张艳闫颖吴浩浩康欢欢赵宏志史小惠
关键词:土地利用
武功县耕地质量空间变异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为了弄清楚武功县耕地质量空间变异规律,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别针对武功县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各选取1000个分等单元样点,在保证样点为正态分布的前提下,应用GS+9.0软件进行对武功县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的空间变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武功县耕地质量的空间变异是以结构性因素引起的为主,自然质量的空间变异在3270 m以内,利用质量的空间变异在11310 m以内,而经济质量的空间变异在14970 m以内。自然质量以南北方向和西北东南方向变异大,而东西方向变异小。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则以南北方向和西南东北方向变异大,东西方向变异最小。地统计学方法是定量研究耕地质量空间变异的有效方法,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耕地质量空间变异研究有利于认识耕地质量空间分异规律,也有利于有效选择耕地质量监测样点。
石玉琼李团胜
关键词:耕地质量地统计学
榆林地区景观生态敏感性时空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景观生态敏感性分析是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分析榆林地区景观生态敏感性时空特征,用10 km×10 km敏感性分析网格,把榆林地区划分为527个单元样地,采用加权和法,计算每个单元的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时期的景观生态敏感性指数,并在ArcGIS中进行Kriging空间插值,得到3个时期的景观生态敏感性图。结果表明:2000—2005年,轻度敏感区和极度敏感区的面积增大,中度和高度敏感区的面积减小,景观生态敏感性呈减弱趋势;2005—2010年,轻度敏感区的面积大大减小,中度敏感区和极度敏感区的面积均有增加,而高度敏感区的面积显著增加,整体上景观生态敏感性呈增大趋势。
石玉琼李团胜史小惠康欢欢闫颖
基于ArcGIS距离制图和空间数据层次组织的统筹城乡居民点布局研究——以陕西志丹县旦八镇为例被引量:7
2012年
研究目的: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从空间布局角度考虑提出科学定量的统筹城乡居民点布局研究。研究方法:通过ArcGIS距离制图进行居民点撤留判断,借鉴空间数据层次组织方法建立居民点空间等级体系,并结合两项成果进行城乡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结果:以旦八镇为例进行方法实现,结果与现有规划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并兼顾了成本效益、空间关系和管理幅度等重要因素,更有利于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结论:将ArcGIS距离制图和空间层次组织等方法应用于统筹城乡居民点布局研究,发展了空间布局定量研究方法,有利于统筹城乡居民点布局方案的科学制定。
吴金华李纪伟冯艳斌王淼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城乡VORONOI图ARCGIS
2005-2011年宝鸡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时空格局被引量:3
2014年
从化肥、农膜、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4个方面对宝鸡各县(区)2005-2011年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修正了碳排放强度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宝鸡地区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总体是增加的,7年间增加了32.08%,年均增长4.58%。2006年碳排放量最少,为173436.71 t;2011年碳排放量最多,为233109.78 t。碳排放强度在0.367~0.555 t/hm^2之间,7年间增长了50.33%,年均增长7.19%。化肥碳排放占到总排放量的84%以上。从各县(区)来看,陇县碳排放量最高,每年都在60000 t以上;陈仓、凤翔、岐山、扶风和眉县的碳排放量在20000~50000 t之间,渭滨、金台、千阳、麟游、凤县和太白碳排放量在15000 t以下。太白县碳排放量最小,每年都在4600 t以下。碳排放强度以陇县最高,每年都在1.0 t/hm^2以上;太白县碳排放强度最小,每年都在0.36 t/hm^2以下。
李团胜郑亚云汪晗陈国华马超群姚华荣王晓峰
关键词:碳排放种植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