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2004NZ01-4)

作品数:8 被引量:121H指数:6
相关作者:林文雄梁康迳梁义元杨惠杰姜照伟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厅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再生稻
  • 4篇栽培
  • 4篇水稻
  • 3篇早稻
  • 3篇高产
  • 2篇栽培模式
  • 2篇早稻-再生稻
  • 2篇生理生化
  • 2篇头季稻
  • 2篇籼粳
  • 2篇季稻
  • 2篇不同栽培
  • 2篇不同栽培模式
  • 1篇氮肥
  • 1篇氮肥施用
  • 1篇氮肥施用量
  • 1篇亚种
  • 1篇叶面
  • 1篇叶面积
  • 1篇叶面积指数

机构

  • 6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福建省农业科...
  • 2篇福建省农业厅
  • 2篇三明市农业科...

作者

  • 4篇梁康迳
  • 4篇林文雄
  • 3篇梁义元
  • 2篇李义珍
  • 2篇马彬林
  • 2篇陈鸿飞
  • 2篇许旭明
  • 2篇林瑞余
  • 2篇卓伟
  • 2篇姜照伟
  • 2篇郑履端
  • 2篇张受刚
  • 2篇杨惠杰
  • 1篇杨腾帮
  • 1篇谢华安
  • 1篇韦新宇
  • 1篇郑景生
  • 1篇肖美秀

传媒

  • 3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亚热带农业研...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超级稻D奇宝优527的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被引量:1
2008年
以超级稻D奇宝优527为材料,运用多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模型研究播种量、栽插密度、氮肥施用量、移栽期和钾肥施用量对其产量的影响,探索适合其高产的优化栽培技术组合方案.结果表明:纯氮量(X4)、移栽期(X2)、K2O用量(X5)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播种量(X1)、种植密度(X3)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5个因子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纯氮量(X4)>移栽期(X2)>K2O用量(X5)>播种量(X1)>种植密度(X3).影响产量的各因子间,播种量(X1)与种植密度(X3)间呈极显著的正互作关系,氮肥(X4)与钾肥(X5)间呈极显著的正互作效应,经模拟统计得出其优化的栽培技术组合为:作为中稻种植,播种量336.5-383.5 kg.hm-2,3月25日播种,5月3-4日移栽,每公顷插植15.15-18.30万丛,施纯氮185.25-195.30 kg.hm-2,施K2O 129.15-141.45 kg.hm-2.
郑履端陈石品徐倩华
关键词:D奇宝优527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试验研究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头季生育期间,超高产栽培模式稻株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分别高出20.60%~38.65%、5.16%~23.26%、18.91%~63.29%、18.22%~76.76%、34.88%~48.35%、1.25%~17.94%和4.09%~17.87%,有效分蘖期缩短5d,低节位分蘖多51.61%;不同生育期超高产栽培模式氮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43~2.44倍,磷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21~1.48倍,孕穗期后的钾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55—2.21倍,为优化群体质量,提高后期群体光合效率,实现高产奠定了基础。
陈鸿飞梁义元林瑞余郑履端梁康迳林文雄
关键词:早稻-再生稻头季稻细胞保护酶分蘖动态
水稻不同籼粳分化类型的光合特性比较与遗传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比较分析了水稻不同籼粳分化类型材料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净光合速率、水分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反映光合作用特性的性状指标.本研究基于分子聚类结果选出8个育成恢复系,与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8个水稻不育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8×8)组配成一套包括亲本和F1代在内的2个世代遗传材料,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材料光合特性表现的遗传效应及与产量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籼粳分化类型品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存在差异,籼型品种在齐穗期光合速率较高,成熟期光合作用明显减弱;粳型品种在成熟期仍然保持一定的光合作用,光合功能期较长.(2)不同分化类型的恢复系亲本及所配组合F1产量和主要光合特性的性状指标的表型值存在较大差异,受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影响.(3)主要光合特性的遗传率分析表明,除成熟期的水分利用率不显著外,其余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
卓伟许旭明张受刚韦新宇马彬林
关键词:水稻籼粳分化光合特性
再生稻超高产库的结构特征被引量:26
2005年
通过调查分析不同产量水平再生稻的产量库的结构特征表明,在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再生稻头季以每穗粒数与产量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0.785 0);再生季则以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0.684 2)。再生稻超高产库特征是具有较大的库容量,再生稻无论头季还是再生季,库容量对稻谷产量的贡献均远大于结实率;每平方米总颖花数对库容量的贡献大于粒重;对每平方米总颖花数的贡献,头季是每穗粒数大于单位面积穗数,再生季则是单位面积穗数大于每穗粒数。再生稻要获得高产,头季应主攻大穗,而再生季则应培育多穗,以形成巨大的库容量。
杨惠杰郑景生姜照伟李义珍卓传营张上守
关键词:再生稻超高产库结构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干物质积累运转特性研究被引量:21
2008年
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移栽大田后,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比常规栽培模式的高,在生长中、后期尤其显著,分别高10.77%和63.29%;超高产栽培模式的群体干物质累积总量在头季稻整个生育期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83%-38.17%,茎鞘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转换率分别比常规栽培模式高10.60%和13.88%,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比常规栽培模式多21.43%,穗粒数多1.88%,产量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22%。
陈鸿飞林瑞余梁义元郑履端梁康迳林文雄
关键词:水稻早稻-再生稻头季稻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
水稻重金属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0
2005年
从水稻品种间和同一品种的不同器官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规律、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受重金属污染后水稻的生理生化效应、水稻重金属污染的控制技术四个方面,介绍了水稻重金属污染及其控制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水稻重金属污染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肖美秀梁义元梁康迳林文雄
关键词:水稻重金属赋存形态生理生化效应控制技术
早稻一再生稻高产栽培与调控机制研究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一向被人们所重视。栽培再生稻因具有生育期短、省种、省工、节水、充分利用光温资源、生产成本低和效益高等优点,已成为南方稻区种植一季热量有余、种植...
陈鸿飞杨东梁义元林瑞余张志兴梁康迳林文雄
文献传递
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创新效果评价与利用被引量:9
2009年
采用不断聚合和累加不同有利基因的方法,历时21年4个选育阶段,进行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育种实践.育成了32个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试图评价衍生系创新的效果及在实用型亚种间杂交稻改良中的有效利用.通过对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创新过程和主要产量相关性状的鉴定与分析,认识到水稻籼粳杂交衍生系的创新是一个逐步认识与改良的育种实践.第一,在育种的早期阶段,应聚合多个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并重视分蘖力、千粒重及落粒性状的选择;中期阶段是解决生产实用性问题,改良农艺性状和籽粒充实度;实用阶段是达到推广应用的目标.第二,籼粳交恢复系后代选择技术不同于常规选择法.有效的选择法是用籼粳交恢复系后代与多种类型胞质不育系进行广泛测配.第三,扩大双亲籼粳遗传差异,在恢复系综合性状改良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粳稻成分,可提高杂种优势.第四,通过有利基因的不断聚合和累加,优良株型和高产、优质、抗逆性和适应性相结合是选育实用型强优势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育种策略与技术.
许旭明张受刚卓伟马彬林杨腾帮梁康迳
关键词:水稻籼粳亚种恢复基因种质创新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1
2005年
探讨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促芽促苗氮肥施用量(57.5-287.5 kg·hm-2)的提高,功能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适量的促芽促苗氮肥,可提高功能叶中抗氧化酶类的活性,减轻水稻衰老过程中活性氧对细胞膜的伤害,维护叶片光合机能;同时,提高伤流量, 从而保持了根系高而持久的活力。
姜照伟林文雄李义珍卓传营杨惠杰谢华安
关键词:再生稻氮肥生理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